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辅导成了变相“保姆”和“替班” “陪玩”遭遇三大尴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2日07:39 东方网-文汇报 | ||||||||||||||||||
文/本报记者顾一琼 邵岭
尴尬之一——“陪玩”成“保姆” 做手工划破手、游戏时摔破膝盖……不少陪玩家教都曾因这样的事故而被孩子家长责怪。他们抱怨“陪玩陪到最后成了保姆”,更有些人因此打起了退堂鼓。 据华东师大家教部负责人董青透露,大多数陪玩对象都是年纪尚幼的小孩子,因此,“责任心强,照顾好孩子”成了家长对陪玩家教的第一要求。而相比于这样的要求,不少陪玩家教就显得准备不足,大约有七成以上的家教在接手时并未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只是觉得很新鲜。一旦出现孩子不听话或者受伤等情况,他们便开始手足无措,久而久之也就失去兴趣,干脆辞职不干了。 尴尬之二——“陪玩”成“找乐” 二十余张小卡片摊在桌上,每张上分别标着“a”、“o”、“u”等汉语拼音字母。管懿抽出了“y”和“a”两张卡片,让六岁的子俊在一旁的画册中把对应的小动物着色。不一会,一只小黄鸭赫然出现在纸上。“Great!”管懿的表扬令子俊颇感骄傲。 管懿是华东师大学前教育系的在读研究生,专业的知识和个性使她的“陪玩”很成功。子俊的妈妈是台湾人,她对管懿设计的一系列益智游戏很赞赏,“她很懂儿童心理,这些小游戏令子俊学到了好多东西”。 像子俊的妈妈这样希望“陪玩家教”能够寓教于乐,而不是简单“找乐”的家长不在少数。记者从交大家教中心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陪玩家教”有相关的教育背景。 遗憾的是,满足这一要求的候选人并不多。“家教在线”的教员信息库里,“陪玩家教”有两百余名,其中大学低年级学生占了大多数,甚至还有刚参加完高考的准大学生。在这些家教中,具备心理、教育等专业知识的人还不足一成。 尴尬之三——“陪玩”成“替班” 综合华东师大家教中心、上海家教网等几家大型中介机构的情况,记者发现:约近八成的家长请“陪玩”是因为自己工作繁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平日的学习和生活,寄希望于陪玩家教能“替代”自己更好地履行教育孩子的义务。 儿童心理学专家颜苏勤对此感到担忧。她指出: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作用始终无法替代,这不是多请几个家教、多找几个玩伴可以解决的。而且,再好的家教,时间一长孩子难免对其产生依赖感。“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适时鼓励他们,这才是上策”。 东华大学纺织国际贸易系大三学生王昕是10岁韩国籍女孩林夕彬的陪玩家教,她的经历似乎印证了这一说法。一周两次,每次两小时,这是王昕的“陪玩”时刻表。而每次做脑筋急转弯等趣味题时,林夕彬的妈妈也会一起加入进来,三人常常笑成一片。每到双休日,小夕彬的妈妈也坚持自己带女儿去游乐场、博物馆等。“让夕彬喜欢学习,又不依赖任何人,这就是夕彬妈妈的明智之处”,辅修心理学的王昕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