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热岛”之热难以承受 城市绿化迫在眉睫(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1日08:41 新华网
  立秋之后,火炉南京的骄阳依然热力四射。为了躲避“秋老虎”,不少市民选择泳池嬉水消暑。
在卫星遥感图上,城市像一座座红色的岛屿。 记者 程光摄

  酷暑才去没几日,“秋老虎”又来了。三十五六度的高温烤得人心发慌。南京为何这么热?气象专家年年解释,而今年,说得更多的是“热岛效应”!饱受热浪折磨的人们在追问:有什么办法,能给这“热岛”降降温?

  “热岛”之热不可承受

  7月24日38℃,26日37℃,28日36℃,30日37℃……

  从7月下旬起,这样的高温预报几乎让人们麻木了。在热浪中穿越城市的上班族,每天在体验高温下的城郊区别。8月6日早晨,家住燕子矶的张先生骑摩托上班,过了新庄,感觉到气温高了两三度,50分钟后,骑到新街口时,温度似乎又高了几度。“今天南京最高气温35℃,估计市中心要比郊区热了五六度!”

  城郊温差有多大?南京有记者拿着温度计四处测量。看看7月30日的一份报告:

  下午1:30,新街口,气温41℃;从新街口坐公交去鼓楼,沿线气温基本在42℃左右;车到鼓楼,温度升到43℃;往东郊走,紫金山下温度38℃。

  调查的结论是,南京城区的温度要明显高于城郊,温差达到3℃-5℃之多。

  “热岛”背后的气象学解读

  “记者拿温度计测出的温度不可信!因为一些很微小的因素,足以影响温度高低。同在新街口,在高楼前,和在一棵树下,温度就不同,如果来了一阵风,那又不一样!”7月底,在江苏气象科技开发应用中心,高级工程师姜爱军否认了自测温度的科学性。不过,“热岛效应”存在倒是千真万确的。

  姜爱军调出一幅近年的长三角卫星遥感气象观测图,上面红绿相间:上海、南京、杭州、苏州……一座城市就是一片红,每座城市周边绿汪汪的。“红色的区域表示高温,这说明,城市的温度明显高于郊区!”

  城市“热岛效应”由何产生?姜爱军列出很多原因:建筑物密集、城市污染、空调排放热量……

  气象专家、南京大学余志豪教授认为,受热面的大小,受热材料的差异,是造成城郊温差的主要原因。“同样1万平方米的地面,在郊区,可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吸热慢,温度上升慢;而在市区,高楼密集,建筑物顶面和侧面都成受热面,受热面积要远远大于郊外。而钢筋、水泥等建材,热容量小,一旦受热,温度上升很快,并向四周大量散热,带动周边气温升高……”

  当我们来到南京东郊森林,来到紫霞湖畔,明显感觉比市区凉快多了。原因也很简单:水的热容量比柏油、水泥大得多,升温慢。而森林中,植被充裕,高大的树木挡住灼热的阳光,湿润的泥土吸收大量的热量,周围建筑物少,通风好,散热快。

  “热岛”时代的城市绿化

  “热岛”时代的城市绿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增加。中国林学会理事、南京林业大学汤庚国教授强调,一个城市绿化怎么样,不仅要看绿地率、人均绿地率以及绿地覆盖率,更要看绿量———树上每片树叶的面积之和。单纯追求绿地率,容易急功近利。“弄几吨草种撒一下,过几天,就能增加一大片绿地。”这样的“地毯”很漂亮,但从生态价值来看,难与树木相比,“十亩草相当于一亩树”。

  一个合理的城市绿化体系,应该层次丰富:在城郊建森林。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均已开始行动。南京在周边准备投入100多亿元,培植140万亩的连片林地。当然,这个森林物种搭配比例要合理。在29平方米空间内,一般栽1棵乔木,6棵灌木,20平方米草坪。这样的森林,每公顷可以年滞留粉尘2.2吨,降低大气含尘量50%左右,有效抑制大气升温。

  汤庚国强调,各个城市一定要保护现有的大树。“像树冠很大的法桐,有的城市最多曾有2万株,因为给城市建设让路,现在只剩2000多株。这里面损失的绿量难以计算!”其次,城市中间,不仅要见缝插绿,而且尽量多栽树木,形成几百亩哪怕是几亩大的森林。省林科所张季宁研究员建议,当前,城市用地紧张,可以学习成都的建筑物立体绿化———屋顶植草皮,栽小树;墙面挂上爬山虎等藤本植物。他说,据调查,老房子上的爬山虎可使室内温度下降2-4℃。(作者:孙巡 宗珵)(来源:新华日报)
联想夏令营口号征集 伊利6次入选50强
眼急手快连连看 展示时尚,飞扬青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