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垃圾费您交不交?南京酝酿“捆绑收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7日18:12 龙虎网

  【龙虎网讯】记者昨天了解到,虽然南京市的垃圾费到位率在同等发展水平的城市中是比较高的,但也差不多只有50%,于是想问一下读者:垃圾费,您交了吗?垃圾费该收:谁产生垃圾谁付费

  2002年,国家4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国家正式以文件形式规定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TCL笔记本X200面世 同方电脑春季促销优惠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热门专业热招!

  市容部门表示,收取垃圾费还遵循“谁产生垃圾谁付费”的市场化服务性原则和我国环境法中“环境有价,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规定。而对城镇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又具有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因此,应该是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大家共同受益。

  根据南京市市容局提供的数据,南京市日产垃圾3000多吨,从街巷干道清扫、保洁、收集,到运输、中转,最终进入卫生填埋的无害化处理,一年处理垃圾的资金接近2个亿。按照现在居民每户每月缴纳5元,单位、行业在职职工每人每月4元的标准计算,垃圾费的收入约在4500万元,占总投入的24%,其余需要的约1.5亿,为政府拨款。

  计划经济时代是不用交垃圾费的。现在,市民们对于环境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服务的要求与计划经济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小小的一摊垃圾就会引起反感甚至投诉,市容部门经常感叹“日子难过”,部分原因在此。从“收费不是目的”的管理学角度看,垃圾费的收取制度也可以换来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垃圾费难收:主要责任在收费方式

  居民、收费部门、专家们都倾向于认为,垃圾费“面对面”的收取方式,是垃圾费难收的重要原因。首先,这种方式给人的是“上门收费”的印象,老百姓在缴钱的同时不能马上看到缴钱的结果(运走垃圾),加上对费用的去向不是很明确,容易以“乱收费”的眼光看待垃圾费,抵触情绪比较多。现在南京有的小区试行“保洁员征收”的方法,让直接提供环境服务的保洁员去收,就是针对这一情况。同时,这种收取方式要敲门,而在现代小区邻里之间缺乏“守望”关系,情感相对冷漠的情况下,一敲门就会引起市民警觉甚至反感,进而迁怒于垃圾费本身。

  因此,和很多国内城市一样,南京市正在酝酿“捆绑收费”的办法,把垃圾费纳入到其他费用中。据介绍,大连市已经实行了生活费用“四合一”的方式,在南京市内一些新建的物业管理比较好的小区,垃圾费都已经并入了物管费。但是,南京的物业管理率现在还不算高,这个做法难以推广。而如果并入水电收费,因为垃圾费按户收,就需要“一户一表”,而南京又做不到一户一表。

  专家视点:生活细节也要讲“科学发展观”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陈如认为,按上面提到的收取原则,垃圾应该是按量收费,国外很多国家做到了这一点,台湾地区也实现了按袋征收,而从南京现在的垃圾数量、种类来讲肯定做不到,不得不按户征收,给人一个“人头费”的不良印象。从技术角度看,南京市现在采取的填埋方式只能做到卫生无害,在回收利用、产生效益方面不足,不能“反哺”垃圾处理,造成整个循环链中间有一个脱节,难以腾出费用来进行技术改革,垃圾处理费用得不到根本上的节约。从体制上看,对老百姓生活进行有偿服务的环节没有整合,水电气等已经是企业化了,垃圾费还是政府收,在这种效应下,把这些费用整合势必造成新的衔接混乱。

  垃圾费收取的种种困境,是“科学发展观”在老百姓生活细节上体现不够的结果。技术、体制等方面的缺失,使可持续发展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链条不闭合,垃圾费就成了无源之水,陷入收不到、用不上的恶性循环之中。在目前阶段,请市民表现出理解和配合的态度,主动缴纳垃圾费,这不但是诚信的要求,而且在目前是破除这个恶性循环的有益的第一步。而接下来的长效工作,则是政府不可推却的责任。

  作者:李军

  (来源:扬子晚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韩法院驳回总统弹劾案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印度2004年议会大选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汤尤杯中国捧回双冠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