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林纾:一个清末 愤青的矛盾人生(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8日23:48 东南快报
  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abc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200种欧美小说,为长辫子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

  于是,有人将他在中国那一轮新文化运动的功绩等同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但实际上,他却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

  他被很多不了解他的人视为怪人,因为古怪性情、行为。

  他脾气躁烈,稍不顺心,便张口骂人,骂跑了不少朋友、学生;他待人真诚,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赢得了不少人的尊敬,不管是被他骂过的还是骂过他的;他不信鬼神,讥讽迷信,却在父母病危时,烧香拜佛,祈祷上苍;他信守传统道德,连妇女梳个新发式穿件短裙也会嘲笑,却又同情风尘女子,提倡办女学尊重女权;他痛哭流涕,呼吁救国,宣传维新,拥护变法,却又不解义和团运动,对辛亥革命表示失望……
  这个一生充满传奇的文人就是林纾。其矛盾人生的形成,与那个在风雨中挣扎的林氏家族、在黑暗中发展的中国社会不无关系。盐商的儿子

  咸丰年间的福州城,街上行人熙熙攘攘,有的拖着油亮的辫子,穿着长袍马褂;有的把枯槁的发辫缠在头上,齐腰系着又宽又紧的腰带。自辟为通商口岸以来,偶尔也有几个金发碧眼的洋人,拄着文明棍,登着高筒靴,分开人流,雄鸡似的昂首而过。

  咸丰二年(1852年),又一个战乱的年份。太平军围攻长沙、进军岳州,威震东南。各省官绅豪富,闻风丧胆。这年11月8日,福州府闽县玉尺山下光禄坊,盐商林国铨家的第一个孩子林纾出生。

  这个在乱世中出生的孩子,赶上了林家迁入福州以来家境最好的时候。

  林纾的始祖林对墅,自南京迁徙入福州,在福州城外莲塘定居,一连九代都是贫苦农民。时逢封建衰世,农村经济破产,农民不堪地租、高利贷的盘剥,纷纷流入城市谋生。林纾的祖父林邦浩,也停止了耕作,进城学艺。这学艺的岁月异常艰苦,每月的工钱不够一家人糊口。当时,林家一天只能吃两餐,早晚煮两锅稀粥。

  过了10多年,林纾的父亲林国铨逐渐有了谋生能力。大约是林纾出生的前几年,城中某公在建宁办盐业,发现国铨颇有办事能力,便把盐务托付给他。建宁小湖素有盐埠之称,国铨就做着往那儿运盐的生意。经过数年工夫,积聚了一笔钱财,就在城内玉尺山典到一所房屋,家况一度有所好转。

  只是,林家的好景不长,总共就10余年的时光。

  林纾5岁时,父亲租了两只船运盐到建宁。在险滩急浪中,盐船触礁沉没。父亲抱着一块木板死里逃生。只是,那年头官府的盐税很严,船只又是租来的,待到交清盐税、赔偿船价之后,林家已经是倾家荡产了。

  之后,林国铨背井离乡,远涉台湾,另求生计。可是,渡台前三年,林经商亏本,窘迫到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从1862年秋天开始,生意略有起色,开始逐月寄钱回来。福州林家每月总有五六天揭不开锅的生活才算结束。

  忠厚的林国铨终究是不适合做生意,台湾的经商活动很快又暗淡下来。

  这个在飘摇中挣扎的盐商家庭带给林纾的,是一个穷困而敏感的童年。社会底层真实生活的体验,为他之后的愤世嫉俗和乐善好施做了铺垫。
三橱书的主人

  因为家里穷,幼年的林纾被寄养在龙山巷的外祖母家。

  林纾的母亲陈蓉,是太学生陈元培的女儿。陈家在明代时还是显宦,虽然后来功名不举,但也算是书香门第。外祖母知书明理,她对外孙很疼爱也很严格,教育颇为得法。

  5岁那年,外祖母开始教林纾读书识字,启蒙课本是《孝经》。7岁入私塾,11岁开始跟着一位叫薛锡极的老师学习古文。

  薛氏在福州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与薛锡极同辈的就有三个进士。但薛锡极生性旷达,不为官爵利禄所动,脾气直率,常好唬人,在家里开馆教六七个学生。

