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解读“海待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2日16:25 中国青年杂志

  文/本刊记者 亓昕

  自2000年国家开始规范留学中介以来,去年与今年,正值第一批"正规海龟"归来之际,一时间,国内就业市场 的海归呈爆棚态势。报载,上海7000海归就业无门,北京中关村海归跌破月薪3000元大关,深圳海归本科不敌本土硕 士,全国三成以上"海龟"在家待业......于是,海归们有了新名字:"海带(待)"。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中国政法大学直读研
同方万元服务器热销中 高薪聘请销售精英!!

  无疑,我们该以一种理性而乐观的态度去看待“海龟”到“海带”的演变。事实上,不管是“海龟”还是“土鳖”,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就像职业规划专家徐小平所言,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中华鳖精”。本土人才与海归派的竞争,某种意义 上传递了这样一条信息: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使国际型人才的概念渐趋明朗——而目前海归之所以成为“海带”,其中所暴露 出的诸多内外因由,恰恰有助于国际型人才概念的完善。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的“海带”们,正在向国际观的职业化之路挺 进,或者说,他们正在进行着一场国际人才的“幼雏”在本土上的实践。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与方式的科学化进程,随着整个社会实力的增强,海归将越发褪去某一特定时期 的虚幻光环,而他们也将平静接受这样一点:

  既然从“海上”归来,那就脚踏“实”地。

  我早已忘了自己海归的身份

  盖宇 32岁

  经历:五年前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赴欧洲访学→三年前回国→现在的科技编辑

  回国后,我经常被很多熟或不熟的人问到的问题之一是,你怎么当了编辑?其实,以前也没想到要当编辑。命运的安 排吧。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日子里,合上书我就问自己,读完书干点儿什么?继续还是放弃科研生涯?选择往往与痛苦相互纠 缠……事实已经证明,我并非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尽管在漫长的求学过程中,我虔诚地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不屈不挠的探 索,但长期一无所成的挫折感,却毫不留情地吞噬着我对科学的激情和对成功的憧憬。学术界的生存法则“publisho rperish"或"swimorsink",跟足球界的游戏规则并无他二:进的球都是好球;不进球就下课。我不奢望 作科研去赢取诺贝尔奖,但我也不能容忍自己做一辈子庸庸碌碌的铺路石,而且在中国大陆作科研更是对勇气和毅力的挑战, 那么,算了,还是放弃科研吧。

  在成长过程中,我的人生目标几次变化。考大学时,觉得中学教师对青少年成长非常重要,冀望于教育兴国;大学毕 业前,又觉得发展科学技术对提高国家实力和改善国民生活更加重要,期盼着科技强国;访学欧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时,对比 中国的暂时落后,得出结论:社会文明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社会资源的管理方式和利用程度……于是,如何通过努力为 家庭、企业和国家创造更多财富,就成了我后半生的务实追求。

  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二是,你怎么回国了?是啊,都觉得国外生活更好。

  在我看来,移居经济发达国家的惟一好处,就是能较便易地获得较高质量的世俗生活;但若要为此付出政治身份和生 存尊严的代价,我不想考虑。欧洲的一切皆与我无甚关碍,我也无须为欧洲承担什么责任和义务;可祖国的繁荣昌盛就像亲人 的冷暖安危一样时刻系我心头。我想在祖国的怀抱里实现个人价值,于是毅然回国。

  或许是偏重基础理论研究,加之留学时间较短,我不可能像明星海归一样裹挟着资金、技术或成果载誉还乡,或被媒 体渲染得家喻户晓。既然自己一厢情愿地要回来,美好情景也需要我自己一往无前地去实现。

  黯然离开学界,潜在职业选择看似不少,比如去政府部门或公司企业等;但经过一番审时度势的思考,还是做了一名 科技编辑。如今,回国已近三年;找了工作,分了房子,生了孩子,仿佛一切都安定下来了,心却无法安宁。在上班作嫁衣、 下班哄孩子的日子里,在披星戴月地赶班车而患得患失于年终考核的日子里,脑海深处时刻激荡着两种声音。一方面,我同意 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爱国,持之以恒地付出才有可能收获丰厚的回报;工作需要坚韧的精神,要像农民耕作土地一样 ,不能指望翻一锄土就收一把粮。另一方面,因资源普遍稀缺,导致局部严酷竞争,现实不断警示我,就甘心在阴暗潮湿的角 落里做个任粪土掩埋的小蘑菇头儿吗?

