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一声沉重的叹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9日10:06 温州都市报 | |||||||||
“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精神”大家谈之4民工荒,一声沉重的叹息2004年08月09日 “‘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精神’大家谈”系列主题讨论之四:以外来务工人员为对象,广泛开展“千校百万”活动。 上百万的外来务工人员为温州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今年,温州也像国内
民工荒,荒在哪? A“寄养”劳力资源失去市场 劳动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分析,民工“返乡热”的原因有三:一、各地兴起招商热,需要很多劳动力,消化了很多劳动力;民工就地务工,可省去离家的诸多不便,省下很多开支和烦恼;二、各地都在加速城市化进程,农民越来越少。同时,国家对农民、农业采取保护性政策,尤其是减免农业税之后,种田大户能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年富力强的民工选择了弃工务农;三、沿海开放地区不断进行设备、技术更新,市民生活水平要求不断提高,本就落伍的民工更加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民工产生了找工作难、工作负担重等困难,他们自然会退而求其次。 “民工荒”现象是社会转型后的结果,它预示着一种社会发展趋向:“寄养”于外地劳动力资源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在失去市场;采取措施“自养”仍是发展地方事业的主渠道。应对日渐严重的“民工荒”,除了善待民工、亲近民工等已想到的办法之外,最重要的是实施深度改造:升级设备、改进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消耗;提高民工素质,对他们进行定向培训,给他们应得的待遇,形成稳定而可靠的劳动力资源。另外,还要注意各类人才的引进,逐步以他们取代难以留住的民工,为地方事业的发展储足后备力量。 民工是特定社会阶段产生的特殊社会现象,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消失,最终凝化成为一个历史概念。认清这样一种走势之后,发生“民工荒”的地区既要低头自省,更要举头远眺,以既具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的思维应对“民工荒”,尽快从“民工荒”的困境中走出来,率先踏出一条适合地方、适应形势的新型发展路子。 苏北人 B找不到准确的定位 当前出现的“民工荒”已不同程度影响了城市的基本功能运作和企业的正常生产。出现“民工荒”,笔者认为有这样几点原因。 首先,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来自欠发达地区,由于在人文背景、社会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短时间内与新的生活环境很难融合。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当地人的认可,找不到准确的定位,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遏制了他们的进取心。 由于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缺乏技能,只能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从事工作时间长、报酬低的工作,再加上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不尽人意,他们对于就业前景心灰意冷。 其次,在生产旺季,一些企业大量招人,而进入淡季后则大肆裁人,在结算工资时任意克扣,使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受到了伤害,只能选择离开。 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可塑性也强,他们千里迢迢地来异乡打工的初衷是想用自己的劳动来改善家庭的困境,如果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文明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必然会使他们勤劳工作,兢兢业业,为自己创造价值,也为社会作出贡献。 吴京连 C符合“适者生存”规律 温州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的辛勤劳动。但是,也有相当部分外来务工者因缺乏知识和一技之长,很难在温州这个城市生存下去,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些现象的存在,或多或少给温州这座城市抹了黑,也在不少温州市民心中留下了不良影响。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大批实用型的有专业技能的各类人才和熟练工,而缺乏技能的外来务工者,如不尽快提高自我,就很难在温州立足。出现“民工荒”的根源,不是温州经济留不住外来人员,也不是温州人排斥外地人,而是很多外来务工者自觉意识到自己难以在温州生活的窘境,或打道回府或远走他乡另谋出路。因此,“民工荒”现象也是符合“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规律,并不为奇。 陈建国 D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 温州飞速发展的背后,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现实,一个最为庞大、平凡而又普通的群体———外来务工者,正是他们默默无闻的活动,铸就了温州民营企业强大的基石,为温州的经济腾飞付出了汗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民工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来,外来务工者的工资虽然有所提高,但受物价和温州消费环境限制,生存成本比较高;部分企业拖欠工资,劳资纠纷得不到及时公正处理,合法权益得不到根本保障;外来务工者子女难以就学;用工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众多原因使外来工心灰意冷,惟一的选择就是走人。加之内地经济圈的迅速崛起,也阻挡了一大批外来工的脚步,因为他们在内地企业虽然挣钱不多,但可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民工荒”是城市社会文明与财富的伤疤,也是一声最沉重的叹息。 实践证明,对待打工者的态度是衡量企业文明程度的一把尺子,更是打造文明城市、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因素。未来的温州,要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中心,则需要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我们衷心地期望社会能真正地关心一下身边的普普通通的外来务工者,尊重其劳动,保障其基本权益与身心健康,改善其生存条件。强化人体优势。只有这样,温州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彭小毛 E劳资要价不相称 在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行为决策是其自身利益权衡的结果。只有当供给方的期望和要价与需求方的期望和出价相吻合时,市场才能达到均衡。当前,我国不少地区出现的民工短缺问题,实际上就是需求方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及其出价与劳动力供给方的素质及其期望与要价不相称的结果。