  跟着薛锡极,林纾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倍增。为了找书读,他去开曾在城里读书的叔父的书橱。书橱里那本《史记》让这个孩子高兴了好久。只是,叔父书橱里的那几本书根本不够他读。于是,林纾开始省下母亲给他的零花钱,放学时,用这钱到旧书摊上淘一些零星不全的子史书籍。从11岁至16岁,林纾积下来的书竟然有满满三橱。到20岁后,校阅残破古籍不下3000卷。

  虽然自己无钱买书,但林纾却是个相当善于学习的人。光绪八年(1882年),林纾结识了李宗言、李宗兄弟。因为李家曾经捐资做官,家中藏书有三四万卷。不到几年时间,林纾就把这些书全都借看过了。

  在后来的翻译生涯中,大量的古书阅读给了他很多资本。
光绪年间的愤青

  青年时代的林纾,颇有几分侠气和狂态。

  因为曾经亲眼目睹人世的不公,自己家庭也遭受过欺凌,年少的林纾逐渐形成了疾恶如仇的正义感。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那时的林纾不仅读书绘画,还研究剑术、练习拳击,并深得一位名拳师方先生的青睐。在乡里,林纾被人称为“狂生”。

  因为不满社会现实,林纾开始和当时的其他读书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理想。

  12岁那年,林纾在跟着薛锡极学习一年古诗文之后,便开始学习八股文。

  因为八股文写得好,光绪五年(1879年),林纾入县学,三年后又中举人。林纾希望通过科举,改变社会现状、报效国家。之后,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不辞辛苦,7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只是,“七上春官,屡试屡败”的历程,让这个一身侠气的书生在科场失意的同时,看到了太多官场的黑暗、政治的腐败。

  一年,楚国一个聋子到福州城三天,其住所门口围满了人。这些当地人是等着交钱让聋子看相的。聋子说,某人两颊丰润可以长寿,旁人就都摸摸自己的腮帮。聋子说,某人鼻梁高可以做大官,旁人都按按自己的鼻子。林纾对这些巨绅名士们自然深感厌恶,十分鄙视,于是,写了《赵聋子小传》来嘲笑他们的愚蠢。

  又有一年盛夏,林纾在福州的西湖边上饮茶。看见树阴下有百来尾小鱼在水里争食豆脯,就也吐了几口逗着玩。吐下一口,鱼儿群集争食,之后便慢慢散开。再吐,鱼却不来了。起初,林纾还以为鱼不来是因为吃饱了,不久却发现那鱼儿在不远处抢吃别的食物了。林纾恍然大悟:原来钓鱼的人都用食物做诱饵,引诱鱼上钩。久了,鱼也学乖了,为防食物有钩,便浅尝辄止,赶快离开。

  “难道名利之下就没有钩?如果不乘他人下食的时候离开,恐怕能脱钩的人不多了。”从此,林纾关于功名利禄的理想逐渐暗淡,作为“译才”“文学家”的林纾逐渐出现。偶造的译才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2月,与林纾相伴28年的夫人刘琼姿病故。

  在家人的劝说下,伤感的林纾到马江一个叫魏瀚的朋友家散心。魏瀚在马江的住所,风景宜人,可心境不佳的林纾依然郁郁寡欢。于是,魏瀚便叫王寿昌和他合译小说,想让他从丧妻的苦闷中解脱出来。

  王昌寿,林纾的同乡深交,1885年曾赴法留学6年,在法国学部律例大书院学万国公法及法文法语,不但法语精湛,而且文学修养高。

  两人合作的第一部小说是小仲马的《茶花女》。林纾不懂外文,只能请人口述,然后由他化为文言文。那时,闽江的一小船上常可看到这样一幅景致:王昌寿手捧原著,一边浏览,一边口述;林纾则展纸挥笔。林纾耳聪手疾,文思敏捷,经常是王昌寿刚说完一句,他就已写好一句。一天4个小时下来,记下的文字已有6000多字。

  因为心境悲凉,林纾常常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打动,行文也在不经意间添加了对亡妻的思念。而王昌寿也是性情中人,每次译到缠绵悱恻的情节,两人就相对而哭。这在之后被朋友们传为谈资。

