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聊斋真迹二百年惊世传奇:辗转数地几遭磨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03:09 城市快报

  《聂小倩》、《画皮》、《促织》……多少年来,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早已让人耳熟能详,然而,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蒲松龄亲自手写的聊斋手稿真迹就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日前,记者走访了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西丰县党史研究室等部门,见到了聊斋手稿,并了解到聊斋半部手稿在过去200多年时间里经历的种种惊险和磨难。

  清初:王士祯500两黄金欲购未得

联想夏令营口号征集 你的网络游戏联盟
眼急手快连连看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他一生贫困,在大量搜集民间故事的基础上,他创作了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盛誉的《聊斋志异》,共12卷、491 篇。至今,《聊斋志异》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有六十多种版本流传于世。

  如今,蒲氏后人蒲洪章的一家就平平淡淡地生活在包头。蒲松龄曾为子孙编制了谱系命名用字,共32世。按谱系命名中“竹立一庭,上国人英,文章显业,忠厚家声,门多贤哲,代有公卿,庆延宗绪,万叶长荣。”的排列,至蒲洪章的“章”字辈刚好是第10世。

  蒲松龄生前十分重视《聊斋志异》手稿,其好友、清代文学名士王士祯曾许以500两黄金欲购手稿而未得。蒲松龄还为此立下家规:“余生平恶笔一切遗稿不许阅诸他人。”其后世也立下“长支传书,次支传画”的誓约。于是,手稿由长子蒲若一支世代传存。

  同治:盛京将军遗失手稿下半部

   清同治年间,山东遭遇大旱,蒲氏七世孙蒲价人携带家属“闯关东”定居沈阳,带去了分到的传家之宝《聊斋志异》、《聊斋杂记》原稿和六丈多长的巨画《聊斋行乐图》。当时沈阳占卜业很兴旺,蒲价人在家乡读过蒙学,粗通占卜之道,便在沈阳城里摆了个卦摊,以此为生,很快成了沈阳有名的术士。

  后来,蒲介人对手稿重新装裱,裱后的《聊斋志异》共2函8册,《聊斋杂记》2册。但因装裱工的不慎 ,竟将手稿的天头裁切过多,使书中三十一处作者手录,王世祯的眉批及佚名校语,毁坏诸多,实在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临终前,他将其《聊斋行乐图》及《聊斋志异 》分别传于蒲英翰、蒲英灏两兄弟。蒲英翰后因生活拮据,变卖了《聊斋行乐图》。

  蒲英灏青年从军,历任清军哨官、帮统,后为盛京将军依克唐拉幕僚。依克唐拉得知蒲英灏是蒲松龄后人,并藏有《聊斋志异》原稿,便要借阅。蒲英灏虽然从未将原稿借出过,但上司要看,不好违拗。依约以先看上半部,待归还后再借下半部。后来依果然如期归还上半部,因而顺利借到了下半部。但天有不测风云,依克唐阿有事进京,不料染病逝世。接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公私珍藏的财物多被洗劫。所借半部手稿从此杳无音讯,伪满康德八年(1941年),《盛京时报》曾援引德国的一则消息:“《聊斋志异》部分原稿48卷现存柏林搏物馆。” 有的传言说《聊斋志异》原稿四十六卷在苏联保存,是否即遗失的那半部手稿,或是其他稿本、抄本,不得而知。

  义和团:袁金凯沈阳影印原稿十篇

  1900年,清廷急令各地镇压波及关内外义和团运动,蒲英灏奉命镇守西丰县。由于蒲英灏得罪了乡宦恶绅,诬指为通“拳匪”,蒲英灏遂被解职罢官,举家暂时寓居西丰。蒲老先生临终前斟酌再三,亲手把手稿托付给喜爱诗文书画的小儿子蒲文珊。蒲文珊便是蒲洪章的父亲。

