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跨越快乐鸿沟--关于快乐的历史观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7日17:47 南风窗

  秦朔

  人类的历史有多么悠久,对快乐的追求就有多么悠久。快乐和人类同在,和人类的理想同在。

  在古希腊的神话与传说中,“快乐女神”欧佛洛绪涅(Euphrosyne)是“美惠三女神(
TCL笔记本X200面世 同方电脑春季促销优惠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热门专业热招!
TheGrace s)之一。在西方哲学源头之一的亚里士多德那里,由德性(勇敢、谦虚、进取、诚实、节制等)所带来的快乐就是幸福,人 皆希望拥有。伊壁鸠鲁将快乐看作“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他说快乐就是善,“如果我把口腹之乐、性爱之欢、悦耳之娱 、见窈窕倩影而柔情荡漾,一概摈弃,那我将无法设想善为何物。”他还用富人们赞助的钱建了一所哲学学校,学习快乐之道 ,他开列的“快乐需求清单”包括三样东西:友谊、自由和思想。

  在古老的东方,嗜好音乐的教育家孔子曾经问他的四个门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有什么志向。子路要武 备治国,冉有要让人民丰衣足食,公西华想在宗庙祭祀、会盟诸侯时作司仪。最后问到曾皙时,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春天,悠闲地沐浴在河中,吹风 ,唱歌,漫步,这就是孔子赞赏的生活理想。

  道不远人,幸福快乐是人永恒的追求。1999年,盖洛普公司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民意调查,60个国 家的5.7万名成人参加。调查的题目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结果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认为,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比任何 其他东西更宝贵。

  政治学中的幸福快乐

  在英语中,快乐和幸福是同一个词happiness,和这个词非常接近的另一个词是welfare(福利,福 祉),welfare的意思,一是指健康、舒适和幸福快乐,一是指给那些遭遇社会问题和经济困难的人所提供的帮助(引 申为福利制度)。英语中还有一些相似的词,如wellbeing,quality-of-life(社会学中经常使用 )、good(政治学中经常使用)和utility(效用,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不同的人对快乐的偏好与强度会有差异,引致快乐的途径和表达快乐的方式也有分别,但就快乐本身的状态来看,则 都是一致的,都是一种愉快(pleasure)和满足(contentment)的感觉。中国古代的《说文》对“快” 的解释是:“快,喜也,从心。”快乐,和内心的感觉不可分离。更高的快乐,我们叫它joy(greathappine ss),更久的快乐,就是幸福。著名经济学家黄有光说:“幸福是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是长期的快乐。但在给定的时间内 ,快乐和幸福的意思是一样的。”

  无论每个人在追求什么,例如财富和声望;无论人类在追求什么,例如和平与自由;其终极的目的,都是幸福快乐。 费尔巴哈(1804-1872)说:“幸福必须是生活的,生活必须是幸福的。”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的罗伯特·莱恩教 授提出,金钱、财富、自由、民主,不过是实现幸福这个终极目标的手段而已。

  政治家们把追求幸福当成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1776年7月4日,杰斐逊在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中写到:“我 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 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 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 ,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在这个观念之下,新大陆上的那个国家诞生了。

  和美国的宣言几乎同时,法国启蒙学者提出,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保障个人幸福的前提,而丑恶的社会环境是埋葬个人 幸福的坟墓。为了彻底打破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的束缚,他们举起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源自美国和法国的这些观 念奠定了现代政治的理念基石。

  当然,和政治家的宣言相比,政治本身的历史并不总是温情脉脉。人类经历过多少战争的血雨腥风,斗争的你死我活 ,暴政的肆无忌惮,权利的惨淡凋零。“粉碎他们的城池、割掉他们的头颅、烧毁他们的宫殿、没收他们的财产,看到他们的 亲人在流泪,把敌人的妻子和女儿搂在怀里做我夜晚的褥子”,这是“成吉思汗式”的“最大快乐”;斯大林则说,他的快乐 就是把自己的敌人一个个慢慢消灭,他对复仇有一种快感。据亚历山大·奥尔格夫的《斯大林肃反秘史》介绍,1927年的 一个夏夜,在与加米涅夫和捷尔任斯基的一次谈话中,斯大林说:“盯住敌人,仔细研究实施打击的每一个细节,为这不可避 免的复仇开心一番。然后休息休息……哎,还有什么能比干这事更快活呢?”这就是“复仇快感”的起源。1928年,布哈 林对加米涅夫这样形容斯大林:“世界上的一切,全部都要服从他的权力欲……他一心想着的就是抓权。为了巩固权力,他暂 时向我们让步,但以后却会把我们都扼死……斯大林只会报仇,他怀里时常都揣着一把匕首。”

