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子 本报记者 叶滨
近期国内各地媒体纷纷报道夏季食物中毒的消息。6月11日,河北省邯郸市一所幼儿园的多名孩子相继出现拉肚子、腹痛等症状,随后100多名孩子陆续病倒,初步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6月22日,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地区发生因食用卤制品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造成至少159人入院救治。在6月27日广州市太和镇的一场婚宴后,37名赴宴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泻、呕吐症状。7月6日,广东湛江市第一技工学校的31名学生在校外大排档吃夜宵,出现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同一天,哈尔滨市一位姓张的市民,因吃前一天剩下的已变质的炒菜而食物中毒……
进入炎炎夏季后,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屡屡在各地发生,公共餐饮卫生状况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6月份以来,关于食物质量问题的投诉趋增,而往年这个时候也都是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卫生监督人员介绍说,夏季气温升高,很多食品尤其是肉制品容易腐烂变质,一些细菌繁衍生殖的几率也大大提高,饭菜稍微做得不熟就可能导致食客“中招”。另一方面,为了避暑解热,人们更愿意在夏天多吃水果、冷饮、雪糕等,这些降温食品与外部温度差异太大,如果不注意节制或不科学地搭配饮食,就会刺激肠胃引起身体有关器官的损害。
食品卫生专家介绍,按照普遍意义的分类标准,食物中毒一般分为三大类:微生物类、有毒动植物类、化学物质类。有毒动植物类的毒蘑菇、河豚和化学物质类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基本没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在一年四季里大体上均衡发生。而微生物类中毒不同,夏季发病的机会更多,因为细菌等微生物的生存受气温影响较大,适合在温暖的天气里生长。所以,相比较而言,炎热的夏天是食物中毒最频繁的季节,公共餐饮卫生在当前应引起广大市民的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