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陷入“跳槽误区” 毁约成了家常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3日03:46 时代商报 | |||||||||
一山望着一山高 曾连续三年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的张妤在实习期就联系到了沈阳一家主流媒体的广告公司,但签约之后,看到很多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张妤后悔了。昨天上午,她再次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一山望着一山高”,其实很多毕业生跟张妤有一样的想法,但结果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如愿以偿。
学生:选择最好的 在沈阳大学一幢毕业生宿舍内,一位正在整理行李的李同学告诉记者,他正准备去广州参加一个招聘面试。他还告诉记者,他的许多同学什么招聘会都不放过,面试机会也是一概不错过,但真正到了签约的时候,却又是“一停二慢三通过”,总是要等下一家公司。沈阳工业大学信息工程系毕业的刘柳也是这样,一边是薪水待遇较高的小公司,一边是以后发展空间较大但压力也更大的知名企业,即将得到的两份签约意向不但没有让刘柳特别快乐,反而使她烦恼不已。希望能找到令自己更满意的工作,她还不停地奔波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之间。 企业:不愿用应届生 尽管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对于像张妤、刘柳这样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为丰富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毕业生,怀里揣着几份合同意向却还是犹豫不决。这种左顾右盼、犹豫不决的心态让他们寻找机会的同时也失去了大量机会,也令用人单位普遍感到头痛。 记者从一家久负盛名的电子公司获悉,去年在他们单位实习的一群学生中,5个初步签订了劳动合同,最终4个人主动离去。这家公司负责招聘的刘经理告诉记者,被录用人员迟迟不到岗、频繁毁约的现象让用人单位头疼不已。这样的结果是,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喜欢有工作经验的熟练工,而不愿用应届毕业生。 专家:错失良机,损失难补 沈阳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马教授认为,追求个人的发展并不是坏事,毕业生待价而沽也可以理解,在总体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的背景下,应届生如果错失签约最佳时机,损失难以弥补。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毕业生缺乏准确的自身定位和目标定位。“社会工作不同于校园活动,也就是说,做了几年的学生干部不一定工作能力特别突出,也许他更适合校园的环境。”对于一大部分学生高估自己的实力,迟迟不选择单位就业,马教授很是担心,“如果长时间这样下去的话,对毕业生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本报记者 关艳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