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教书育人:李建保在青海大学的日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5日10:17 新华网
  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07月15日电 “一个人的事业要同国家、民族所需结合起来” 2002年4月的一天,学富五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建保刚从日本讲课(客座教授)回国,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把他叫到办公室,说组织上决定让他到青海大学担任校长。 事先毫无风声,一点准备没有,李建保蒙了。青海没去过,什么样,不知道,只知在缺氧、艰苦的青藏高原,最深的印象也是一首歌里知道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书记说,青大是咱们清华对口帮扶支援院校,西部大开发青海急需大批人才,青海省委、省政府求贤若渴,力请我们选派“高才”把青大建成重点院校。当然,接受这个位置对你个人来说,牺牲会很大、损失会很大。 的确,对李建保来说,接受这个职位意味着他要失去许多: 身为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他,学术和事业正走向成熟,累累成果已筑起他攀登科技高峰的坚实基础。 在国内科技、教育、学术界还担任多种职务,诸如国家“863”项目新材料课题组组长、执行专家,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等; 一旦接受了这样的选择,那就意味着他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从处在前沿位置的科研阵地上退出,况且还要把照顾父母和孩子的重担托付与妻子。 这就等于一个处于鼎盛期的运动员,突然让他改行做别的事情,是损失很大的事情。同样,接受青大校长一职,意味着李建保本人的科研事业因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将由黄金期开始回落。这年,他43岁,已经是清华的资深教授。 但李建保是个以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为己任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他认为,“一个人的事业要与国家、民族的需要结合起来,如果到新岗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国家、民族、社会急需的人才,虽然个人利益减少了,但整体利益增大了——这样做是值得的。”这样,这位1992年中国青年科技奖和1994年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5年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和1997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获得者,欣然走马上任。 “正因为有困难西部才需要我” 摆在他面前的青大是这样的:教学实验开出率不到60%(这60%也是国内最一般院校都淘汰不用的落后设备仪器),就是说,课本中要求学生做的实验,只能勉强完成60%; 科研实验室形同虚设,建校40年来,累计固定资产只有40万元,相当于东部普通院校一个实验室的家当,且能否正常运转还是另一回事;有1000多名教师的大学,年科研经费300万元不到,不足发达省份一个教授年有的科研经费; 学科建设不合理,所设专业大部分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偌大院校仅一名博士,人才之匮乏,国内高校罕见。 这条件、这水平——连起码产学研基础不具备,怎么出成果,怎么培养人才?李建保心里沉甸甸的。但他知道这就是历史形成的东西部差距。尽管困难比他想象的要大,他更为深刻理解国家从全局和战略上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英明。 “我有个特点,要么不做事,做就要求自己必须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他说,“没有困难要我来干什么,正因为有困难西部才需要我,青大才需要我。” “要青大由‘软弱无力’变得‘身强体壮’” 首先是要有一张蓝图,一个发展规划。“不能关起门办学,办学一定要有明确发展方向,锁定目标才能步调一致往前走。这目标必须是前瞻性的,必须是能洞察到社会发展方向,能为社会服务的。否则,办学就没有作用,就是浪费钱财和人力资源。” 他开始往书店跑、往资料室钻,开始下州县、进工厂……了解省情,调研企业发展迫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什么样的科研成果,或是什么样的科研成果才能转化成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后劲。李建保说,“总之,要让青大一步步壮大起来,由不知名变为知名,由‘软弱无力’变得‘身强体壮’。” 青大改革不能失败,不能从头再来。他马不停蹄跑,孜孜不倦研读,半个月下来,本就身材瘦小、面孔清癯的他越发消瘦。同志们劝他:刚来高原,气候、饮食不适应,要注意休息,“疯狂工作”身体会吃不消的。 李建保心里着急啊,哪顾得了这些:“我不是来做客的,是来做事的。现在全国高校都在不同程度重组,整合实力、提升竞争能力。青大与他们差距本来就大,不说很快、短时间里追上他们,但至少不能再让差距拉大。工作效率低怎行呢。” 雷厉风行,只争朝夕。没日没夜亲手制定的青大发展规划出来了。