只要我们对这几年各企业的招工条件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各用人单位受前些年“民工潮”的影响,以“我国劳动力供给近乎无限”为由,尽可能地向民工压价,而且开出的招工条件是一家比一家高。在工资福利待遇上,虽然这些年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成本不断上升,但民工的工资待遇却是10年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劳动力的价格应该与劳动力的价值相适应,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成本上升了,劳动力的价值也应该随之上升。高素质的劳动力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本投资与其它投资一样应该得到合理的回报。既然劳动力的需求方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其出价也应该更高,以补偿高素质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另外,高素质的劳动力除工资之外,在就业安全、职业发展前景、在职培训、劳动管理的规范性和企业用工的公平性等方面的要求一般也要高些。而这些方面恰恰是我国不少民营中小企业的“软肋”。 罗明忠 民工朋友,拿什么挽留你? A拿亲和力挽留 今年夏天缺什么?水、电,还有民工!他们离开之后,我们才发现,温州城市和市民生活都离不开他们!那我们拿什么挽留民工? 增强温州城市亲和力———市民化对待,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努力营造良好环境,留住“民工”! 宏观上,首先是观念,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他们不是可有可无的边缘人,而是城市进步的创造者。 其次,规范用工制度,给外来民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制定类似《民工权益保护法》、《反就业歧视法》的相关法律措施。 再次,加强培训,提高外来民工的素质,关注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全面进步。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社区,提供融保健、维权、学习、娱乐于一体的服务。 另外,作为城市管理者则应该在外来务工者的劳动保障、权益维护、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一些平等政策。 由面及点,各用人单位应真心关爱外来务工者,多推行些“人性化”措施:如随季节变化,发些御寒、防暑用品;配备适当的代步工具,让他们上下班方便些;过年妥善安排他们与亲人团聚;定期安排他们体检、举办联欢。按时足额发放工资。 如何对待民工群体,体现社会的整体良知,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只有让外来务工人员切实感受到温州的亲和力,才能留住他们的人也留住他们的心。 陈焰 B拿“员工”称呼挽留 有的企业招工,称之为招收“民工”,有的企业招工,称之为招收“员工”。称呼的差异,反映了观念的不同。前者体现了雇佣性、临时性,有一种恩赐的优越感。后者体现了平等性、稳定性,不是“我给你饭碗”,而是“我们一起求发展”,使招工对象感到一种关爱与归宿感。 “民工”和“员工”的一字之差,反映了两种观念,两种态度。“民工”者,用你就留,不用则走,纯粹是雇佣关系,缺乏应有的照顾和保障,缺乏应有的关爱和信任,这就必然使人感到不自在、不安全,一旦有好的去处,就会离开。“员工”者,则是企业的一员,企业关爱自己的员工,员工也会爱所在的企业。企业和员工融为一体,有感情,有信任,有关爱,有利于激发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它的开发是双向的,既需要劳动者的努力和奉献,又需要用人单位的关爱和信任,两者不可缺一。只有尊重人,关爱人,企业才能真正发展。 叶正文 C拿一句名言挽留 我是河南人,在瓯海区南白象开一家造纸机部件销售店。在温州五年来,见过老板关心工人与工人和睦共处的情景,也见过一个老板用砖头砸工人的惊人场面。 在“千校百万”活动中,我认为“千校”的学生应是那些人品差、文化低、社会信誉低的小老板。“民工荒”就是这些素质低的老板造成的,是他们不把民工当成人看待,把民工逼走的。 南存辉有句名言:我有两个上帝,一个是顾客,一个是员工。企业的“企”字,如果没有“人”字,下边就剩下“止”字了。此话何等精辟,该让那些光顾自己不顾工人利益的小老板们作为座右铭。 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离乡背井,到温州谋生,要求很低。老板打声招呼,能使他们高兴半天;老板守信用工资能兑现,会使他们兴奋得半夜睡不着;生了病,老板提瓶热水送去,会让他们感动得流下泪水,并决心日后辛勤工作作为回报;做错了事,老板一句“没关系,以后注意就行了”,会使他们日后工作更加仔细认真。 安天来 D拿三种“身份”挽留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待遇低,工资被拖欠等等,是目前我们国家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已经为有关方面所重视,但从根本上解决还缺乏一张明确的时间表。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温州应该率先善待外来务工人员,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待遇方面提供模式和典范。 一要把民工当“人”看。这也是最起码的要求。要把外来务工人员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特别是要把企业家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关系,置于《劳动法》的有效调节范围之内。企业和企业家应该模范遵守劳动法规,切实尊重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要把外来务工人员当“市民”看。这是从政府管理层面而言的。多年以来,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遭遇了太多的管理壁垒,承受了太多的交费任务。政府部门既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为本地经济作出的重要贡献,就应当在民工的衣、食、住、行、医及子女就学等问题上,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给外来务工人员以市民待遇,使他们在本市也成为“主人翁”。 三要把外来务工人员当“亲人”看。企业、政策、社团乃至于全社会都要来关心民工,使外来务工人员在企业找到家的感觉,在这个城市找到家的感觉。 耕子 E拿同城化待遇挽留 一些地方办暂住证要收数十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要交高昂的集资费等等,这些附加条件让本憧憬着出来打工过好日子的外来人员望而却步。笔者认为要吸引一些外来人才就要在制度、法律上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享受同城化待遇。 外来民工背井离乡,到城市做一些最脏、最累的活,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他们的血汗,然而他们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近年,民工就业还出现了不少问题,拖欠工资、雇主外逃、劳动条件恶劣等等事件不断发生,民工生活成本高、又挣不到多少钱。频频见诸报端的“民工跳楼”事件反映了他们的无奈和无声的抗议。 “民工荒”的出现,说明劳动力价位还存在上升空间。如果企业主死抱着现有工资标准不放,就有可能招不满或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再说,企业主也应转变观念,在经营状况良好、效益丰厚的情况下,适当让利于员工,这只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长远看于企业大有好处。东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