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浙商“文化投资热”蓬勃兴起 民企国有共舞双赢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0日00:32 新华网

  民营文化企业究竟是怎样“长大”的,恐怕一时难以说清。近10年来它们羽翼渐丰,却一直未被纳入官方视野。但许多人都注意到,近一两年来浙江民营文化企业的成长突然呈“爆发”之势。

  我们同样注意到,其蓬勃兴起的背景是:当前,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世界性趋势,文化产业市场也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又一角力场;党的十六大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加快我
联想夏令营口号征集 伊利6次入选50强
眼急手快连连看 展示时尚,飞扬青春
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做出新的部署,开启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产业在浙江的强势发展,用“忽如一夜春风来”来形容并不为过。据测算,2002年浙江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40亿元,比2001年增长22.6%,高出GDP增长速度10.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的5.6%。“由于尚未建立起规范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和统计制度,这只是大概的数字。特别是一些规模以下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统计难度较大,因此实际的数字只会更大。”浙江省委宣传部事业处负责人说。

  投资热凸显四大特点

  浙江新一轮“文化产业投资热”中,民营企业的举动分外瞩目,并呈现四大标志性特点。

  标志之一:知名民企在文化产业开始有声势地抛头露面,并将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投向。

  总资产均超过百亿的浙江广厦、万向、横店等民营企业,纷纷斥巨量资本在文化产业抢滩占地。主营建筑和地产的广厦集团,几年前成立的华新影视公司已进入影视业全国五强;去年成立的广厦文化传媒集团,注册资金5000万元,总资产2.5亿元。全国最大的磁性材料生产、出口企业横店集团先后投入30亿元发展影视业和文化旅游业,其旗下的横店影视拍摄基地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拍摄基地,最近又获准在此基础上建设国家惟一的影视产业实验区。

  标志之二: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渐成规模。

  据有关部门2002年初步统计,浙江全省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总收入30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50万余人,涉及影视、印刷、演艺娱乐、艺术品经营、旅游、广告、会展等十余个行业。2003年,全省图书批发行业新吸收民资5000多万元,新批企业影视剧投资超过6000多万元。

  标志之三:民资在一些准入条件低、市场化程度高的传统产业门类,如印刷、发行、影视、广告、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逐渐站稳脚跟;在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方面,加紧布局并峥嵘初现。

  据统计,全省目前已有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公司80家,非国有资本投资4亿元,其中七成以上为民营企业。又如演艺业,全省共有民间剧团400余家,演出收入近亿元,分别占到全省剧团总数的83%和总收入的73%。而以开发网络互动娱乐为主业的杭州边锋游戏目前有注册用户1200万,占据了浙江90%以上的市场以及东北三省和四川的大部分市场,已跻身我国网络游戏“三巨头”之列。

  标志之四:积极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改制,甚至开始踏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过去一直被“垄断”的地带。民企已从最初单纯的项目投资转向企业品牌融资的全新阶段,打造完整文化产业链的目标明晰而坚定。

  主营服装的浙江雅戈尔集团,最近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签订协议,以45%的股份进入东南商报的经营公司。

  在横店集团的蓝图里,“借力国有文化单位的资源,全方位占领产业链条”的计划正一步步实现。就“内容”而言,他们有影视娱乐公司;就“渠道”而言,他们的计划是: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大规模收购院线,以求掌控终端。“必须是个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链条完整才会有力,平台宽阔,扩张将非常容易。”横店集团总裁徐永安说。

  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业界人士均认为,无论从投资总量、涉及领域还是从介入深度看,浙江都已成为我国民营文化企业最活跃的板块之一。

  政府强力推动,催生民企“有心栽花”

  许多民营企业在一开始时,都是无意间叩开文化产业大门的。早些年,许多民企为了塑造形象,纷纷捐助文化事业,赞助文化活动;后来又被国有影视机构“找钱”拉来做产品投资人;无意的介入,让民企尝到了文化产业这块大蛋糕的诱人芳香。用浙江横店集团影视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海的话说,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从被动投资到主动投资”,转而直接从事文化产业投资经营。

  杭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郑拥军认为,资本有流动和膨胀的天性,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必然要求突破原有的发展平台和模式,参与新的产业重组与整合。民企掀起的这一轮“文化产业投资热”,是民营经济在文化领域的延伸,体现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产业,是公认的未来最具爆发力的朝阳产业,各国都在不惜血本地争夺这块市场。善于嗅到商机的浙江人,又一次敏锐而迅猛地捕捉到大机遇。民资的参与,使浙江的文化产业焕发着一股巨大的能量。浙江经济这列庞大的机车,正被一种新的力量快速牵引着。

  人们日益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已不仅是饭后茶余的调料、愉悦人生的奢侈,它更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从“无心插柳”到“有心栽花”,种种现实证明,浙江民资“文化产业投资热”,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密切相关。

  我国的文化产业生存、成长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如果说过去十年是我国文化产业酝酿、探索阶段的话,那么,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党的十六大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

  《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出台后,省委、省政府实施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去年,浙江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后,当地政府更是将其作为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予以重点关注和扶持。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

  民营经济的优势在文化产业领域继续被放大,引入竞争的结果是,百姓享受到了更美好、更实惠的精神文化产品。

  浙江宋城集团投资5000万元,打造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8年来长演不衰,观众超过500万人次,已经成为杭州的一块著名文化品牌。在浙江横店,每年有全国近1/10的电视剧从这里走出。在台州市,民营企业先后投资30多亿元,创办了6000多家文化企业,建成了大批基层文化设施,从业人员10多万人,对当地文化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文化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它的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又该如何体现?

