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水星,人类信使来了 美国计划发射探测飞船7年后抵达(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3日05:12 青岛新闻网
  上图:美国宇航局即将发射“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新华社/路透
核心提示

  美国宇航局2日宣布,由于天气情况不利,原定于美国东部时间2日凌晨2时16分(北京时间2日下午2时16分)发射的“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将推迟24小时发射(即到北京时间3日下午2时16分左右发射)。此次水星探险工作耗资4.27亿美元。

  为何要探测水星

  水星是太阳系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人类了解到水星的存在至少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但人类对水星奥秘的认识只是一知半解。

  人类发射的第一颗水星探测器“水手10号”曾在1974年至1975年间3次绕水星飞行,让天文学家初步了解了水星,但当时只拍摄了半个水星表面,而且它带来的有关水星密度和磁场的问题也远比它解答的问题多。

  根据“水手10号”号提供的资料,人类仅知道水星比地球的卫星月球稍大一些,当太阳在水星上升起时其温度相当高,可达400摄氏度,而到了夜间其温度会骤降至零下200多摄氏度。水星上每年只有一次日落,当然水星上的一年并不是地球上的一年———365天,水星上的一年只有88个地球日。水星的表面酷似月球,坑坑洼洼布满了“环形山”,那是被陨石和小行星撞击的产物。

  “信使”肩负六大使命

  美国宇航局发射“信使号”宇宙飞船,主要为了探寻下列六个科学疑问的答案:

  水星的密度为什么如此之大?水星的地质史是怎样的?水星核拥有怎样的结构与状态?水星磁场是什么样子?水星两极那些非同寻常的物质究竟是什么?水星上有哪些重要的挥发性物质?

  水星上可能有水

  尽管水星白天温度极高,但是,天文学家们还是想要知道在水星的表面是否存在有冰水。

  与地球不同的是,水星本身不围绕着倾斜轴旋转,这就意味着水星的南极或者北极坑凹处永远都处在阴影之下;而且,水星极其稀薄的大气也不会像地球那样把赤道的热量传输到两极去。因此,科学家们称,永远都不能接受太阳照射的水星极地坑凹处的温度相当低,最低可达零下200多摄氏度),这一温度足以让水星的水永远结冰。

  漫漫7年遭受高温“烤验”

  “信使号”将在太空中飞行7年,并绕3颗行星来回飞行数次,然后在2011年3月进入围绕水星的轨道。

  在7年的飞行期间,“信使号”探测器将会遭受高于800华氏度(合426摄氏度)的“烤验”,在这种环境下,太阳对探测器的照射强度就如同11个太阳同时照射地球一样。当然,陶制的“遮阳伞”可以保护“信使号”在接近太阳时免受损坏。

  在“信使号”飞行的7年中,科学家会有多次对它进行调整的机会。在2005年8月首次经过地球后,“信使号”探测器还将两次绕过金星,分别是2006年10月和2007年6月。科学家估计“信使号”会在2008年1月首次绕水星飞行。在2011年到达水星轨道之前,“信使号”将3次绕水星飞行,第2次可能在2008年10月,最后一次则可能在2009年9月。本版据新华社、央视等编辑整理

  “信使号”装备全曝光

  “信使号”的基本部件包括:

  科学载荷:用来收集“信使号”的科学数据的仪器。

  遮阳伞:用来保护飞船免受太阳直射,使飞船的电子设备和仪器即使在水星这样的热环境里也能正常运行。

  太阳能电池板:为飞船提供动力。还携带着一块蓄电池。

  助推器:通过喷射燃料发生推力,改变飞船的轨道和姿势。

  助推火箭适配器:它是飞船发射的联系点。

  “信使号”携带的科学仪器包括:

  水星双重成像系统,这是一部带有广角镜头和窄角镜头摄像机,可以单色、彩色和立体成像;伽玛射线和中子谱仪;X射线分光计;磁力计:绘制水星磁场的详细结构和动力,寻找磁化的地壳岩石区;水星激光高度计;水星大气与表面合成分光计;高能粒子和等离子分光计。

  飞船各重要系统都有备用系统,一旦一个系统瘫痪,另一个系统(或备份系统)可以接过它的任务。
联想夏令营口号征集 你的网络游戏联盟
眼急手快连连看 星迹争霸激情竞技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