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粮条”彷徨收放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0日00:01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本报记者 李干 王国锋/文 平伟/图

  “粮条”夏收入市

  “从2004年开始,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明确宣言,时至今日,仍然是规范的粮食企业津
突破渴望, 赢取手机 2004青岛家电博览会
五千元享P4级宽带乐趣 2004青岛家电博览会
津乐道的话题。对于这类对市场化期望值很高的企业,这一精神永远是一针兴奋剂,对于农民来说,也属一件难得的好事。

  放开搞活,寻求自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兴奋时间从春到夏,到了麦子大面积收获的季节,到了2004年的夏粮收购次第展开的时节。

  全面放开的第一年,总是让人忐忑不安,于是,6月7日这一天,由温家宝总理以国务院令签发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穴下简称“粮条”?雪公布实施了。

  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对这一条例颇多关注。

  公布的当天,记者致电部分“老粮食”,都表示“在关注这一动向,尽管很多地方带有浓厚旧体制的色彩,但毕竟把市场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这对于规范的企业来说,绝对是好事,因为市场化是公平竞争的基础”。

  当然,有的表示,“还看不出来是放的成分多,还是收的比重大,要等市场操作后才能评说”。

  但方方面面的信息表明,“粮条”的扩散效应已然显现。粮食安全有多重

  “粮条”的出台,按照通行的说法是缘于前一阵子粮食价格的暴涨暴跌,缘于关乎十几亿人吃饭问题的粮食安全,好像也正是由于此,粮食市场屡开屡关,也成为很多真正的粮食人心情郁闷的主要原因。但粮食安全究竟有多重,对于这一倾注太多行政手段的问题,究竟该如何看待,自是仁智不一。其中,粮食局官员的说法和粮食企业老总的说法,绝对堪称分歧,并且很大。

  资料显示,据国家粮食局的高层说,现在粮食正由过去的供过于求向供应偏紧过渡,库存持续减少。“今年粮食产量计划为4550亿公斤,但由于耕地的减少和播种面积的限制,达标并不容易。”统计部门的数字也显示,去年的消费总量为4925亿公斤粮食,缺口十分可观。

  基于这一原因,加强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和行政管制,即使是在6月7日的“粮条”中,也成了一道铁律而放在显著位置。

  但接受采访的粮食加工企业都不这样认为,这些都是业内知名的龙头企业。

  郑州海嘉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树人认为,目前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被高估了,可以说,是粮食部门在夸大,是比照过去的感觉而滋生的一种假象,“决定粮食是否安全的关键是建立一种机制,而不是说今年安全,或者明年安全的问题了”。

  他说,这一段的信息表明,今年粮食收成好,增产确定无疑,还是历史高位,但事实上,粮食生产和消费数据难以准确估计。

  “国家粮食部门和国储库,本应对市场起到强有力的平抑或托市之功效,但实际的顺价销售,由于人为因素的增强,加剧了市场的供求关系,造成了一种假象。”

  “但市场缺乏一种真正的权威的声音,过去的信息都是源于粮食部门,但现在它的比重在下降,声音也没有以前重,大的龙头企业的声音,还不足以影响这一市场,信息在发散,不清晰,也很微弱。于是,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金苑面业的曹长安总经理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对粮食的真实消费量的估计也存在大量误差,近年来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副食品的比重大大提高,即使是外出的民工,主食的用量也比以前小,这在客观上也相应降低粮食消费量,同时,外出就餐的比例逐年增加,相应有很大一部分消费量估计不准。

  不知道这些在业界堪称大腕的企业的言语,究竟会占多大分量,但显然的是,这些不足以影响到决策层。“主渠道”的提法不无矛盾之处

  但“粮条”公布实施的事实,还是让很多真正的粮食人,心中鼓荡着激情。接受采访的人士说,“对政府的信息要看你是需要哪一块的,主体好就行,关于操作层面的,都好解释。”

  这是市场之机巧!这是一种带有保留意见的应对。

  但保留意见应该也会或多或少妨碍“全面放开”的初衷。特别是对“粮条”总则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应当在粮食流通市场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的理解,不同声音颇多。

  “什么是主渠道?只要是守法经营的市场主体,都可以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没有必要强调所有制性质,也没有必要区分姓国还是姓民。”曹长安大不解。刘树人则认为,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提法本身不甚科学。

  “有这样的提法,一方面反映出了条例制定者在既有体制下所形成的思维惯性在作怪,另一方面,也不排除该条例对既有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在一定程度带有政策倾斜的初衷。”

  当然,也有专家认为,培育大粮商是规范我国粮食流通行业竞争秩序的必然选择,强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便是出于此方面的诉求。

  不可否认,粮食行业是计划经济色彩最为浓厚的行业,也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最后放开的少数行业之一,长期依赖政府,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严重,粮食流通市场化可能会遇到比其他行业更为复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选择地树立一些重规则、守信誉、经营规范、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大型企业,使之成为行业旗舰,也属情理之中。

  首鼠两端、欲罢不能成了最普遍的心理,叫人担心自是不可避免。

  有人认为,一旦倒退为由少数大型粮商,尤其是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粮食市场,就会出现对农民压级压价收购的现象,损害农民的利益。

  也有粮商反驳认为,果如上述情况,国有粮食企业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之外,仍然享有种种特权。如收购粮食的足额国家贷款,私营粮商少能申请;国有粮企仍然可以管理,并无偿使用由国家出资建设的仓储设施,他们则享受不到;国有粮企以往的亏损,国家继续给挂起来。“这显然有失公平”。

