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08:51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杨丹 通讯员 力木 实习生 王丽

  7月初,由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郴州市民委联合举办的首期瑶族刺绣班圆满结业了。年轻的瑶族姑娘们对传统刺绣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据省民协副主席张劲松介绍,这次让瑶族老人给青年人传授刺绣技艺,是为了给瑶族传统刺绣插上传承和创新的翅膀,开发瑶族刺绣并形成产业,是对瑶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动态性保护。

你是老虎還是變色龍? 你的网络游戏联盟
眼急手快连连看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所谓动态性保护,即在现实生活中对传统民间文化进行传承、转型、创新和开发。它与将实物放进博物馆展示,或用文字、照片和光盘记录和保存这种静态保护相对应,是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传承被淡化的民间文化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民间文化遗产频频告急:老艺人急剧地人亡艺绝,刺绣、木雕、皮影、年画、剪纸等经典民间文艺日渐衰落,春节、清明、中秋、农历七月初七情人节等节日的传统民俗生活正日渐淡化。

  中国民俗研究所所长潘鲁生认为,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态环境,这种环境受到破坏,文化就会凋零、失落或者畸形。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生态环境已严重破坏,民间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正面临着断层、失传的危险。

  面对愈行愈远的民间文化,传续和发扬优秀的民间文化势在必行。这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传续和发扬民间文学所承载的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诚实有信、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其次是要传承科学、文明、健康的传统民俗活动,要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事象;三是扶持独特的民族民间的传统美术项目。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目前我省在保护民间艺术代表性的传人,为民间工艺美术家创造传延条件方面加快了步伐,如江永县花大力气保护女书传人和培养女书新传人,南县剪纸艺术从儿童抓起,让剪纸走进美术课堂,培养剪纸小能手,等等。

  让民间艺术活在现代都市

  转型是民间文化新生的源泉,即令民间文化改变生产、传播、消费方式,适应现代生活与审美趣味,开拓生存空间。不少民间艺术工作者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从而让一部分古老的民间艺术开始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重新焕发了青春。

  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历史悠久。可近年来,湘绣日渐式微。如何让湘绣重现风采,长沙星沙湘绣城在转型上做了文章,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该公司从湘绣多年来只生产礼品和装饰品,转型为既生产湘绣礼品和装饰品,又生产生活日用品如刺绣服装等,此举大大拓展了湘绣的生存空间。据公司负责人曾应明介绍,2003年公司总产值达4800万,其中出口到国外的刺绣服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仅出口到日本的刺绣服装就有30万件,韩国6万件,美国2万件。公司的成功转型不仅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为传播、延续湘绣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做出了贡献。

  传统剪纸也在进行积极的转型探索。我省著名的剪纸艺术家秦石蛟先生正着手与其他方面的专家联手,欲将剪纸图案和镂空手法移植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去。他说,剪纸还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将其转化为旅游纪念品、插页、舞台背景及道具等,实现它更多的艺术价值。

  创新和开发民间文化

  在民间文化的动态性保护中,创新和开发也是重要的一环。创新,首先是改造和更新落后的民俗文化,在优秀民间文化传统的现代传统中注入新的内容。二是推进民间文艺和工艺美术的创新。至于民间文化产业的开发,则是多方面的,包括民间工艺美术产业、民间文学产业、民俗文化产业、民间饮食烹饪产业,等等。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企业抓住展演展示、抓住节日、旅游和市场营销开创民间文化产业市场。

  长沙黎明艺术雕刻公司的张贻明先生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赋予了雕刻新的艺术活力。他在1994年发明了电脑雕刻,它不仅比传统的手工雕刻效率高,用途广,质量好,而且能实现雕刻礼品、纪念品的批量化生产,能在石头上雕刻出人像照片来。张贻明先生用电脑石刻的《清明上河图》创造了吉尼斯世界记录,并石刻了《红楼梦》全书。目前,该公司已初步形成了我省雕刻艺术的商品化、市场化和规模化。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东西,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民间文化动态性保护关系到传统民间文化的前途与出路。因此,我们也借此呼吁,每一个人都来关注民间文化动态性保护,从而保护好我们共同的“文化生态”。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