  俱往矣。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向前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类对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总会战胜无论一时 多么强大专横的权力。

  在大洋此岸的中国,从《东方红》里的那句“他为人民谋幸福”,到中共十六大报告结尾的“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 活和美好未来”,无论是仁人志士的理想,还是感召人民的目标,也都和人民福祉相关。60年前,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 的演讲中说,我们这个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 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看作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说:“不断发展先 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 是根本,人的幸福快乐是根本,正因为如此,党的新任总书记胡锦涛多次要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人民的幸福快乐为尺度,则贪污腐败的危害在于侵吞他们的利益,无能决策的危害在于浪费公共的资源,低效服务 的危害在于损伤创业的热忱,权大于法的危害在于破坏对公平的预期。这一切让人不舒服、不开心、不快乐、不幸福的不良现 象,无论多么严重,人民的内心都不会服从。而人民不打心眼里欢喜的东西,也绝对不可能长久。

  经济学中的幸福快乐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消费、分配等客观事物的学问。但实际上,在经济学中,快乐也有着重要 的位置。

  文艺复兴将人的幸福由天国拉回现实。亚当·斯密最早肯定了私利对公益的作用;边沁和穆勒开辟的功利主义学说将 “避苦求乐”作为个人行为的基础,主张个人利益的满足是保证“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thegreatesthapp inessofthegreatestnumber)的手段。他们提出了“效用”(utility)的概念,用来衡量 幸福或满足的程度,所谓utility,是指事物的这样一种性能,“即给利害当事人带来利益、好处、快乐、益处或幸福 的性能,或免除利害当事人的苦楚、痛苦、灾难或不幸的性能。”在他们看来,凡能增加快乐减少痛苦的便是好的,就是善; 反之,便是坏的,就是恶。边沁的思想影响至远,卡尔·马克思在他17岁中学毕业时,就决定要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 动的职业”,并认为“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但是,由于幸福快乐本身在度量上的难度(如1美元带给富人和穷人的幸福感是不同的),从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开始 ,“幸福”基本上不在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之中了,经济学家更多地是研究人们的偏好,效用(utility)的含义也更 多与实用性(usefulness)联系在一起。百年来的经济学更多地是关心如何“满足”人们的可度量的物质需求,其 逻辑上的前提是:一旦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了,他们就会幸福。于是,幸福跟人们占有多少商品、拥有多少金钱划上了等号。

  商品和劳务的生产,也就是GDP,无疑是幸福的重要来源。用经济学家曼昆的话,GDP衡量着“使我们获得有意 义生活的投入能力”。调查也显示,人均收入高的国家的人比人均收入低的国家的人快乐,有钱的人比没钱的人快乐。但是, 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并不能当然地增加快乐。影响快乐的因素相当复杂,你无法用物质的东西去代替爱、善良 、温柔或朋友间的亲情。

  1920年,在贫富悬殊、社会问题严重的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一书,重回边沁的幸福路线。 他提出,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而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他还提出,要 对制造污染的工厂征税来补偿受损者的福利。

  在庇古之后,福利经济学还有多种流派,其对于效率与公平、福利最大化、是依靠政府还是市场机制消除企业带给社 会的外部性成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说,个人幸福与社会福利的主题再次成为经济学的中心话题之一,人的尺度是 福利,财富的尺度是物,人比物质更重要。福利经济学在当代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 森指出,“聚焦于自由的发展观”和“狭隘的发展观”有根本的不同。狭隘的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个人收 入提高、工业化、技术进步、社会现代化,这些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很重要,但最终来说,它们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是为人的 发展、人的福利而服务的。人,才是发展的中心,发展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人谋福利。

  森出生在印度,亲历过殖民时代的贫困、大饥荒、教派动乱、人身依附、严重的性别、种姓、宗教歧视、民主和社会 保障的缺乏,所以他把发展定义为“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森所说的“自由”,包括人们免受与贫困相连的 各种困苦的能力(例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的死亡等等);包括人们享有运用其经济资源去消费、生产或交 换的机会;包括教育、保健等方面的社会安排;包括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的信用,以及交往过程的公开性、对信息的发布及 其准确性的保证;包括防护性保障,即为了济贫、赈灾、救急、扶助老弱病残等目的而建立的社会安全网。在森看来,这些自 由一方面要靠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来保证,另一方面又涉及一个社会为其成员提供的各种“资格”。比如说,失业者有资格得 到救济,收入在最低标准线以下的人有资格得到补助,每一个孩子有资格上学受教育。

