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热心助残多年的市民杨冬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5日07:58 汉网 | |||||||||
不久前,72岁的杨冬荣被推荐为“武汉市十大模范助残市民”候选人。这位老人毕生的心愿是,让更多残疾孩子和残疾人家庭的孩子,不因病因贫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杨冬荣拥有过很多荣誉称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武汉市保护未成年人十大杰出公民……但在老人心中,这些美誉远远比不上智障孩子们清晰地叫她一声“杨奶奶”,比不上肢残孩子们参加体育竞技获得的各种奖杯。
杨冬荣的助残“情结”源于周恩来总理的勉励。1958年,年轻的杨冬荣参加全国妇女积极分子大会,周总理寄语与会者:教育孩子,青春常在。总理的鼓励让她想起了一些残疾孩子和残疾人家庭的孩子不能接受正常教育。她暗下决心,倾力帮助这些孩子。 弱智孩子最难接受正常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杨冬荣开始主攻启智教育。1983年,她开全省之先河,在武昌阅马场创建了弱智儿童辅读班,随后又在武昌区分片设辅读班,方便孩子们就读。辅读班通过体能康复、语言康复、心理补偿及教育,开启孩子们的心智,取得了良好效果。1989年,她正式创建了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如今,已经有800多名智残学生在这里启蒙,有200多名学生在正常学校随班就读,他们中出了不少获得国际特奥会和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冠军。 1990年,杨冬荣从武昌区教育局局长的位置上退休了。退休后的她特别爱找教育战线的老熟人“开后门”,这些“后门”都是为残疾孩子或者残疾人家庭的孩子开的。 1996年,12岁的孤儿小玉(化名)被一对残疾人夫妇收养。但是,这对夫妇收入微薄,无力供孩子读书。杨冬荣知道后,在新学年开学前顶着烈日为小玉联系学校,最后粮道街中学接受了小玉,并免除了她所有的学费。4年过去了,小玉该上高中了,年近古稀的杨冬荣再次为小玉四处奔波。她的诚心感动了市第二职业教育中心的校长,该校破例全免了小玉5000多元学费。小玉如今工作了,她最大的心愿是像杨奶奶一样,做个有爱心的好人。 2003年6月,市政府解决“三车”问题。家住武昌区大东门的残疾人包师傅响应政府号召交了“麻木”。她的孩子小保在千家街小学读书,由于离家远,以前都是她踩着“麻木”接送。此时,接送孩子成了问题。杨冬荣多方联系,最终将小保转学到离家近的大东门小学,包师傅也能安心地另谋职业了。 近10年来,杨冬荣扶助了20多名残疾孩子读书,帮助40余名残疾人家庭的子女减免学杂费,为30多名智障残疾人找到工作。一位残疾人评价杨冬荣:她用爱心耕耘了一片沃土,让迟开的花儿一朵朵艳放。(记者李俊通讯员吴志刚 周凌)(来源:长江日报) 相关专题:助残日 我们在行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