  光绪二十年(1899年)夏天,昌言报馆版本的《茶花女遗事》公开发售。一时间,洛阳纸贵,风行海外。

  《茶花女遗事》的热卖,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在之后短暂的27年生命里,他除用犀利、恰切的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讽喻新乐府》《巾帼阳秋》等40余部书,成功地勾勒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人生百态外,最得意的,莫过于在不谙外文的特殊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林译丛书”曾风靡一时。

  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满洲遗老

  这个为动荡中的中国带来西方文化的人是矛盾的。

  袁世凯把持的“共和”政权在北京出世之后,宣统皇帝虽然“逊位”了,但皇帝、太后、王公贵族以及服侍他们的宫娥太监们仍然安住在紫禁城内,一切照旧。由于清室受着“优待”,由于民国是清室“让政”的产物,因此革命后那些表示赞同“共和”的立宪派们也就无须与清室划清界限。

  林纾就是这样。他原本就觉得革命发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结果,因此,林纾在1912年决计当一名好“共和之老民”。只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持续黑暗、腐败,林纾开始对“共和”失去了信心。

  1913年4月12日,是他11次拜谒光绪陵墓中的第一次。1922年,71岁的林纾因为年迈体弱,才终止了每年一度在光绪陵前的叩头拜谒举动。

  作为遗老,林纾很主动地维护着“皇家”的利益。1920年,国内军阀混战,财政枯竭,“优待”皇室经费日渐不能保证,林纾又一次主动为皇室筹划起偏安禁宫的长久之计。

  一个“共和之好民”就这样做了“满洲遗老”。访谈———子孙记忆里的林纾

  林大文:林纾孙子,现年73岁,离休,现居北京。父亲林璐是祖父林纾的第三个儿子。

  当时,我们全家都住在北京市宣武区永光东街15号。听长辈们说起过祖父的为人,非常的仗义,经常帮助人,他自己也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人。听我哥哥们曾经说起,以前他们每天早晨都由八叔(林珣)领着去祖父的房里给他请安,祖父给了他们些糖果就让他们下去了。祖父的房间是不让他们呆太久的,也不让玩耍嬉闹。虽然到了晚年,祖父没有做翻译了,但还是有作画、看书的习惯。

  祖父很关心子女们的学习。我父亲林璐受到祖母的宠爱,在青岛上学,祖父林纾每个月都会给他去两封信询问一下学习和身体状况。林纾最喜爱的是他的第4个儿子林琮,他的文言文很好,祖父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了,听说祖父在遗嘱中定下来,把所有的藏书都给了他。

  父亲解放前在南京,是政府的职员。他是京剧票友,解放后就参加了解放军的文工团,去了西北,后来因病去世了。我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大哥去世了,二哥(83岁)在唐山当老师,姐姐(88岁)在美国。

  林钢:林纾孙女,现年74岁,离休,现居北京。父亲林琮是祖父林纾最疼爱的儿子。

  祖父是个很奇怪的人,他不允许家里买房买地。他怕子女会依靠长辈的房产,不能自立,不爱念书。所以,他把钱都存在了商务印书馆,全都留下来给子女念书。我们小时候念小学的学费还是祖父当时存下的稿费。

  还有一个小故事,我的祖母是旧式的妇女,还是有些旧思想的,她比祖父小20来岁,她怕祖父先走之后,她的生活没有着落,就背着祖父在外头买了一套房子,很大,有好几进。可是不知道怎么就被祖父知道了,他非常生气,立刻命下人拿来汽油,要烧了房子,祖母害怕极了,赶紧叫人把房子给退了。

  父亲林琮是祖父林纾最喜欢的儿子,原因很简单,祖父喜欢会念书的孩子。我父亲很会念书,其他兄弟姐妹都比较淘气。父亲是天津《大公报》的主笔,可惜,祖父林纾因肺病去世,父亲也不幸感染,三十几岁就去世了。林纾档案

  1852年-1924年,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州莲宅人,是我国最早翻译西方文艺作品的人。他能诗善画,文章擅叙事抒情,文笔婉约动人,他不懂外文,依靠别人口译,用文言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部。他译笔流畅,文字优美,又能保持原著的风貌,他翻译的名著《茶花女遗事》出版后,轰动全国?熏在我国翻译史上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你的网络游戏联盟
查博士送你去雅典 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聚焦航班延误补偿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欧洲杯落幕 美洲杯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