  当看到某同学在世界顶级学术周刊《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或又听说某同学靠直销国外保健品而挣得盆满钵溢时, 我感到有那么一点儿失落。市场经济社会中,是不是该重估自己的社会价值?是否该去预测并抢注下一块馅饼掉落的坐标?

  不可否认,我日益清晰地了解到:自己除了精神生活追求,也有世俗生活渴求。我也笃信,不要指望着别人的帮助, 一切全靠自己。生活中,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自导自演的选择和决策系列,每个人必须随时担当权衡生命机会成本与期望 收益的精算师。

  在尊奉利益原则和实力原则的现实中,我遭遇了意料不到的困难和失意,才切身体会到为什么有人千方百计走出国门 ,为什么有人千辛万苦宁愿寄人篱下。几乎从不以海归自诩的我,在“土鳖”们眼里俨然另类,有本书好心地劝解说,要想在 中国继续生存并有所发展,海归们就得先去泥里滚一回,把自己重新装扮成“土鳖”……生活就像是一场探险,又像是一场游 戏,我好奇自己到底会把一生经营成什么样子?一路走来,我早忘了海归的身份,成了一只最普通的“土鳖”,不过还有着一 颗爱国心。

  海归海待之后,是什么?

  倩倩 30岁

  经历:1998年留学澳洲→2000年回国→待业一年→2002年移民澳洲

  倩倩毕业于首都经贸大学的财会专业,毕业后,她去了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财务部。在别人眼里,她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一份体面的收入,当然也会有一份体面的生活,但在倩倩自己的眼中,她在那里只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只不过是为了不让 父母着急,只不过是为了能攒够出国留学的钱。

  两年后,有了一些工作经验的她,又跳槽去了一家合资企业,因为那里的收入更丰厚些。他们的经理是个从英国留学 回来不久的女生,同事们对她的意见很大,因为她不是很懂业务,但却拿着1万多的月薪。"不就是因为有个留学的背景吗? 还有什么?狗P都不会,还总指手画脚的,老总也是瞎了眼,怎么会重用这种人?"

  大家想着法儿的给经理出难题,十个月后,那个经理走掉了。但想想她的收入,倩倩的心里还是很不舒服,自己业务 能力比她强多了,可拿的工资却只有她的一半,不就是因为自己没有那个留学的背景吗?这使她更加坚定了出国留学的决心。

  一年以后,她如愿以偿去澳洲留学了,在朋友们为她办的欢送会上,她自信地说,“等着瞧吧!两年后,我回国干出 个样儿来给大家看……”朋友们为她举杯,为她祝福。

  2000年,倩倩回来了,还是熟悉的这座城市,还是熟悉的那些朋友,当她们再次聚首的时候,倩倩发现了个不小 的变化,许多人都是开着私家车来的,她心里只是淡淡地笑笑,心说,不久的将来,我要开上比你们都好的车子。这个念头只 是一闪而过,很快就被朋友们的热情,被她们共同的回忆打破了。

  “这回回来还不大干一场?”

  “在国外没少挣钱吧?自己干得了,到时我们都去给你打工。”

  “就是自己不干,找个外企,像你这样儿的,一个月少说也得1万多,你们说是不是?"

