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我们经历了一次文化苦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0日20:07 新晚报
采访小组在商议方案

累死了!

专家有个雅趣,见到野菜、山果一定要亲口尝一下。

驾驶员在保养汽车

  当一辆标有“新晚报”字样的越野车,突兀地出现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千万里追寻着许多人都陌生的“金长城”时,就注定了这将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苦旅。

  采访组由5个人组成:3个记者、1个专家和1个司机,平均年龄为45.3岁,有3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在28个日日夜夜,身上压着已知的任务,每天面临着未知的采访,陌生的路,陌生的人,陌生的口音,陌生的风俗……在陌生中,我们风餐露宿,采撷新闻,早迎朝霞,晚踏月光,颠簸的车上成为记者睡觉的摇篮。

  这就是我们,走在文化苦旅上的独行人。

  “自然路”与“蒙古里”

  没有到过内蒙古大草原的人,无法体会草原的博大、美丽,当然也就无法体会草原蜘蛛吐丝一样的道路带给人的惊喜与烦恼。道路经常一分为三,然后三分为五,分支道路的终点可能是一座蒙古包、一口牧羊井或者一个三两户人家的嘎查。也或者正在我们疑惑是否走错道路时,两条甚至更多的道路又重合在一起,给我们演绎“殊途同归”。

  这种道路最初带给我们的是新鲜感。我们在车上打赌选择道路,也许选择的道路到了牧民的院子,在一阵相互戏谑之后又很快找到主路。当地的牧民告诉我们,这样的道路叫“草原自然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没有路标、没有边沟,想怎么走就怎么走,符合大草原奔放的性格。最初的新鲜过后,“自然路”的烦恼随之而生,散漫的“自然路”常让我们在无所适从之后,大走冤枉路。

  在吉日嘎附近,“自然路”加上牧民的草库仑,还有周边模样相似沉默不语的山丘,让我们奔波一天也没有找到出山的道路。无路可走的烦恼和无从择路的困惑,让大家虚火上升,最初的择路之趣已经变成了“自然路之恐”。

  一路上,最费力不讨好的是驾驶员张文盛。这个一直以聪明自诩的东北汉子,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几乎成了“白痴”,由最初的充满自信到见路必问,自信心每天都在大打折扣。

  问路又问出了问题。同一条路,问第一个老乡时告诉我们:不远了,也就六七十里吧。奔波了很远之后,又一个老乡说:哎呀,还有八九十里吧。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路又走错了!大家都不吱声,瞅着张文盛的一张苦瓜脸。草原上见到一个问路人并不容易,好在大草原的道路自由,我们看见哪座山岗有牧羊人,赶紧开车奔过去。很多的时候道并没有走错,只是牧民又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里数。

  如此时长时短的里程一直成为我们心中的谜,直到我们见到了《赤峰日报》的蒙古族同行金满都才给我们亮出了谜底。金满都说,牧民使用一种蒙古里,也就是选择一匹马一路奔驰,从起点到马跑出汗的地方大约为50里。如果马善跑,这50里就长一些;如果是匹劣马,这50里就短一些。谜底如此被揭开不禁让我们哑然失笑,一路上对张文盛的冤枉都变成笑谈了。

  银色哈达与马奶酒的诱惑

  自称马背上的民族的蒙古族兄弟素以热情豪爽著称,尤其是他们特有的“上马酒”、“下马酒”,常让客人“上不去马”、“下不来马”。进入内蒙古之前就有同行告诫,轻易不要与蒙古族兄弟喝“上马酒”、“下马酒”,但这显然是无法避免的。

  在翁牛特旗,我们第一次遭遇“上马酒”。主人是哈尔滨姑娘,她代蒙古族丈夫经营度假村,所聘用的员工是清一色的蒙古人。

  开始,我们尚能保持冷静,几首热情洋溢的祝酒歌唱下来,记者张育新就“把持不住”了,他听着或奔放或婉约的民歌,情不自禁地一杯接一杯地喝起了马奶酒,喝到高兴处,竟引吭高歌起腾格尔的《蒙古人》,他的亮腔大嗓获得了蒙古族姑娘热烈的掌声,接下来的自然还是马奶酒,还有一条洁白的哈达。蒙古族敬酒的规矩是每次3杯,如果歌声没有结束酒先喝完,会被视为善饮而再敬一杯。一加再加,却不知该如何拒绝。还是哈尔滨老乡偷着告诉他,喝不下去可以离席,他们会认为你真的不胜酒力而谅解。终于获得逃席的机会,张育新已经喝下了10碗“上马酒”,如果有马的话恐怕也上不去了。