  1931年春,时任奉天省图书馆馆长的袁金铠,从西丰县县长冯广民那里得知手稿一事,便通过冯找时任西丰县图书馆馆长蒲文珊,让蒲文珊将所藏原稿转让给他。蒲文珊称这是祖先留下的东西,谁也不能给。袁金凯看索要不成,便威逼蒲文珊借给他选印。无奈,蒲文珊只好答应。为防不测,蒲文珊亲自携带手稿到奉天见袁金铠,再三嘱咐要妥善保存好半部手稿,并将手稿暂存奉天银行保管。然而,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选印一事被搁置下来。后来,袁金凯从原稿中选出十篇沈阳影印出版。事隔五年后,经蒲文珊多次催要,终于将原稿要回。

  伪满:蒲文珊为护手稿锒铛入狱

  当上了伪满洲帝国的参议兼伪满国立奉天图书馆馆长的袁金铠,见伪满帝国实权全部掌握在日本人手里,便向日本人表示可以弄到聊斋手稿,日本人对此垂涎已久。于是,袁金铠和伪满奉天中央银行行长陈漱六向蒲文珊提出要购买手稿。蒲文珊表示绝不出卖祖上遗墨,两个汉奸讨个没趣。蒲文珊也不得不离开西丰县图书馆到一家医院打零工。

  袁金铠并没有死心,浦仪成为日本人的傀儡后,袁金铠居然出任了伪满帝国尚书府大臣。当时,日本一家医院失窃,蒲文珊所在医院的华人职工被全部无理地投入监狱。袁金铠得知蒲文珊入狱的消息暗自高兴,他给任西丰县县长的儿子袁庆泽去了封信,让袁庆泽以他的名义到监狱中看望蒲文珊,委婉地提出他愿出重金购买手稿的意思。 蒲文珊知道答应下来意味着什么,虽然可以得到自由,可以得到金钱,但无颜面见列祖列宗。蒲文珊一口回绝。

  文革:蒲家被抄《聊斋志异》失踪

  十年动乱期间,蒲文珊随支援包钢建设的大儿子蒲惠章一同移居内蒙古包头市,后于1982年末长辞于世。那聊斋的半部手稿是怎么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呢?目前,对于手稿的发现也有很多说法。

  西丰县党史研究室研究员黄功达曾于五年前在公安部门检阅档案时,看到了蒲文珊的三份自述,较详细地记载了斋聊半部手稿失而复得的过程。

  黄功达告诉记者,1948年初,西丰开展土改工作,蒲文珊于1942年在元宝沟屯买了块山地后来卖掉,在分家时,他还从父亲那得到一块地。看到这种形式,当时住在县城内的蒲文珊写了份请罪书,要求去当农民赎罪。于是,他到公安部门申请路条,当时土改工作队的人得知他曾于1945年参加过国民党,就把他抓起来交给元宝沟农会。随后,蒲家被抄,《聊斋志异》手稿也在其中。

  土改:刘伯涛两赴元宝沟手稿失而复得

  当时西丰县委会的秘书名叫刘伯涛。被委派为土改工作队的负责人,领导这一片的土改。一天,他来到了元宝沟忠信屯农民会,见屋角有一堆乱书,从中找到两本手稿,抄的都是讲鬼狐故事的内容。这不是聊斋吗?在土改工作队员中,刘的文化比其他人高(老年高中),又爱读书。他注意到这两本手抄本的纸张颜色很旧,文稿中有勾改加添的字迹,装订线很协调而古老。不象是新抄的,而且册子号码不挨着,肯定还有别的几册。刘虽然不能断定这是谁抄的,却敏感地觉得这是前人有价值的抄本。