  被誉为“经济学的良心”的森,是这样看待福利的:创造福利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那些机会和活动( opportunitiesandactivities)。而这些机会和活动建立在个人能力(capabilitie s)的基础上,因而福利的实现又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拥有房屋、食品、健康等。森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应当在衡量福 利时加以考虑。他的这一创见受到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许多世界著名的福利指标,如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TheUN& apos;sHumanDevelopmentIndex),就是本着这一精神创建的。

  在森之后,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表彰他们“把心理研究的悟 性和洞察力与经济科学融合到一起”。他们以实证的方式证明了“幸福和痛苦的体验效用也可测度”,并支配着人们的生活。 虽然在此之前,人们已经知道人的基本需求是逐渐攀升的,人的欲望和满意度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从仅仅求得生存,到要求 美味佳肴、美化生活的元素(如服装、宽敞体面的住所),再到美的、智慧、道德的需要。但是,卡尼曼关于“体验效用”的 研究,确切地证明了,体验效用可以被测度,对福利和悲惨的测度能够满足制定经济政策的需要。

  快乐鸿沟是怎样产生的?

  所谓快乐鸿沟(happinessgap),简单地说,就是经济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快乐增长,两者间出现了鸿 沟。

  2002年诺奖得主卡尼曼在颁奖仪式的演说中,特地谈到了一位华人学者的研究,即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奚 恺元。奚恺元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人均GDP翻了几番,但是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反而增加 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人们的幸福程度却没有什么变化。 这究竟是为什么?

  对这一问题做出重要研究的是美国著名政治学教授罗伯特·莱恩。2000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市场民 主制度下幸福的流失》(TheLossofHappinessinMarketDemocracies)一书。莱恩首 先指出了一个事实,在1972~1994年间,说自己“非常幸福”的美国人一直呈下降趋势;在1960~2000年间 ,按不变价格,美国人均收入翻了3番,但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从40%下降到30%。在欧洲国家,幸福指标没有明 显下降,但是患忧郁症的人却急剧增加。如果考察人们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感受,说自己婚姻生活“非常幸福”,对工作“非常 满意”,对个人或家庭财务状况“相当满意”,对居住地“很满意”的人都在减少。同时,越来越多的欧美人要依赖药物来保 持身材、提高“性”趣、帮助睡眠、清醒头脑、逃避无聊和抑制忧郁。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莱恩承认,贫穷不能使人幸福。但通过分析各国的数据,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 而是曲线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在众多发达国家中,人均购买力最高的国家不一定是最幸福的国家;在一国内部,最富的人群 不一定是最幸福的人群。莱恩的解释是,当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basicneeds)都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不太 可能感到幸福。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前,收入每提高一点,就会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 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开始呈递减态势。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这一发现的公共政 策含义是:政府应在分配政策上向低收入阶层倾斜,因为富裕阶层减少一点收入对他们的幸福不会有什么影响,而贫困阶层收 入增加一些会使他们感到幸福了很多。

  金钱不一定能买到幸福。“鸟儿不能没有巢,蜘蛛不能没有网,人不能没有朋友。”莱恩认为,幸福的真正源泉在于 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和朋友间的友谊(companionship)。各国在各个时期的研究都发现,婚姻关系稳固,家庭关 系协调,邻里关系和睦,朋友来往密切,是人们感到幸福的主要原因。相反,感到不幸福的人往往是经历了离异、分居、丧偶 和孤独的人。

  按照经济学的流行说法,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功效”和“福利”的最大化,但莱恩认为,虽然市场经济可以带 来不少好处,如减少贫困、改善健康、延长寿命、扩展教育、促进自由,但它却不可能带来幸福。

  市场经济是滋生物质主义的土壤。物质主义者的一般想法都是,“那些拥有豪宅、名车的人真让人羡慕”,“如果我 有钱买更多我喜欢的东西该多幸福呀”,“看到喜欢的东西却买不起真让人难受”,“上街买东西给我带来很大的快感”。但 是,多项实证研究表明,具有物质主义倾向的人更容易陷入忧郁和焦虑,更难感到幸福。消费主义的无穷无尽的渗透,成千上 万种商品海洋里的挑选,会给很多人造成“认知过载”,增加其莫名的焦虑。物质主义者普遍比较自私,有一项调查问,“如 果得到一份2万美元的意外之财会如何处置”,结果具有物质主义倾向的人与其他人相比,会将3倍的钱花在自己身上,而不 是与家人和朋友分享、或捐助慈善事业。物质主义者的这种自私倾向使他们缺乏亲情和友情,难以感到幸福。物质主义者追求 “外在目标”,而外在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不受自己控制,因此很难享受自我满足的乐趣;物质主义者追求“结果满足” 而不是“过程满足”,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不能享受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物质主义者对财富的追求没有尽头,一 点点的快感马上会被对更多东西的企盼淹没。这些原因加在一起便产生了恶性循环:物质主义者很难感到幸福,不幸福感或忧 郁使他们远离人群,更加孤独;缺乏亲情和友情