  “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浙江省委宣传部的负责人坚定地回答,我们既要防止无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主张完全市场化的倾向;但也要防止过分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完全排斥文化产业属性的倾向。

  “我们非常珍惜国家给予的机会;再者,这关乎企业的切身利益!”横店集团影视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海说。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证明了这一点:浙江去年全省40家民营影视制作机构拍摄16部、400多集影视剧,没有一部因内容“触线”而未通过审查。

  民资在体制内外游走,激活了体制内一些沉寂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深谙市场经济精髓的浙江民资所到之地,带去的不仅是资金,必将对当前文化体制中积习已久的弊端产生冲击。正如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陈敏尔所说:“体制嬗变中迸发出的能量可能会超出人们想像。”

  浙江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进一步分析,从表面上看,民资与国有文化单位的合作,是利用了国有文化单位原有的资源,好像是在“挖墙脚”。但从另一角度看,国有文化单位在事实上也吸纳和控制了一部分民资为我所用。民企在文化产业领域获得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把国有单位搞活搞强了。

  尝到甜头,也率先触到矛盾核心

  但是,民资撬得动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吗?前者的机制和后者的资源能完美结合吗?不少人持怀疑态度。

  与国企大多因为“吃不上饭”而导致的“逼迫式”改革不同,目前许多国有文化单位本身效益很好,从领导到普通员工,缺乏改革的内驱力,对生生闯入的民资不免有抵触情绪。尽管主管部门反复强调,改革是为了优化股本结构,有利于建立混合所有制结构,但作为民营企业的广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伟成在具体实施时,仍然能够感受到国有文化部门的“思想阻力非常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告诉记者,到底能真金白银的进来多少,要盯准了,有的民企,号称“几千万现金入股”,但小括号里又分明标着“三十年内注入”。杭州某日报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一家对外称资产数亿的民营公司,在和自己所在报纸谈合作条件时,先期只肯投100万元,这点钱对于日报重组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是不是想先白占着我们报纸的‘壳’资源?”有一家国有印刷企业的职工激动地问:我们单位仅市中心的地皮就值几个亿,还有单位的无形资产,这几笔账该怎么算?他们担心,随着民资的介入,许多国有资产会不会被少评估乃至最终白白流失。

  这些担忧暴露出了深层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问题,同时也显示出文化体制改革的艰巨性。谁来履行国有文化资产出资人职责?谁来对企业国有资产等方面的管理负责?由谁来授权经营?授权给谁经营?……随着国有文化单位转制的进行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些问题将更加突出,亟待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进入文化领域最大的障碍不是资金和人才,而是“政策风险”。几乎所有被采访到的民资文化公司负责人均不约而同表示,他们最怕的是“政策风险”。他们在进行文化领域的投资决策时,常常要花费比投资其他领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政策面”进行研究。而与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相比,投资媒体的政策风险更要增加许多。

  传媒业,向来被视为“核心文化产业”,政府对此严格控制。直到最近,民资才被允许进入媒体的经营业务,但不得干涉新闻采编主业。同时,更是严格强调国有控股。但事实上,对于传媒这种特殊的产业而言,生产、销售与经营等呈相互交织的线形布局,宣传和经营很难绝对清晰分开。不只一个尝试进入媒体经营的民企向记者诉说着苦恼。

  在浙江,近几年来也不断有民资通过各种渠道试图进入传媒业。然而,仅有的少数几家参与媒体经营合作的企业,到目前为止却依然没有得到预想的效果。如广厦集团3年前进入《青年时报》经营公司,3年砸进去8000万,至今尚未赢利。虽然广厦集团董事长楼忠福一再表示,办报纸“不能只算经济账”,但他同时也认为,“超前”的成本也要控制在“止损点”以下。

  记者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清醒意识到,投身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门槛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现实,有些已开始反省并决心抽身而退,也有一些苦于没有下家接盘而骑虎难下。业内盛传“没有一个亿不能办报纸,没有一千万不能办杂志”,高门槛和高风险着实吓退了一些人,一些跃跃欲试的,现在不得不采取观望态度。

  严格把握导向,还要体现改革方向

  对于政府来说,既要“搞活”,还要“管好”,这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艺术。浙江省委宣传部的做法是,注意把握好“舆论导向和政策尺度”,严格把握准入条件,尤其注意把“重要新闻媒体”和“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一般性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在具体实践中,始终强调三点,一是发挥好、保护好、引导好大型民企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二是鼓励民企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与发展,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三是研究和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分类准入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民营文化企业积极发展,共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前,浙江的做法已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及依此制定的产业政策,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的发展。

  有专家称,“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发展经济的世纪;21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美国学者在谈到文化输出对邻国墨西哥的影响时,有一段话非常经典:“通过电视、电影、连环漫画、杂志、广告等,毫无疑问,美国公司对墨西哥底层人民思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墨西哥政府和墨西哥的教育制度。”文化扩张作为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更多地表现为文化市场的受众竞争。

  怎样保卫我们的文化安全?中国作为文化资源大国,该如何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效益?这些,都引起中央和有关部门深深的思考。现在,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央高层的共识,有关领导明确指出,“严格把握导向的同时,还一定要体现改革的导向,在政策范围内大胆地试!”浙江民资的探索,无疑将为我国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闯出一条新路来。(记者/颜彦张乐)(来源:半月谈/新华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