  刘伯涛到县公安局问有没有蒲松龄后人,最终查到曾任西丰县图书馆馆长和小学教员的蒲文珊。 蒲文珊称《聊斋志异》是先祖遗墨,先父蒲英灏所传,共存有2函4册。

  刘伯涛再度赴元宝沟屯查找。一农民告诉他曾经有一位女干部看过同样的两本书。后经核实,她就是已经调往哈尔滨工作的王慎之女士。刘伯涛随即向黑龙江省政府发函,希望协办此事。大约半年后,黑龙江省政府终于将王慎之带走的那两册线装《聊斋志异》寄给了刘伯涛。这时已经到了1948年的六、七月间。

  刘伯涛将聊斋手稿交给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 刘伯将政府给的奖金交给蒲文珊,蒲文珊收下钱后表示愿意将聊斋手稿献给政府。1951年春,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郑重接受了《聊斋志异》和《聊斋杂记》手稿,后藏入东北图书馆今辽宁省图书馆,直至今天。经著名鉴赏家杨仁恺先生鉴定,确为蒲松龄真迹。

  记者翻阅 蒲氏真迹

  日前,记者在省图书馆那里看到了写于两个世纪前的聊斋半部手稿。当时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接受了《聊斋志异》手稿后交有关有员装裱,由于重新加衬,手稿厚度增加近一倍,因此由原来四册改为八册,用绿花锦套分装两函。“聊斋手稿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存,这不能不说是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省图书馆特藏部王清原主任深有感慨。

  三序开头 竹纸抄写

  手稿用竹纸抄写,边缘已经有些破损,纸质已陈旧发脆。均为半叶9行 ,每行27至30字不等,字迹清楚遒劲,绝少涂改之处。卷前有刑部侍郎高珩的《序》,还请淄川达官同乡好友罢职归田的翰林院检讨唐梦赉题《聊斋志异序》,大概是蒲氏总觉得高唐二人的序没能完全表达他的心情,于是自己又作《聊斋自志》,讲述自己的著作、经过、 志趣等。

  这半部手稿共400页,有小说237篇,是原手稿八卷的一 、三、四、七卷。佚失是二、五、六、八卷。其中《猪婆龙》是重文。《五通》后《又》、 《青蛙神》后《又》各分为二篇。《犬奸》、《牛同人》、《吴门画工》等二十五篇为青柯本所佚刻。 记者发现,有些篇笔迹明显不同,原来,其中二百零六篇是蒲松龄的手迹,其余31篇由他人代抄。自抄部分字迹 清楚及少涂改。他人代抄部分,经蒲氏改较多。《聊斋自序》序后铃有著者长方印章一枚。据介绍,此章为久已失佚的稀世品。原稿本疑当有目录,但久已失佚。

  编次顺序 说法不一

  手稿中唐梦赉序前及第五册(改装后的册次)后盖有“北京图书馆藏”朱文小方印。据说,这是因为聊斋半部手稿曾于1952年送交中央文化部拟影印,在北京图书馆误藏了一段时间。

  专家称, 稿本《聊斋志异》具有极珍贵的文物价值,为研究《聊斋志异》的成书年代和分卷问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聊斋志异》的成书时间有康熙十一、二年、康熙三十年之说。分卷问题有八卷、十二卷、十六卷、十八卷、二十四卷等多种说法,其编次顺序,有说是按写作先后排列或按内容排列。

  半部手稿 补正讹误

  稿本《聊斋志异》与铸雪斋抄本和青柯亭刻本有文字上的歧异,学者们认为是由于下列原因造成的:一是稿本中写的错别字,其他版本改过来。二是后人为避讳个别字、句作了改动。三是版本在传抄过程中,有的抄阅者嫌蒲松龄写得不够精彩而擅加改动。

  专家认为,尽管到目前为止,已有近十种蒲的手迹被发现,但志异的半部手稿的篇幅超过了它们的总和。由于聊斋成书的二百余年中,各种传抄刻印及外译本多不胜数,故辗转传抄以致文字讹缺、故事遗漏,半部手稿的存世对于补正世间传本讹误,进一步发掘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有着较大的作用。 陈江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搞垮了婚姻》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