  “那还用说,两万也保不齐呢。”

  听了大家的话,倩倩对自己更有信心了,同时她也觉得自己刚才的想法有些狭隘,朋友毕竟是朋友,她举杯,感谢大 家的这份情谊,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在不久的将来,真的干出一番事业来。

  倩倩把精心制作的简历一份份投出去,她期待着机会的降临。面试通知很快来了,在填履历表的时候,有一栏是期望 薪金,她想起了那个经理,自己的工作经验比她丰富了,同样也是留学归来,薪金怎么也不能比她少吧?她认真地写上“1. 2万元"。

  面试结束,那个公司没有给她复试的机会。她想,找工作的事,哪有一下就成的?她又制作了些简历,再次投出。面 试的机会她得到了不少,也有几次复试,但当人家问她能不能降低些收入要求时,她拒绝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朋友们多次打来电话询问她的情况,她不敢说自己多次面试未果,她也不能说,她有些拉不下脸来 ,她只是告诉她们,她还想再休整一段时间。

  很快半年过去了,履历表薪金那栏的数字已变成了“8000元",但结果与以前并没有什么不同。她不明白,她出 国前还能挣6000块,怎么留学归来,连8000元的薪金要求都没有公司愿意要呢?这不能不让她感到意外。但她的薪金 要求不能再降了,她这已经算是够委屈自己了,因为她始终觉得,自己怎么也比那个女经理强。

  一年以后,她还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朋友们多次约她聚会,她以身体不好,或是其他一些不成其为理由的理由 回绝了。她觉得自己没脸去见那些朋友,她准备离开,去哪儿呢?国外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她真的再次出国了,还是去澳洲,不过这次不是去留学,而是移民。其实她真的不想走,可国内她待不下去,她找不 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她觉得自己的薪金要求不算高,可用人单位总觉得她要得多,他们仿佛永远达不成共识。

  倩倩在澳洲的生活并不轻松,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艰难,因为那里少了朋友、家人的关照,时不时地,她会觉得有 些孤单。她抓起电话,但很快又放下,打给朋友诉苦?她不想,打给父母,又怕他们担心。

  常常,在忙了一天后,她会坐在窗前,看林立的高楼,看川流的汽车,看街上行人,她把那些通通想成是那座熟悉的 城市里的东西,她把自己抛回到那里,并且不断地刷新,以感知今天此时,那座城市的脉动。会有酸涩袭来,但她往往会从酸 涩中感觉到温暖。

  记者:逃离真是一种最佳的出路吗?

  倩倩:不是最佳的,我肯定。但对我而言,当时的选择或许是最恰当的。现在想起来,当时我可能太注重收入了,而 且有了一个坐标系(那个女经理)。但其实她并不应该是标准,她只代表她自己,她只代表那个时候的她自己。而留学归来的 我,却错误地把她当成了我就业的一个标准,我想,那是我的一个错误。

  记者:你对目前国内海待怎么看?

  倩倩:“海龟”其实并不比“非海龟”强多少,如果要说强的话,“海龟”只是多了一份留学的经历,再有就是外语 要好些,仅此而已。我想用人单位,尤其是现在的用人单位,不会因为你有个“海龟”的背景,就会高看你一眼,现在企业在 用人方面也正趋于理性。

  另外,我觉得存在就是有道理的,时间、市场、环境会逐渐使大家都趋于成熟,我们无需指责或引导,一切都让它自 然而然的更好些。

  记者:能否就你的经历给海归一些建议?

  倩倩:我刚才已经说过,“海龟”与“非海龟”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这种人们意识中的差别会渐渐淡化,因为国外 的学校并不一定都好,国内的学校并不一定都不好,所以在哪儿学成的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多少能力。我希望未来的 “海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海龟”不“海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心态,一种积极生活的心态。

  海归也得从底层做起

  阿城 33岁

  经历:1992年公派留学→1995年回国→待业一年→转行做销售→待业→做广告业务

  阿城在国内学的是食品专业,所以留学日本时,他选择了营养学。两年半学成归国后,他所就职的学校,不愿意单为 他开设一门营养学的课程,他去找校长谈了很多次,但结果只有两个字——不行。这使他很苦恼,但也没有办法,最终他选择 了离开。

  离开学校的那段日子是苦闷的,他原以为可以很快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但他从招聘广告上几乎找不到有招聘营 养师的。于是他去一些足球俱乐部、大企业自荐,但当时人们对于健康饮食还没有什么概念,他们也无情地拒绝了他。

  他迷茫了,我为什么出国留学?为什么要学营养学的专业?学完了又有什么用?他找不到答案。待业可不是好玩儿的 ,天天醒来时,脑子里总会想,别人早已开始工作了,而我却刚睡醒。于是赶紧起床、洗漱,然后坐在沙发里,还是无事可做 。这比睡着时更痛苦,因为美梦不在,在的只有冰冷的现实——待业的现实。阿城不能想像,一个学成归国的人,怎么会竟然 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那些没有出国留学的人,却能有一份使他们充实的工作呢?