  使他们感到更加不幸福。

  莱恩还指出,在市场经济中,往往不是把人看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活生生的灵性,而是看作诸多生产要素 中的一种,就如奈特(Knight)所说,“人往往将其他人看作是赌博的老虎机”。为赚钱而交友,赚了钱再买关系,加 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会使乡情、亲情和友情都大受损伤,哪里还谈得上快乐?同时,“失业是最大的 市场失灵”(斯蒂格利茨语),也是破坏个人和家庭幸福的最大杀手。各类研究都表明,失业往往与酗酒、离婚、忧郁症、精 神失常、自杀有紧密的相关关系。

  莱恩最后的结论是,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政治理论都错把手段当作了目标,陷入了“手段拜物教”。人类追求的终极目 标应该是幸福,其它一切不过只是手段而已。

  中国的快乐鸿沟

  在莱恩抨击欧美国家的幸福流失时,经济上取得长足进步的东亚地区更是陷入了巨大的快乐鸿沟(参见资料链接1) ,成为世界上快乐指数最低的地区,被经济学家批评为“在为国民谋快乐—这一人类的终极追求上毫无作为”。

  关于东亚快乐鸿沟的成因,学术界已经有一些结论(参见资料链接2)。但就中国而言,快乐鸿沟还有其自身的特征 :

  一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财政部科研所课题组指出,以基尼系数反映的中国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从199 1年的0.282上升到2000年的0.458,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其中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的财产总额只占全部居 民财产的1.4%。这就是说,中国的快乐鸿沟主要还是体现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够,大部分人民不够富裕。但同时,也有个别 暴富、急富、不法致富的人群,精神空虚,浑浑噩噩,吸毒赌博,担惊受怕,甚至走向罪恶和沉沦的深渊。

  二是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弱势阶层承担了主要的代价(某些既得利益群体的获利即来自对他们权益的损害,这完全违 背了社会福利的改进原则),如农民、民工和城镇下岗职工。他们经常因人身权利遭到侵犯而痛苦。如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在催 缴农民税费和计划生育工作中,任意殴打、捆绑、关押农民,甚至导致种种命案;城市中的暴力执法、不公正执法、排斥外来 工、农民工、基层行政暴力化现象也时有发生,公民人身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痛苦就是难免的。此外,据有关调查,目前上 访人员反映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企业改制、劳动及社会保障问题;“三农”问题;涉法涉诉问题;城镇拆迁安置问题;干部作 风不正和违法乱纪问题;基层机构改革中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要求解决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问题。这些 问题导致人们的痛苦增加。

  三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注不够。从教育方面看 ,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未能达到1990年代制定的《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所规定的占比4%的要求; 从科技方面看,2001年中国科技研发经费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占GDP比重1.1%,达历史最高水平,但仍然低于 世界平均水平;从公共卫生角度看,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数据,目前中国享受医疗保障的只占总人口的15%。中国“卫 生分配的公平性”在世界排在第188位,后面只还有3位;中国的卫生总体水平被排在世界第144位。著名医学专家巴斯 年说:“从进入1990年代开始,医疗费用直线上升,10年间差不多上涨了10倍。在过去,一个农民卖一头猪就可以到 医院做个手术,现在卖10头猪、20头猪,能行吗?”公共投入不足,服务不够,就使得人们虽然绝对收入增加了,但安全 感没有同步增加,所以不会快乐。

  四是竭林而耕、竭泽而渔、竭矿而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城市盲目扩张和滥耗资源的影响。国家统计 局局长李德水指出:“有的地方生活富裕了,盖起了小别墅,但一开窗户臭气就扑面而来,这无异于一边建天堂,一边造地狱 ;GDP增长中还有一些消极的内涵。例如,由于违章建设造成楼房倒塌,发生大量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之后,抢救人员的劳 动、医务人员的治疗、殡仪馆的火化、以及推平旧址、重新盖楼等,都会拉动服务业、建筑业和工业的增长,在国民经济核算 中都表现为GDP的增长,而这种增长难道不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吗?”而像安徽阜阳出现的劣质奶粉事件,就更是极端化的“ 负福利”效应。