  “既然是完全放开,应该是多元主体的平等竞争,而对国有粮企主渠道地位的强调,至少在政策取向上,有贬抑其他所有制市场主体之嫌。”河南省豫丰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培干说。

  此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无疑将使其经营职能进一步得以发挥,并进而使其成为真正的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市场主体,但“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则有可能影响其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刘树人认为,倒是像海嘉和金苑这样的龙头企业,则是在一贯执行国家的粮食政策。“作为一个具有庞大网络和诚信经营的加工企业,绝对不会在粮价上涨时哄抬商品价格,因为这样你会失去经销商和客户;而在粮食价格下跌时,你还得尽可能地让利供应商,因为他们的健康生存,也是加工企业所不可或缺的。”

  的确,无论任何所有制的企业,并不先天地有道德上的优劣之别,只有在规范的市场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生于其上的市场纽带,方可使企业有向善和执行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

  对这一点,民营的体会可能更深。粮食储备功能扭曲弊端待除

  “粮条”的市场化取向确定无疑,但“增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也同样很醒目,其要旨指向是“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这都无可厚非,即便是对调控的最基础性手段———粮食储备制度,接受采访的人士也表示理解。

  但正是对这一制度的操作上,最为业内所诟病。

  作为“老粮食”的曹长安显然很了解内情:“你恐怕不会知道这里边的水有多深,浪有多大。”

  有关人士透露,2000年以来,由于全国粮食当年产需缺口累计高达1000亿公斤,每年都要依靠消耗库存来填补缺口,按道理,全国粮食总库存应是下降趋势,但奇怪的是,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变化,与当年粮食供求关系变化之间,呈现的却是趋势上的不协调。

  为什么粮食减产,国有企业粮食库存却居高不下?

  刘树人说,出现这种情况,与“国代民储”有关。“受粮食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的影响,原来民间储备的一部分粮食流入国库。另一个是由于国家对国有粮食企业的库存,提供有足够的保管费用和利息补贴,企业乐于增加库存,这也促使社会库存向国有粮食企业流动,这也造成国家粮食库存应对价格波动的能力不强。”

  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也决定了粮食储备功能的扭曲。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粮食储备在某些时候,不仅起不到平稳粮价的作用,而是相反,国有粮食企业的逆向操作则更加剧粮食市场的波动。

  有人说,其实,一些国有粮食企业和农户一样,也存在卖跌不卖涨的做法。在粮食价格暴涨时,国有粮食企业本应抛售储备以平抑粮价,但它舍不得出,有时即使出了,也是自己买自己,因为它希望赚钱,粮价持续下跌时,国有企业本应积极入市,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余粮,以起到托市作用,但它却怕多贴费用,它会说库存已经很爆。

  “这样,无论是价格在上涨还是在下跌时,都有泡沫,而正是这两种泡沫的存在,价格波动的信号便被人为地放大了。”

  而实际上,对于粮食储备之弊病,在坊间的流传更甚于此。

  “一些国有粮食企业,每年都拿着国家的轮出费用却并不轮出,而把大量的粮食放成陈化粮,‘把人能吃的放成猪都不吃的’,使蓄水池里的水完全变成了一潭死水,甚至臭水。”

  “如果按成本推算,放成了陈化粮的粮食出库时的价格,因为计入了若干年的补贴和轮出费用,本应高于入库时许多,但由于是陈化粮,其市场价格大打折扣,这中间的巨大差额或亏空,便成为了挂账。据测算,一个粮食主产区的省份,一年的挂账动辄都会以数亿元计。”

  但责任追究制度在哪里呢?

  粮食企业在粮食陈化的过程中享受补贴心安理得,巨大亏空由国家承担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痛心!

  体制之外的“老粮食”们,无不对粮食储备制度的严重扭曲而痛心,同时也对“粮条”的实施能革除此弊,寄望甚殷。准入,将拒谁于门外?

  上囿于一号文件之压力,下迫于市场呼声之猛烈,于是,“粮条”不可避免彷徨于收放之间。这也是接受采访之人士的共识。

  有人士说,对参与其间的市场主体进行整饬和规范,无可厚非,但相关准入资格的规定,就显得很不“市场化”了。

  “此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只是国有粮食企业的管理者,但该条例实行后,其管理范围,将扩展到包括国有粮食企业、股份制粮食企业以及私营粮食企业等所有参与粮食流通的市场主体。”

  审批权力较之以往更大,这对接受采访的人,都成了一种担心。

  “除管理职能之外,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更成了一个负责粮食经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资质条件的审核部门,其行政职能无疑得到进一步强化。由于国有粮企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亲缘关系,会不会使其在对待时亲疏有别。”

  可以想见,目前现实之情形。

  有业内人士说,目前,许多在农村走乡串户收购粮食的粮商,恰恰是粮食市场的重要主体。他们一次收购几千斤到上万斤粮食,所需资金不过几万元;收购企业对粮食进行必要的粗加工,技术要求并不复杂,投资几万元就可以经营。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远远达不到有关部门所要求的几十万元的规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限制审批粮食收购资格,必然令大量非国有粮食收购经营者,因规模约束而不得不退出市场。”

  粮食生产高度分散,流通市场则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粮商,分散经营和集约经营,是否能有效对接实属难料;即便能够对接,高昂的交易费用也会让农民望而却步。

  更不用说,形成垄断地位后的大粮商的作为,会不会实行压级压价收购,进而损及农民利益。

  一切会在实行中渐趋明朗。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