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李隼歌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3日06:46 大连晚报

  普兰店作家李隼用30多年时间搜集整理萧红与鲁迅交往的资料,创作了一部四幕歌剧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李隼歌剧首席记者 张晓帆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就对萧红与鲁迅的这段交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昨日,大连作协会员、目前在普兰店市教育科研所工作的李隼告诉记者,最近,他创作的四幕歌剧《钟楼上的铜铃》被上海鲁迅纪念馆正式收藏。 李隼原名梁玉民,今年53岁。他出生在黑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高薪聘请·销售精英!
同方服务器热力促销 不孕不育康复园地
龙江,与萧红同乡,又曾在浙江工作过,与鲁迅也算半个同乡。因为这个原因,更因为他爱好文学,敬重鲁迅与萧红,便萌生了创作一部反映两人友谊的作品的念头。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李隼先后去过上海、北京、厦门、广州的鲁迅纪念馆及绍兴鲁迅故居,收集资料。他了解到,从1934年底至1936年6月,鲁迅与萧红曾有过一年半的交往,通信36封。之后,萧红去了日本。当年10月,鲁迅去世。鲁迅死后,萧红与萧军曾为其扫墓,并留有一张合影。萧红写了《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是当时写得最好的一篇回忆文章。 上个世纪80年代,李隼前往北京,请教《鲁迅全集》的编著者李和林教授。李隼说:“我研究水平有限,我是业余的,而你是专业的。”李教授说了4个字:“只看作品。”这4个字给李隼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是他创作的动力。前年暑假,李隼开始动笔,他以萧红诗歌的名字为歌剧命名。歌剧分为“破镜”、“商市”、“行饯”、“惊变”4幕,以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时局为背景,以鲁迅与萧红的友谊为主线,贯穿萧红主要活动地点呼兰、哈尔滨、上海及香港4个场景,涉及到活跃在当时文坛上的40多位文学家…… 最近,这部凝聚了李隼30多年心血的作品被上海鲁迅纪念馆正式收藏。李隼告诉记者,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是寂寞的,他并不奢望能将其搬上舞台。能够将其创作出来,并且有鲁迅纪念馆的认可,算是了却了他的一桩心愿,更表达了对于鲁迅与萧红两位文学前辈的敬仰。

  作者:首席记者 张晓帆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三轮六方会谈
大学生非法传销
英语四级考题泄露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伊征兵中心遭袭击
2004世界难民日
2004欧锦赛 2004温网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