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南京公车改革启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0日07:06 扬子晚报

  公车私用现象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南京市节前做出决定,今年全市所有乡镇和涉农街道全部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并在部分区县机关试点公车改革。条件成熟后,将在政府机关全面推开。

  乡镇和涉农街道6月底前全部完成车改

TCL笔记本X200面世 买同方电脑送千元豪礼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市廉政办介绍,公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分配货币化,即取消所有公车,给公务人员发放数额不等的交通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公务人员个人买车,变公车私用为私车公用,从而更彻底地铲除超标准配车用车和以车谋私。在改革的过渡阶段,可先从公车使用的市场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入手。公车服务市场化,是指根据实际需要,核定用车额度,确定用车指标或交通补助费,实行经费包干,变原有的无偿使用公车改为有偿使用,使公车真正与公务挂钩;公车管理规范化,是指切实加强对现有车辆管理,保证公务车为公务而用。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通知要求,全市镇(街道)以上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机关,各开发区、群众团体及其他由财政拨款的单位,都要推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今年,重点抓好全市镇和涉农街道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在区县级机关(含城区街道)及市级机关、部门、直属单位中选择3—4家单位开展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为全面实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积累经验。

  据了解,第一步实施车改的全市所有乡镇和涉农街道要在5月20日前申报改革方案,6月底全部改完。

  两个试点成效明显:

  一年节省几十万

  从2001年,南京已先后在六合区雄州镇和秦淮区红花街道进行了机关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雄州镇在2001年9月,将机关车辆全部公开拍卖。机关车辆公开拍卖后产权归驾驶员私人所有,车辆加油、维修、保险等一切费用都由驾驶员个人承担,党政办公室仅承担因公务用车的费用。党政领导公务用车实施交通费限额包干,凭票乘车,不足部分由个人自筹。该镇根据机关用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党政领导的交通费用包干标准:党委书记、镇长每月4500元,其中财政补贴2500元,个人引进资金2000元;镇领导的副职,人大主任、副主任每月1500元,其中财政补贴1000元;党委委员、综治办主任、工会主席及班子其他成员每月800元。凡节省定额包干费用的,年底按节省数的50%奖励个人。确因工作需要,公务用车定额包干费超支部分由党政领导自行引进资金解决。去年镇财政在公车方面的支出为24万元,而车改前,每年政府支出达五六十万元,一年节省了30万元左右。

  而秦淮区的红花街道则全部取消了为街道领导、各科室配备的固定用车及上下班接送车,根据“确保正常的工作秩序,兼顾涉及车改干部利益”的原则,按照每月400元(正处)、300元(副处)、200元(正科)、150元(副科)、100元(科员)五档标准,发放交通补贴。还公开拍卖了5辆车况较差的车辆,将其余14辆公车全部集中管理,街道所有车辆工作时间以外全部封存在车库。领导干部上下班及节假日出行自行解决代步工具,杜绝八小时以外的非公务用车。明确车辆使用范围、用车手续及批准权限。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实行车辆定点维修、定点加油、统一保险,规范操作,堵塞了漏洞。他们还明确,严禁已享受交通补贴的人员利用职权到下属或相关企业无偿借用车辆和报销交通费用,不得为节约交通费用而延误工作。凡违反规定者,一律追究相关责任。红花街道实施车改半年就节省各项费用14.2万元。

  不搞统一模式方案要公开

  南京市廉政办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南京市的车改不搞全市统一模式,确定补贴标准要从实际出发,不得相互攀比。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要广泛征求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对符合条件的涉改车辆,一律公开拍卖,不得擅自处理;遵循厉行节约原则。通过改革,切实解决公务用车中存在的高消费、低效能、浪费严重、财务负担过重等问题,确保在公务用车上的财政支出明显降低。在保障正常工作秩序和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兼顾各方利益及机关综合改革的相互配套和衔接。 本报记者赵霞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