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与图像中的“中国人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3日10:58 瞭望东方周刊 | |||||||||
光影与图像,可以成为中产阶级优雅的玩物,亦可成为认知历史的凭证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轶玮/上海报道 近代西方哲学史的开端和终结都是“人”。西方对“人本主义”的阐释纷乱复杂,当代中国却从中寻觅到一种兀自的理解。一个带有浓烈人本主义的中国究竟有着怎样的面貌
2004年5月,由广东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大型摄影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展,这是中国摄影史上规模空前的纯纪实摄影展。从270多位摄影家手中收录的自1951年至2003年间拍摄的600余幅作品,被悬挂在空阔的大厅里,凝重而深远。 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这样猜想观众的反应:“对这个摄影展,我想多半的观众会用‘一面观赏,一面发出赞叹之声’的方式,一张接一张地往下看。”多达600余张的影像群告诉我们:在这片浩瀚无疆的土地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即景都可能被我们巧遇。而且似乎就在每一个时空交会的刹那,总有一个我们(观者)的分身适时地出现在事件现场,帮我们窥视、旁观,发现另外一个令人莞尔的偶然。 本次摄影展的策划人之一,《三秦都市报》图片总监胡武功则撰文写到:《中国人本》以有限的影像,浓缩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浩渺的历史与社会内容,向人们直观地昭示出中国人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由人性扭曲变形到复苏、复原的历程,时间跨度整整53年。53年,在悠久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在中国人追求民主自由、回归人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中,却表现出突飞猛进的成就。 垃圾堆里翻找出的历史 当一名观者在展会的任意一张作品前驻足凝视时,也许不会去探究这张照片是怎样被挑选出来的,其表现出的历史深度会让人理所当然地将它想像得分外珍贵。 “其实,整个摄影展中有一大部分作品的底片都是在垃圾堆里找到的。”展会的主策划人、摄影界元老安哥说,“很多摄影人不知道自己以前拍摄的一些老照片还有价值,大量照片被不断丢失,不断地发霉,甚至不断成为垃圾。这次工程浩大的征选让不少人去垃圾堆里重新找出自己的照片或底片,其中有不少成为这次600多幅作品中的一幅。” 关于“中国人本”作品的征选工作,安哥和他的同伴们完成了一个浩瀚的工程。他们跑了20多个省,打了无数个电话,见了无数个作者,看了无数幅作品。据安哥介绍,最后选出的601张片子,都以叙事丰富作为标准,尽量剔除一些过分甜美、带有“公关”意识的作品。 “我们选择作品,注重的是照片中细节的真实,而不是为了突出个人风格,虽然也有大腕作品,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中国人本’的整体性叙述服务的。”安说,“我们所希望的是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普通人关注民生、关注生活、关注细节、关注自身。这也是‘人本’的核心所在。” 告别政治公关的光影 在对中国历史的图像纪录中,除却足够多的遗忘与漠视,始终存在着另一种缺失。 在征选作品期间,策划人安哥与胡武功曾去《人民画报》翻选照片,但翻阅完几十年来的《人民画报》,找到能够反映普通人民生活的图片只有8张,其余反映的都是政治运动,而被选中的8张也只是在政治运动背景下以小人物为主体的照片,比如,大炼钢铁时期的炼钢工人,“灭四害”,轰麻雀时的自发群众。 “在过去的中国纪实摄影中,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政治摄影’,也可以说是一种‘公关摄影’吧。解放初,国家领导人也号召拍一些群众照片,但到最后,拍摄领袖、模范、英雄等带有政治性含义的照片往往成了摄影师的追求。”安哥说。 “中国人对摄影的理解一直循着如下认知轨迹:早期的家庭亲情、身份纪念照——唯美仿画的画意摄影——宣传式的新闻摄影——报道式的新闻摄影。这一粗略的轨迹其间还曾出现过多次起伏跌宕,真正人本意义上的纪实摄影一直游走在主流摄影晦暗的边际。”中央电视台《瞬间世界》策划人鲍昆说。 鲍昆还指出,纪实摄影在当代人类信息传媒中担当的角色,主要是揭露社会黑暗、战争暴力和各种非正义的人类现象。它是一种声音,一种批判力量,是现代人类使自己的历史记忆保证最接近真实的重要手段。虽然我们不能祈望它改变历史,但它却一直在推动历史,利用自己的力量平衡着历史演进过程中那经常倾斜的杠杆。 胡武功将此次“中国人本”展与他15年前举办《艰巨历程》摄影展作过一个特征性的比较,“我们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口号并把它悬挂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中:‘尊重历史、发扬民主、鼓励创新、张扬个性’。今天,15年前的愿望在‘中国人本’中得到了体现。如果说15年前展出的照片,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化风貌及其对自然人带来的命运遭际,那么今日的‘中国人本’给我们展现的却是中国老百姓从政治化走向民主化,从计划体制走向市场体制,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从被动接受单一意志走向自觉张扬个性的艰难、阵痛和分娩。这种展现的主体意识是清晰的、明确的,这就是:以平民视点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用纪实手法展现社会风貌。” “中国人本”,一种真诚将继续 有不少观者,在匆匆路过时,被巨大的以黑粗体方式书写的“中国人本”四个字深深撼动。同样的,四个以“存在”、“关系”、“欲求”和“时间”为命名的展览区域,也让观者严肃与审慎。 “人是社会与历史的主体,也是摄影的主体。本次摄影展旨在揭示中国化的‘人与人性的主题’,这是我们挑选影像的标准。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经历过如此漫长的封建桎梏的束缚,而中国人却经历了从艰难中崛起又在迷狂中跌落的历史悲剧。起伏动乱的命运遭际形成中国人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我们力图用一种人文意识概括、审视与映现几经磨砺、百难不竭的中国人本及其生存智慧。”胡武功表示。“这一切成为举办《中国人本》影展和出版画册的直接基础。我希望展现出的是一个自在的中国、质朴的中国、运动的中国和人文的中国。” 在整个征选过程中,安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展方的关注点放得很低,只是单纯的中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这些图片却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信息量,让我们惊喜不已。” “我们不想追求西方人眼中苛求的中国,而只想纯粹表达一个纯粹的中国,我们不想树立任何对立面,可以说我们的态度是真实而诚恳的,温和而真诚的,就好像中国传统中所讲究的祥和。”安说,“在我心里,‘中国人本’绝不是一个冰冷的词语,而是温暖且有着无穷生命力的。” 水退却的时候,长河中留下贝壳与石块。贝壳与石块是真诚的,它们映现出河水的浮躁、波涛和流向。同样的,“中国人本”也是真诚的,真诚地映现着中国社会的状态、历史与演变过程。一个人本的中国随着一次小小的展览而闪动,这不是一个标志或总结,而是一个话题甚至理想的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