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农技推广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0日06:14 大众网-大众日报

  当前,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面临着进村入户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今年年初,东营市实施了“千村万户农民培训”工程,广饶县在实施过程中就如何突破这“最后一公里”做了有益探索。

  两个没想到

TCL笔记本X200面世 买同方电脑送千元豪礼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4月12日下午两点多钟,记者赶到花官乡杨王村委大院时,省科学院王怀沛教授正在讲大蒜种植技术,院子里有200多人,尽管没人维持秩序,但静悄悄的,只听见王教授抑扬顿挫讲课的声音。

  王怀沛他们一行4人原本是去年到利津县搞课题的,今年1月份项目完成后还没回济南,就被东营市请去给农民讲课。没想到,这一讲就是3个多月:2月份在利津县,3月份在垦利县;期间广饶县接连去请了3次,一直到了4月5日晚上才把他们请来。

  谈起这次科技培训,同行的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副主任时继超连说:“没想到群众对科技的需求这么迫切,没想到培训的场面这么热烈。”

  时继超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由于棉花播种在即,他们来后第二天就去了3个村讲课。最后,在西刘桥乡石碑村讲课时天色已晚,课堂设在村党支部办公室里。开始的时候,村民还都坐得远远的,后来听着听着就向前挪板凳,最后挤得王怀沛教授都没法转身了。讲到晚上9点多,群众还不肯散去。一个种棉多年的“老把式”一看专家要走,急得拉着王怀沛教授的手说:“咱再聊会行不?您去俺家吃饭行不?”

  专家和农民的感慨

  丁庄镇的李新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棉能手。这次他抱着听听看的心态参加培训,结果回来后感慨颇多:“以前觉得种地不就是翻地、播种、施肥、打药这一套吗?现在看来不是那么回事。棉花长到什么阶段施哪种肥、治哪种病、防哪种虫,什么时候施肥能治黄叶病,同一个牌子的药用第几代治黑斑最有效,人家专家讲得一清二楚,少花钱还管用。看来,这老脑筋也该换换了。”

  作为专家,时继超也讲了自己的感慨:“现在一些地方开展技术培训大呼隆,一阵风,群众不但不领情,时间长了还会反感。以村为单位,事先了解农户的情况,弄清楚他们想听什么,说出他们想问但不知道怎么问的事情,告诉他们想做但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农民培训!”

  广饶县农业局一位负责同志说,农民现在太需要科技知识了!科技在农村的普及,还对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近年来很多农村发生的农资纠纷案件,这次的技术培训就给解决了。在一个村讲课时,一农户说自己的小麦最近出了黄叶、死苗的现象,问是不是买了假种子。专家跑到地里一看,原来是前些日子倒春寒把麦子冻坏了。一番解释让农户明白了道理,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

  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现在的农业政策、涉农法律等,绝大多数农民并不了解。这位负责人说,除了讲科技知识外,在后期的培训中,他们又增加了一些讲解现行涉农政策的内容。

  “最后一公里”还缺什么

  农技推广为何进村入户难?广饶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宋延清认为,技术人员进村到户,才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最有效途径。但是,在这“一公里”中,需要配套的东西太多,乡镇实在解决不了。一是缺人,农技人员与农民的比例达到了1:6000,而且后继乏人。二是缺资金。三是推广方式单调,针对性差,难以被农户接受,如发放明白纸、在大街上摆摊咨询等形式,实际去咨询的农户很少,效果并不好。

  当地一位分管科技的副镇长介绍:他所在的乡镇3万农业人口,一共有7名农技推广人员,一年满打满算也就是3万元的经费,维持正常运转都紧巴巴的,培训活动很难开展。

  在一连几天的采访过程中,从麦田到大棚,从种子站到农家,那热烈的培训现场和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在记者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在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突破这“最后一公里”,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本报通讯员 李军章 张景伦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