  五是缺乏健康的价值观、积极心态和自我调适能力。中国近年来出现了种种过去很少见的事件和案件,如用硫酸泼黑 熊事件、河南平舆黄勇案、云南马加爵案等等。据统计,目前中国城市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的比例达70%,每年有28.7 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全国现有各种精神病患者1600多万,有的大城市人群中有8 6.7%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中国的快乐鸿沟既有东亚鸿沟的一般特征,又有许多体制性、结构性和增长方式引发的特殊问题,必须引 起我们更高度的重视。

  创造快乐的增量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世纪。国家富裕,人民幸福,则是中国发展的目标。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说明我们已经意识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最终系于人民是否满意和快乐。要创造幸福快乐的明天,我们不仅需要持续的经济增 长,还需要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更加关心人的幸福快乐,要求对公权力有更严格的限制;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以GDP增长 为中心,走向以维护市场公平为中心,以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为中心,以法治建设为中心;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为人民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和福利水平。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所言:“何谓自由? 了解人所拥有的权利并捍卫这些权利,这就是自由。”温家宝总理最近在欧洲访问会见在比利时旅居的华人时说:“我也有一 个梦,一个愿望: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生活好,让农村的孩子都能上学,让每个到就业年龄的人都能有工作。让人民不至于因 为生病而烦恼,解决他们的医疗,特别是农村医疗问题。我想,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们期待着这种福利水平的早日到 来。

  科学发展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我们未必需要像不丹王国那样建立“国民幸福总值”的指标,但正如英国萨 里大学教授蒂姆·杰克逊所说的,“如果连一个从未经历西方那种经济繁荣,且人口仅200万的国家都已准备以如此富于创 造性的方式解决人民福利问题;那么,现在或许也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了。”在英国,蒂姆·杰克逊领衔创设了“国内发展指 数”(measureofdomesticprogress,简称MDP),该指数扣除了为抵消社会和环境成本而耗费 的开支,考虑了长期的环境损毁和自然资本贬值,肯定了为确保谨慎投资和贸易平衡进行的一系列经济调整,反映了收入增加 1英镑对穷人的意义要大于富人的事实,计入了家庭劳动的价值。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设一个节约型的社会。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在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同时,一 定要强调公众参与,让更多的人养成爱护资源、节约资源的意识。中国的人均GDP并不高,但我们的奢侈性消费、攀比消费 和对资源的浪费现象却很突出。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有更多的更有效的公共投入,要求我们的城市不要再走高消费、高污染、高膨胀之路,要求我 们通过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更好的GDP增长。

  而对每一个人来说,今天,我们则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快乐和幸福,而不只是被金钱和消费牵着走 。我们真正的快乐在哪里?它是否丢失在哪个角落?

  快乐其实是朴素的,寻常的,不需支付高价而得。但是,它又需要你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去体会,去创造,去珍惜 。

  当你和亲朋之间长期没有沟通,当你以为夫妻间的隔阂不可能消除,当你难以忍受污染或者压力,当你觉得生活太平 淡、事业没前途;总之,当你处在不那么快乐的状态时,你有没有想过,除了选择得过且过,除了选择忍耐,除了选择强作欢 颜,其实你可以以更积极的心态,更主动的精神,去做一些改变,去多做一些什么。你可以拿起电话,你可以预定假期,你可 以调整目标,你可以相聚言欢,你可以昂扬向上,你可以捍卫自己,你可以纵情宣泄,你可以悄悄诉说,你可以给别人多一些 帮助和关切,你也可以自己去创造,创造那一点一滴的凝聚你的天赋和创造力的果实。当这些改变发生时,你的幸福便增加了 一些,譬如河中增加了新的水量,它自会流动起来,也一定会比以前更加生动。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快乐不会一劳永逸。倘若我们总是不去改变,出了问题也只是在抱怨,而不去创造新的幸福和快 乐的增量,那么,幸福的池塘终会枯竭,快乐的大树终会自断生机。把握幸福与快乐,你可以从每一刻开始,关键是永不停歇 。

  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曾写到:吾身所需兮本无多/唯求去痛兮自行乐/率性天然兮无怨尤……绿茵如毡兮良朋为伴 /身爽神怡兮何用多金/更逢良辰兮惠风和熙/繁花点点兮芳草萋萋/乐莫乐兮复何求!

  幸福和快乐,离我们是多么亲近!

  印度的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写到—

  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

  在那里,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家国的墙隔成片段;

  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

  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习的荒漠之中……

  通过冰心的翻译,我们又仿佛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是多么迷人!就像远方,一个平静而优美的魅境,等着我们去追 寻、拥有和享受。

  放开你的心,伸出你的手,“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就在你身边。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王绍光、刘畅、黄有光、张英红、姜齐平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韩法院驳回总统弹劾案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印度2004年议会大选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汤尤杯中国捧回双冠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