核心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拓合作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强化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大家眼前一亮,大学之道原来是这样啊,大学之道就应该是这样啊! 4个月后,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青大评估时,认为这份发展规划是“振奋人心的发展规划,照此青大很快就是西部各省最优秀的院校之一”;2003年,青海省将它作为全省高校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 “把最好的菜夹给‘女婿’吃” 不过,对李建保来说,蓝图变现实,要比制定蓝图付出的艰辛大得多,难得多。 李建保来后,通过个人魅力,为青大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时岛井博士就是一位,他原在日本一家大企业服务,年薪100万美元。他来中国原本是想办企业,是李建保的人格感动他,毅然到青大服务,月工资仅3000人民币。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这个道理看似谁都明了,但实际操作往往会遇到阻力。李建保发展规划中关键一环是人才队伍建设,特别制定了《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关待遇暂行办法》,规定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一年给予30000元科研经费,并年支付不低于50000元工资津贴,同时提供住房一套。而“本土”人才,即使是已取得同等学历的人,也享受不到同等待遇。 有人想不通,认为没必要厚此薄彼。李建保是这样想的,人才是第一资源,人家来支持青大发展并不是因钱而来,更何况支持你发展的同时,还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为青大教育服务,就是因钱而来,我们给予好待遇,也是应该的。 还是有人想不通。李建保讲了个故事:——有位丈母娘,每次女婿上门,她总把最好的菜夹给女婿吃,而不给儿子们,儿子们嗔怪母亲偏心,为母的说,你把他当自家人看,他就会把我们当亲人的。果真,时久日常,女婿看丈母娘家清贫,回到自家父母那里,说明情况,拿来大笔钱为丈母娘家置办了大片土地,这家人不久就变为殷实之家。 这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个故事,当初想不通的人,理明了,气顺了,工作劲足了。仅今年就有4名博士、12名硕士与学校签约来青大工作和服务,另外,还聘请2名日本专家长期来校工作,帮助学校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进行科学研究,带动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青大胡夏嵩博士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个观念和思维差异问题。‘本土’人才是青大花钱培养出来的,像我——获得博士,青大至少为我支付的工资及学费就有十多万元。而外来高层次人才,青大没有一分钱的成本投入,何况人家几乎是自己花钱学有所成的。所以给他们高待遇是合情合理的。更别说人家还能对青大发展带来许多潜在的利好呢。” 不过,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李建保既注重外来人才引进,也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在请进来的同时,还选派59名教师和10名优秀学生到清华、浙大等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83名教师进行了短期培训、单科进修;落实了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对青海大学教师出国培训的计划,选派8名优秀教师赴日本研修;已选定10名优秀学生赴清华大学等高校读研;已选拔22名学科学术带头人、13名访问学者和30名研究生指导教师。 但在“本土”人才队伍建设上,青大一直有本难念的经,一方面学校不间断花钱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出的人才,装上文凭干不了两天就另行“高攀”了。到后来,一触及这块“软肋”,人们直摇头:“搞什么培训?还不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李建保知道,留人,只讲奉献精神是不现实的。但是不是真的都是因收入低趋使“孔雀东南飞呢”? 他找打算走的、已“飞”走的人了解情况后获悉,问题出在用人环境上。主要是分配不公——最前沿从事教学、科研的人收入不及管理和后勤人员;甚至不做事的管做事的。 “这怎么行呢?大学是出‘产品’(学生)的,靠谁生产‘产品’?不就是一线的老师、科研人员吗。”不行,要改!李建保说,“后勤就是服务的,不是管人的。收入必须向一线倾斜。”在校党委书记刘树仁全力支持下,学校最终调整了分配制度。很多老师的收入超过了系主任。人才队伍很快稳定下来。 “先说要钱干什么,别说没钱干什么” 内培外引,青大有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李建保开始把主要精力投向抓科研项目。李建保认为,大学搞科研与科研院所不同,不仅仅是为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既为社会服务同时赚取利润。大学科研是为推动教学质量提高,是为促进老师自觉更新学识水平,是确保执教内容贴近社会、贴近新科技,最终培养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人才。 过去,青大老师搞科研积极性不高,观念中一想科研首先是谁给钱呢,李建保来后,把这个观念“拧”了个九十度大转弯,他鼓励所有从事教学的老师或是单纯搞科研的同志大胆选择课题,他大会小会、会后会外灌输:“钱谁都缺,青大缺,清华缺,美国也缺。