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画不像老师当场撕画 校园冷暴力刺伤学子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31日10:49 桂龙新闻网 | |||||||||
2003年4月12日,山城重庆的一名15岁女生,因为不堪老师汪宗慧的辱骂,跳楼致死。随着这一惨痛事件的暴发,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校园冷暴力”问题终于浮出了水面。事隔一年有余,记者跟着家长打来的热线倾诉,走入未成年人的世界,才发现辱骂学生或故意冷落学生之类的“校园冷暴力”并不孤立,虽然有些行为不过是偶然发生,或某些行为在大人看来已是司空见惯,不觉有异,但给孩子内心烙下的伤痕,已然抹不掉抚不平。
学生画不像老师撕画纸 田林是位于南宁市一家小学的二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开朗,回到家与妈妈总有说不完的话。上学期有一晚,田林放学回家,一声不吭就躲进了自己的房间里,一直没有出来。妈妈觉得奇怪,敲开儿子的房门,看到田林垂头丧气地坐在床上,闷闷不乐。 在妈妈一再追问下,田林才肯开口。原来当天有一节是美术课,老师拿来几样水果指定小朋友们画出来。田林兴致勃勃地画了一个又一个,还上了漂亮的颜色。快下课时,田林将画交给了老师,老师看着田林画里的那些水果,又夸张又变形,颜色也奇奇怪怪,气不打一处来,“你画的是什么东西,根本就不像。”老师当场就将田林的画撕碎了,还骂了田林几句。 第二天妈妈找到学校反映情况,认为那位美术老师过于简单粗暴的教学行为,会挫伤田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校长并不以为意,劝田林妈妈:“唉,那位老师总是这样子的,对学生比较严厉,要求也高些,也没什么。”后来见田林妈妈还是不乐意,就提议:“要不给田林换个班上美术课好不好?” “他们(学校)并不觉得老师当众撕画纸的行为有什么了不得,但对于小孩子来说,这种伤害是深刻的,如不能及时疏导,恐怕会留下一辈子的阴影。也许他今后再也不敢画画,也许今后他就只能画一些老师认为像的东西了,而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和想像。”事隔一个学期,对记者提起这件事时,田林妈妈还有点忿忿然。据田林妈妈说,前不久儿子回家又提起一件事情,当时儿子班上段考,和儿子很要好的一位小朋友数学只得了二三十分,老师狠狠批评了那位小朋友,还吩咐其他小朋友“他不好好学习,以后不要和他玩了”。 田林妈妈庆幸这次儿子还考得不错,否则遭受如此待遇的便是他了。“真不知道这些老师怎么回事,这么孤立差生,比打他们骂他们还让孩子难受。” 一句无心话挫尽人自信 好话三冬暖,恶语十载寒。确实说得不错。常常是老师一句话,也许只是无心之语,也已足够让孩子脆弱的心灵大受创伤。 马女士有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李艳,最近一段时间她发现原本活泼开朗的李艳变得少言寡语,而且小小年纪总喜欢对着镜子喃喃自语。忧心忡忡的马女士为此询问了女儿的小朋友,可是孩子们都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李艳的沉默仍在与日俱增。 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导,李艳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前阵子她们班里要选代表参加一个节日表演,平时能歌善舞的李艳几经犹豫后终于大胆地向老师推荐了自己,可是老师却一句话回来:“这次只要漂亮的女生参加”。李艳的脸顿时刷的红了,心情一直很低落,从此再也没有胆量在人前大声说话,无论说什么做什么,总觉得同学和老师会背地里嘲笑自己。 马女士由此找到李艳的老师,老师一脸的无辜,解释说她并不是有意贬低艳艳,没想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么差,她希望孩子不要这么介意。 “我真的希望老师能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是看到孩子小大人一样的沉默我就揪心。”马女士为自己的艳艳感到伤心。 “冷暴力”的几大症状 “冷暴力”这个名词虽然不新,但出现在校园,发生在老师教育学生的事情上,还是个新鲜事。目前,学校都有了教师不得打骂体罚学生的禁令,多数教师也都能遵守,体罚学生的行为确实少见了。但在教育过程中,对问题学生,一些老师却采取了不理睬、疏远、隔离及在语言上进行讽刺等。这些在不少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行为,实际便是典型的校园“冷暴力”。 经过专家调查,在学校中存在的“冷暴力”通常表现为:孤立他,让同学都不和他玩;几个同学在一起时,对他板着脸,对其他同学却很温和;在私下或公开场合说一些“我对你已经失望了”、“我对你已经恨铁不成钢”等带有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过激性、恐吓性、指责性、训斥性、污秽性的语言;给他调座位,让他一直坐在后排或偏的座位上,或者为了他不影响别的同学,让他一个人坐,等等。 对中小学生心理有多年研究经验的南宁市教科所前副所长邓立东曾告诉过记者,“冷暴力”将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尤其是孩子。长期受到老师“冷暴力”的孩子可能有师源性心理问题,表现为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或性格变得暴躁,内心充满“攻击性”。这对孩子的性格完善非常不利。 “冷暴力”和体罚相比,杀伤力更大。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向师性比较强,在这个成长阶段,老师的言行对他们的影响比父母还大。他们甚至觉得,家长对自己好不好不重要,却很注重老师对他们的态度。老师对他们采取“冷暴力”轻则导致他们厌学,重则造成他们自闭,影响到心理健康,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如何消除校园冷暴力? 目前,法律法规在对待老师的“冷暴力”上显得苍白。因为,它没办法规定,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倾注同样的情感,平等呵护每个学生。即使有这样的条款,但不具有可操作性。 幸而,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园冷暴力问题已早有警觉。早在一年前,南宁市教育局便在4月份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明确规定教师不能讽刺、挖苦、要挟、歧视学生,更不能有体罚、变相体罚或“心罚”学生的行为,否则均将被列入不诚信、无师德之流。要求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合法权益;不能给学生按学习成绩排名次、排座位,不能讽刺、挖苦、要挟、歧视、体罚、变相体罚或心罚学生;也不能收受学生或家长的钱物等。 2004年4月,教育局又再次要求老师目中有人、心中有意、言中有情、行中有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苛责;多一份信心,少一点失望;多一份亲切,少一点冷漠,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通过有深刻思想、丰富感受、细腻情感的语言,充满激情和希望地赞扬学生,也是作为一名好老师的艺术。”如赞扬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扬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进步,赞扬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扬每一个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肯定,不使用有损害师德形象的辱骂、训斥、羞辱和嘲笑学生的言语。 也有专家提出,要想彻底根治“冷暴力”问题,政府要改革教育体制,一方面,提高老师的经济待遇,让老师的工资奖金等待遇和学生的成绩脱钩;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改目前的大班教育为小班教育,一个教师不是负责五六十人,而是只负责二十多人,这样有利于教师耐心地对待学生。(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来源:八桂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