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启发“明事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8日08:55 解放日报 | |||||||||
“假如寝室中两同学为打水之类的琐事争吵,假如你的同学羡慕旁人穿名牌、入高档餐厅,你去劝解、开导,用儒家思想怎样讲?用道家思想怎样讲?” “焦裕禄称自己为孤寡老人的儿子,这其中表达了忠于人民、忠于职责的高尚情操,请你立足我们的文化传统向外国朋友解释这个问题。”
这是华东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日前在《中国文化导论》这门公共必修课的考试中要思考的问题。主讲这门课的周忍伟教授说:“我们通过这门课,希望引导学生用孔孟、老庄的学说去观察、分析他们所面对的现实,为转型社会中青年学生精神人格的完善提供有益的思想养料。”从2001年开始,《中国文化导论》在华东理工大学正式推出,作为思想理论课的延伸和补充。到目前,已经有3届学生,7000多人在课堂上接触到孔孟、老庄的学说。 在传统文化中发掘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走进青年学生的心灵,教师们花了一番心思。他们从学生身边事及社会热点入手,比如同学同乡间的情谊、大学生父母陪读等,引导学生思考,用孔子、老子的学说如何去解读这些现象,分析其中积极或消极的内涵。由于贴近学生的现实体验,这门课特别容易激起他们的思想火花。 大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底蕴,使自己拥有一颗内涵丰富的“中国心”,分析问题多了思考的“维度”。国际会计专业的陈荣在写《中国在入世前该做好什么准备》论文时,另辟蹊径,从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不争”入手,辩证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国入世得先转变思想。 学生们的积极反应使教师们惊喜。“现实需要思想,青年需要历史。”负责《中国文化导论》课的教师们说。这支由主讲教授和四位博士组成的教学队伍,在课堂外正着手“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报记者徐敏通讯员陈荣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