  蒙古族喝酒的规矩是先敬天、再敬地,如果敬酒的是小辈或者比自己年纪轻许多的人,可以酒抹对方的脑门儿,表示祝福。一路上特别节制、滴酒不沾的司机张文盛来了淘气的兴致,接过蒙古族姑娘的“上马酒”,敬天敬地,也摸了姑娘的脑门儿,酒却不想喝了。敬酒的姑娘一遍又一遍以屈膝礼请他喝酒,他只好喝下了这杯酒。为了姑娘漂亮的脑门儿,张文盛破戒了,成了大家的一个笑谈。

  摄影记者刘维滨患有严重的植物神经紊乱,临出发前,总编辑仍对他的健康问题表示关切。在翁牛特旗,刘维滨的身体尚不允许他张狂,只好看着弟兄们苦中作乐,自己简单吃了口饭就躲进了房间。随着旅途的颠簸与劳累,他已经没有时间“衰弱”了,也和大家一样下车干活,起程睡觉。

  到了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考古所副所长塔拉先生以蒙古族礼节宴请大家,植物神经紊乱大有好转的刘维滨焕发了调皮的天性,在蒙古族姑娘敬酒时把蒙古族礼节发挥到极致,粘满酒浆的大手横着划拉过姑娘的额头。蒙古族姑娘不介意这种善意的玩笑,也以玩笑回应。歌曲一个接着一个,盛酒的小碗换成了大碗。

  “大眼睛的帅哥哥,如果我要嫁人一定会嫁给你……”

  大眼睛的帅哥哥在连喝了数碗后才被放过。从此后刘维滨“植物神经紊乱”一天天好了,“感情紊乱”的病根儿落下了。

  苦中作乐,是我们一行精神状态最好的描述。

  草原深处遭遇“莫拖”

  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蒙语是“莫拖”,时间长了,我们逐渐品出了“莫拖”的滋味,就是“不知道”的意思。到赤峰市的时候,《赤峰日报》的蒙古族同行金满都证明了我们的猜想。在陌生的区域里采访,寻找我们并不十分熟悉的金长城,“莫拖”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

  内蒙古大草原的景色很美,到了这里你才知道什么叫辽阔。也许奔波了一小天,你的视野里依旧是一样的山峦,一样的白云,一样的草地,一样的“草库仑”,甚至草地上活跃着一样的鼠兔,天空中翱翔着一样的鹰隼。如果我们不是经常被老乡“莫拖”一下,这种采访应该说是一种享受。

  我们无法享受美景,“莫拖”像一个咒语,让我们无端地虚火上升。我们发现,老乡看着我们的目光是友善的,那种“不知道”也是真诚的。

  一次,我们在“草库仑”里奔波了半天,好不容易发现在一个蒙古包的旁边有一对祖孙在玩耍,老人推着在汉族地区常见的婴儿车。凭直觉,我们觉得这个老人可能会汉语,能给我们一些帮助。我们与老人攀谈的时候,张文盛拿出饼干,给可爱的小朋友吃。老人十分友善,看着我们比画的形象,告诉我们金长城还有多远。我们按照老人的指点,一路狂奔。到了老人指点的地方,才发现那不过是一个自然的山峦,风化得露出大小不一的岩石石块。

  想着金长城就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却一样的“莫拖”,我们感到汗颜。国家级保护文物,蜿蜒在无际的草原上,生活在它身边的人却集体“莫拖”,这是金长城现状的最大悲哀,需要我们这些生活在金源故地、以金源文化为荣的人们进行长久的努力。让这条独特的历史文化带,发出最灿烂的光彩,当是我们“金长城万里行”活动的最重要的意义。

