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宜良洪箐“野人”原来是村民(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5日10:59 云南日报 | |||||||||||||
云南日报网 为求证这一传说的真伪,5月23日,记者驱车到了宜良九乡。在3名当地人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这3名被村民称作“野人”的人,并采访了他们。 寻找“野人” 5月23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九乡时,天下起了小雨。听当地人说“野人”居住在一个名叫小对冲村的后山上。随后记者来到了一个叫三摆田的地方,这里距九乡镇有4公里的山路。据村民介绍,在原小对冲村的后上山一个叫做洪箐的地方,确实住着3名“野人”,这3名“野人”原是他们村的村民,后来他们跑到了村后面的山上,过着独居的生活。据了解,这3名“野人”都是3位光棍男子,其中有两名已经70多岁了,而另一名则只有30多岁。以前曾有村民见过他们,那时他们留有长长的“山羊”胡须,他们独来独往。近两年来,很少有村民看见他们,也不知他们生活得怎样。 据村民介绍,要到达3名“野人”居住的地方,从三摆田过去惟一只有8里长的一条水路,为了“寻找”到野人,记者在三摆田找到了与其中那名年轻“野人”一起长大的村民龚志文及另外两名村民,并在他们的带领下乘上了一条小铁船,踏上了寻找“野人”的路途。小船顺风顺水,经过1个多小时的摆渡后,我们达到了“野人”的居住地———洪箐。上了一个山坳之后,远远地我们就发现在一个小窝棚的前面,有一位披散着头发的人在注视着我们。当我们再靠近的时候,突然发现那名“野人”突然跑进小屋中。这时,我们紧张起来,生怕“野人”跑了。还好3名当地人快速跑到了小屋前面,截住了准备逃开的“野人”。 与“野人”面对面 这名“野人”名叫吕树荣,今年36岁。他留着披肩的长发,一件黑色的衬衣已经破出了许多个洞。据其介绍,他在山上生活,只能靠支扣子逮山鸡、野兔及养野蜂为生。许多时候,他将蜂蜜及野蜂拿到九乡的乡街子上出售,然后买来食盐、火柴及部分大米。但他赶集的日子并不多,一年只有那么两三次。 据吕树荣介绍,他以前留着很长的“山羊”胡子,几天前的一次赶集时请人剪了。他说,他有两个哥哥,但早已成家立业,每年只有大哥会抽空来到他住的地方看他一两次。 记者看到,吕树荣生活的小窝棚是一个用木桩和瓦片搭成的窝棚,非常简陋。在窝棚里面,有一张用木棍搭成的床,还有一个生火的灶。灶台边有一袋食盐,还有一些碗。在房子的一角还插有几支美丽的山鸡羽毛。 对于我们的到来,吕树荣感到非常高兴。为了表示对我们的欢迎,他找来了一个棕榈皮套在了头上,随后打开一个蜂箱,取出一些蜂蜜给我们享用。 随后,我们来到了与吕树荣仅有一山之隔的另外两位“野人”的居住地。这是一对亲兄弟,大哥叫李德,74岁,兄弟叫李兴,72岁。兄弟俩的住房均用茅草和玉米秆搭建而成,比吕树荣的更为简陋,不过一共有3间,分别为厨房、卧室和一个摆用具与储藏食物用的窝棚。李德说,他们之所以要留在山上过独居的生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想独居,不想与其他人来往。 说到独居的生活,李德兴致盎然。他说他曾经住过敬老院,但是他不喜欢里面的生活环境,再加上对兄弟的挂念,因此,他就走出了敬老院,回到了村里的后山上和弟弟一起生活。他俩都有补助款,每人每年200元,用这点钱,他们能够买一些米、盐和其它杂物。他们除了自己种点玉米和蔬菜外,许多时候都以野菜为食。虽如此,但他们很开心。 “野人”其实是村民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这3名所谓的“野人”,其实都是当地的村民。他们不与当地的村民来往,因此,当地人也渐渐的淡忘了他们。而见到他们的时候,由于他们胡子较长,因此称他们为“野人”。 据三摆田村的村长介绍,有关部门曾为李德、李兴两位老人盖了砖房,但是两位老人不愿意去住。后来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又给3人安排居住地,要求他们离开山野生活,但3人均偷偷重新返回山上独自为生。当地民政部门的一位负责人曾对李德说过:“如果没有粮食吃,就到他那儿去拿。”因此,老人曾去拿过几次,而且,每年发移民生活补助费的时候,有关人员会及时将款送到老人手中。 图为“野人”和他们的“家” 左学佳 文/图(滇池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