关键是先说要钱干什么,别说没钱干什么。只要有好的科研项目,有好的选题,还怕没人出钱。” 茅塞顿开,老师们争着选题搞科研,见了李建保说的最多的是:“校长,看看这个选题怎样。” 而且,李建保本人也是带头抓选题搞科研,经常是能到手的东西一个不放过。2002年6月,李建保在开会中间,获知有一笔财政资金要在青海立项进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顾不及开会,立即把学校相关科研人员招集在一起,通宵达旦做起审批规划……早晨相关单位刚一上班,就把写好的报告递了上去。这个项目今年8月设备安装完备,新学期开始便可投入使用。 2002年至2003年,青大共申报科研项目656项,批准立项资金3000余万元。其中不少科研成果已向市场转化。今年又申报83项,项目资金近9000万元。 李建保到青大两年,青大年科研经费每年达1600万元,与两年前相比,年均增加4倍以上。 “大学不仅仅是办的,更要‘经营’” 计划经济观念下办大学是政府出钱办。有多少钱,办多大事。李建保说,大学不仅仅是办的,更要经营,要贴近社会办大学,“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科研是这样,教学也是这样。两年里,学校根据社会需求,通过立项、引资、贷款等方式前瞻性办起11门优秀课程。并先后投入900万元全面提升教学、科研实验室档次。使实验室硬件水平一跃成为西部一流大学水平,“先进材料与应用技术”和“春油菜育种”两个实验室被省科技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高原生物技术实验室”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工工程与工艺学科、高原建材和水利水电实验室分别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为了加快建设步伐,李建保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社会关系和人情资源。他利用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大的条件,几次打道回府,到“娘家”搬救兵,请了一批又一批清华老教授、资深学者来青大搞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他为青海人办事的执著劲头,感动了不少教授、学者,他们“不顾老脸”,说服领导,把清华实验室设备一堆一堆搬到青大(一些还是清华大学才刚刚使用的),并一一安装调试、手把手教会教师使用才算。人们开玩笑说李建保是“吃里扒外”,李建保笑笑说,对清华这是九牛一毛,对青大这是支撑教育发展的重要财富,“跟穷人比宝,有没有清华风度啊。” 同样办法,李建保利用私人关系,四处“化缘”,从全国各地为青大引进到许多急需设备仪器。他把心交给了西部教育事业,交给了青大。李建保到青大两年,仅他本人利用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为学校争取日本政府5000万日元无偿援助,在校内建起了“西部科技日语培训中心”;争取财政资金600万元、香港邵氏基金300万元,用于水利、化学工程与工艺、作物遗传育种等实验室建设;争取60万元宋庆龄基金,用于优秀学生奖学金、师资培训等;还吸引社会资金,建起青海大学昆仑(民办)学院。此外,在省委、省政府和学校领导班子的支持下,青大争取国债项目8000万元,建起6幢教学实验楼,基本建设规模是前40年的总合。 从这么一些数字可以看出李建保到青大的两年里,这所大学发生的变化:——高考第一志愿填报青大的学生,由2001年的30%、2002年的50%、2003年的70%,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80%。目前,有十几个省市的学子在此就读;——70%的学生未出校门,便找到“东家”;——青大银行资信在省内排行第一,授信1亿元;——通过引进和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全校已有9名博士,今年九月份新学期开学,还将有一批博士、硕士来校服务。 李建保把自己当作青海人,每年政府给他的50000元津贴,全部交学校使用;他坐飞机招才、引资、争项目,花的也是自己的钱,两年来没在青大报过一分差费。师生说起他的人品,同一评价:“这人没私心,只谋事业、谋发展,想工作、谈问题。” 李建保说,成绩应该归功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可以使我用足政策;归功于青海省委、省政府有决心和信心,要把青大打造成重点院校;归功于青大是清华大学对口支持院校;归功于我在青大有个好“班长”——党委书记刘树仁,还有敬业的教职员工们。 但李建保眼里青大新蓝图远远没有绘就,青大只是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他的下一目标:青大今年实现省部共建,2005年建立博士点(现有三个硕士点),2006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建设之列。 李建保,新时代优秀高级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他写下的是真理,放飞的是希望,举起的是别人。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 孟军   
你是老虎還是變色龍? 你的网络游戏联盟
眼急手快连连看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重庆井喷事故公审
2003年审计报告
部分省市陈化粮调查
伊武装绑架菲律宾人质
长春人质事件
解读顺驰地产扩张之谜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