  在寻找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岗位未果后,他开始选择其他行业。人,还是得有工可做才行。

  虽然阿城有一个留学的背景在那儿,但因为他背离了他的专业,所以他只能去找一些专业要求不是很高的工作,比如 销售。他找到了一份卖手机的工作,月薪只有800元,但他干得很投入、很卖力,因为他多多少少能有一份充实的生活了。 很快,他被提为店长,再后来便进入了公司总部。虽然还是干很底层的工作,但他有了信心,他决心把自己的工作再做得好一 些,他想与公司共同发展。可就在这时,公司被卖掉了,他再次沦为"海带"。

  阿城又苦恼起来,但他不服,他不相信抛开自己的专业,就无法闯出一片天地来,他再次开始了寻找。

  一家规模不大的广告公司吸纳了他,但工资低得可怜,每月只有500元,阿城苦笑,怎么自己越活越抽抽儿... ...

  他在广告公司是从客户服务做起的,这是一个受累不讨好的工作,但他没有退却,他向自己提出了挑战——做好本职 工作,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就这样,一做便是三年。他从一名客服人员被提升为业务经理,又被提升为业务总监,公司的员工走了又来,来了又 走,他已经算是个元老了,但他的工作还是那么踏实。“我没有不踏实工作的理由,最初是公司给了我一个工作的机会,我应 该对得起这份信任,因为当时我并没有广告行业的经验。”

  说到现在的生活,阿城很平静:我现在已经不打算再去做“营养师”的工作了,一是因为我离开那个专业已经有十年 的时间了,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二是因为我现在的生活很好、很充实……

  记者:你觉得为什么会有海归变海待现象?

  阿城:这要从几个方面讲,一个是“海龟”自己,他们往往对自己估价过高,又不愿意弯下腰来做事情,这是他们变 成海待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个,我们的企业是不是有那么大的需求?这仿佛很明确,当然有需求了,但往往这种需求指向 不明,企业是有需求,但也有一个条件,你海归要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这与海归想一下子就如何如何产生了矛盾,且是不能 共存的矛盾,海归自然就变海待了。第三,那就是像我这样,留学回来,市场确实没有需求的,这与我最初的选择有关系,所 以,虽然我不能算是海待,可我的专业也没有发挥出来,只能转行了,这应该算是一种浪费,但也是无奈的。所以我劝那些准 备出国留学的朋友,出国前应该选择好所学的专业,而且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别回来后像我这样,作无奈的选择。

  海归的定义该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刘昊原 29岁

  经历:1994年高中毕业后随父母移民美国→大学期间创办小型公司→攻读MBA→2002年回国创业

  由于父亲是搞计算机的,所以刘昊原学习了一年语言后,也进入大学计算机专业学习。在那里上学的费用很高,为了 减少家里的负担,刘昊原一边上学一边打工,这也使他能够真正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知识。在那段日子里,他发现计算机的发 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如果一味地去搞研发,很可能会与他人争个鱼死网破,而且未必会有一个好的结局,所以从那时起,他 就想到了经营。因为他心里明白,一个再好的产品,如果放在不会经营的人手里,那就等于是一些百无一用的数据。

  为了积累经营的经验,刘昊原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创办一些小型公司。在公司的经营中,他遇到了许多现实问题,但以 他当时的经验都很难解决,身边又缺少懂经营的人员,所以失去了不少发展的机会。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大学毕业后,刘昊 原又进入美国某大学念MBA。