  艰苦中品味快乐

  快乐与艰苦竟然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姐妹,当我们走过最艰苦的行程,回过头来品味时,最艰苦的地方却是最快乐的,收获最多的笑声与感慨。

  临近终点的时候,赵力问张文盛,走了2万多里了,哪块地方最难忘。张文盛回答,就是一天也看不见行人,在“草库仑”里找不到路的那天最难忘。接着又牛哄哄地说,有几个司机走过这样的路?大家细想一下,真是最艰难的地方最值得回味,最能够发现快乐。

  我们的作息时间几乎都是这样———早4时起床,张文盛擦车加油,然后向着茫茫的草原出发。晚8时左右住宿,然后吃饭,研究稿件,在午夜之前把稿件发回。我们几个人都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一上车开始迷糊,车越颠簸觉睡得越香。如果这一天走的道路是油漆路面,大家几乎会同时抱怨,这觉睡得不舒服。张文盛有一天发现,自己去年滑雪时劈伤的右腿竟然不疼了,张育新和刘维滨也感觉到,自己的颈椎病竟然疼得轻了。于是研究原因,得出的结果是每天在车上颠簸,基本上等于被动按摩。一分钱不花的按摩竟然有治病功效,这是出乎大家意料的。

  另一个让大家难忘的地方是与牛马共饮的山泉。一个老乡把我们引向了一道石坝,到附近我们发现,石坝根本与金长城无关。数亿年前,一场火山喷发,在此处留下玄武岩石阵,而在石阵脚下,竟然有一口山泉。我们带的纯净水早就告罄,有了山泉等于打了一针兴奋剂。张文盛自告奋勇,踩着石阶下去给大家打水。山泉水是清澈的,沁人心脾,只是有些淡淡的咸味。那是当天下午的2时许,在这之前,大家几乎一句话不说,任张文盛拉拉着脸在草原上东奔西突。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把张文盛常要探到外面看路的半边脸照得黧黑,看起来就是一张阴阳脸。

  专家赵评春先生一点也没有学者的架子,跟记者们很快混熟了。金长城蜿蜒在山中,很多地方汽车根本靠不到近前。老赵忽发奇想,准备买匹马踏查金长城。路过马市或者看到放羊的人骑着一匹好马,总要走过去相一相,甚至骑一骑。记者们戏谑他,如果有杆长枪就是唐·吉诃德了。从此,赵专家的雅号变成了“老唐”,专家也不以为杵。

  “老唐”是个啥都想试试的人,听说内蒙古高原上的“哈拉海”就是我们平原地区的“蛰麻子”,一定要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在上山踏查的时候,以身试“蛰麻子”,弄得嘴角被蛰肿,成了大家的笑谈。据说红山文化遗址上发现古人食用一种野果,在勃隆克的小山上还存在,“老唐”特意爬到山上,品尝了古人认识的野果。

  采访之路是艰辛的,但是艰辛中充满欢乐。或许正因为有了这些艰辛,这条独具一格承载着太多信息的文化带,留给我们的记忆才是一生的。

  金长城 发现之美

  采访组的同仁都有一种感觉,作为发现之旅我们的行程似乎过快了,以至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就让许多东西失之交臂。这是一种遗憾,是此次“金长城万里行”活动无法挽回的遗憾。

  金长城蜿蜒1.2万华里,800年来默默地匍匐在内蒙古大草原,被风雨剥蚀,受时光漫漶,在寂寞中等待后来人的发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金长城万里行”是一次发现之旅。它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想起金长城,想起800年前我们的先民所创造的奇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长城是一条承载着重大信息的文化带,等待人们去发现与利用。

  在短短的时间内,采访组从嫩江之滨辗转到阴山脚下,采访的内容肯定是蜻蜓点水,没有窥全金长城之一斑,但是这种留下众多遗憾的采访,巨大的意义就在于重新发现了金长城。

  这种发现之美,与金长城本身都将载入历史。

  本报记者 赵 力 张育新 刘维滨
突破渴望, 赢取手机 2004青岛家电博览会
五千元享P4级宽带乐趣 2004青岛家电博览会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