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申遗风波”激发中国人过端午节热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2日18:12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6月22日电 题:“申遗风波”激发中国人过端午节热情 新华社记者 石莹 裴闯 明星 不久前,韩国要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引发了中国人对如何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同时,也大大激发了今年中国人过端午节的热
来自全国各地的讯息显示,22日到来的这个端午节显然与往年大不一样。吃粽子、赛龙舟、诗歌会、插艾叶、饮黄酒——这些日渐式微的端午风俗活动,今年重现隆重、热闹的气氛,中国大江南北、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程度前所未有。 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稻作文化。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民间都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端午还是伟大诗人屈原的祭日。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端午节被著名学者闻一多称为“龙的节日”,和春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一样成为全球华人精神、亲情的纽带。 22日是北京民俗博物馆端午民俗游园开幕的第四天,已有1万多人前来参加包粽子活动,而活动所在的东岳庙平时一天最多只有500人参观。包粽子,买艾草、菖蒲,喝雄黄酒,戴长命缕,剪贴葫芦花、佩香包……游园会中,不少市民通过《老北京人怎么过端午》的活动,重温老北京丰富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当天,湖南参与龙舟赛的人数达到数千人,远超往年。在屈原投江殉国的汨罗江上,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百余条龙舟竞渡,鼓声震天,喝彩和呐喊声不绝于耳。这样的场面同样出现在香港、澳门、台北、上海、南宁、济南等地。 在有数十万台湾人居住的上海,端午节前夕举办了一场台胞和上海市民的包粽子大赛。这边戴着白色围裙的是上海“台湾肉粽大王”的员工,那边身穿蓝底白花传统服装的师傅则来自水乡朱家角。短短的5分钟里,如工艺品般精美的粽子便堆成了小山。 将艾叶和菖蒲插在门口是古人过端午流传至今的风俗。在中国南方的江西、湖北等地,除粽子、咸蛋等节日美食外,今年艾叶、菖蒲等植物的销售量比往年急剧攀升。 端午诗会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而中国规模最大的诗人端午节大会日前刚在北京结束。来自全国的100多位诗人与会,贺敬之、魏巍、乔羽等当代著名诗人汇聚一堂,吟诗唱和,纪念屈原。他们表示,举行这次诗会的目的,就是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有学者认为,今年中国民众广泛参与端午节的踊跃和热情,原因在于“申遗风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端午节的人文内涵、认识到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种警醒和反思不应仅限于一时,高度重视和爱护民族传统节日必须长期保持,”民俗学家吴祖德说。 事实上,近几十年,在中国内地,一些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受到人们的冷落,而港澳台等地却仍保留过传统节日的风气。近年,人们又开始重新审视传统节日,在今年的“两会上”,就有100多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把中秋、清明等列为法定节日。 全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丙安建议,国家应对现有的节日进行清理、归纳,把现代节日和优秀传统节日有机结合起来,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他指出:“不断恢复传统节日是好事,但不能光靠专家和政府,各行各业都应该动起来。”(完)(责任编辑:周庚虎)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