  MBA还没毕业,刘昊原就被猎头公司推荐到一家金融公司工作。他很珍惜这个实践的机会,也十分用心地去工作, 有时会一个星期不出楼门,几天几夜连续不回家,在办公室里苦钻业务。凭借着自己在工作中的创造力和对工作的投入,他拿 到了十余万美元的年薪。

  十余万美元的收入,使刘昊原要创业经营的念头又重燃了起来。父亲从事计算机研究几十年,不断有新的发明专利诞 生,但由于父亲缺少经营经验,很好的专利产品,也只能交给一些公司去代理。虽然自主经营的念头早就有了,但一直缺少资 金的支持,而这十余万美元给了刘昊原动力。

  当刘昊原开始筹划的时候,一个并非偶然的机会降临了。在一次外出办事时,他路过中关村驻硅谷的联络处,那里的 办事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不仅向他介绍了国内的发展情况,同时还告知他入驻中关村的许多优惠条件。

  刘昊原动心了,他在心里盘算着:以自己手头现有的十余万美元(100万人民币)计算,在硅谷请一个符合条件的 开发人员,年薪8万美元,至少得请三个,加上其他开销,一年要花50万美元,而在国内请五个,加上各种开销一年才50 万元人民币,剩下50万还可用来运营。账算清楚了,回国创业的决定也就作出了。

  一年后,风险投资大师、美国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卢卡斯先生,开着私人飞机来到中关村。当一个青年用地道的英语 回答了他关于计算机数据无线加密传输技术的问题后,卢卡斯先生对北京市的领导人说:“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25年前,我 在硅谷创办甲骨文的影子。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让他成为我的公司职员,退一步可以成为我的合作伙伴,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他 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这个年轻人就是在国际孵化器的创业者刘昊原,那年他27岁。

  刘昊原在测试其他软件的同时做ATM防护系统的项目,因为这个项目的测试周期短、见效快,这便能以短养长了。 从2002年11月到2003年4月,ATM防护系统先后在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 交通银行中标。思智ATM项目顺利实现了"一年市场占有量前三、知名度数一数二"的目标。

  说到将来,刘昊原的话语里更是充满了自信。下一步我要融资,前些年在硅谷,只要你可以说服风险投资者,便很容 易拿到几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现在风险投资者已经理智了许多,他们不会被你的一个创意所打动,他们要看实际的效果,而 我们近三年来的产品开发、市场开发都取得了成功,这足以证明我们的产品是有前景的,是可以高倍回报投资者的,这也就意 味着我们可以较为顺利地拿到风险投资。再说,我还有一支结构稳定、职业化程度很高的操作团队,他们都是这方面的高手, 而且经验丰富,我对融资充满了信心。

  记者: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海归变海待的现象?

  刘昊原:我很难讲,但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我在用人的时候,是不会过多考虑学历背景的,我要的是能力,没有 企业愿意为一个海归的头衔而付出更多的薪水。作为“海龟”,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不应该首先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海归,而应 该把自己定位在“一个有能力的人”上,这更切合实际,也更能赢得企业的认可。

  记者:虽然出现了海待的现象,但还有相当多的人去留学,对此你怎么看?

  刘昊原:留学是个人的事情,各方面条件允许就可以去,但去了是不是可以学到真东西,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有能力 的人,这要打个问号。因为不去留学也可以学到真东西,也可以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这要看自己的努力。即便说是去镀金, 那也得看是不是镀了真金回来,镀一层假金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不是自欺欺人吗?

  记者:能否就自身经历给海待一些建议?

  刘昊原:建议谈不上,只是自己的一些想法,跟大家交流交流。我觉得人生需要规划,职业规划是其中一部分,无论 是不是“海龟”都一样,你要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你要知道自己的能力、特长、不足,然后目标明确地去应聘、去工作 、去生活,并随环境、时间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走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我希望海待是暂时的现象,因 为谁都有遇到挫折的时候,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也希望他们能尽快认清自己,规划好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AC米兰中国行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基地在沙特发动袭击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法网女单四强产生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