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借条助学”:助困更助品格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4日05:02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本版文字:邱良君

  原始新闻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 伊利6次入选50强
雅典快讯 新浪无线 展示时尚,飞扬青春

  助学,神秘男要求打借条

  8月10日下午,一名拒绝透露任何个人信息的中年男子来到本报约见本报报道的四位贫困生。在面谈助学事宜中,神秘男子提出的助学条件是让四位贫困学子给他打一张借条,两位学子爽快打下借条接受了数千元助学款,另两位学子及家长则不愿意。最后,两位拒绝打借条的学子得到了神秘男子各1000元的捐赠。(据《成都晚报》)

  调查关键词·扶贫助学

  主持人:灵通哥

  受助者 穷人面子经受不起第二次伤害

  8月11日下午6时,吴丽大姐向灵通哥介绍,前不久,有一家公司找到她家,准备资助他考上大学的儿子,但该公司要求她联系这件事情上报,要有照片,还要到公证处去进行公证。“我‘丢’不起这个人!”原本说话很低调的吴大姐的声音突然高亢起来:“他们(指公司)是有目的的!我总不能因为家贫就受到第二次伤害吧!”

  据了解,像吴大姐这种认为向人求助很伤面子、“把贫穷公开是让自尊受到第二次伤害”的潜在心理,是有困难却极力藏着掖着而宁愿自己和孩子受累的贫困家庭的真实想法。这也是一些贫困学生家长难以接受“借条助学”等方式的原因。类似的情形还有申请低保的家庭不愿自己的家庭情况在社区张榜公示。然而,这种为了“面子”而错过孩子求学机会的做法,又将给孩子今后的人生造成多大的损失?

  施助者 施助的“目的”不在金钱回报

  杨明春老太的儿女都在外地,虽然她自己的工资不高,但在几年前坚持每月给一个名叫刘诚的山区孩子寄50元钱鼓励他学习。后来,由于厂里效益下降加上老伴生病瘫痪,这份联系中断了。去年,已经长大成人的刘诚来成都打工,经多方打听找到了曾经资助过自己求学的“杨奶奶”的家。

  8月12日早晨9时,灵通哥在杨老太的家里看到刘诚在帮她收拾家务,照料躺在床上的老伴,手脚十分麻利。沉默寡言的刘诚在接受采访时,只淡然地说了一句:“杨婆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资助了我,这是我应该做的!我虽然没有按照杨婆婆的意愿读书‘成材’,但知恩图报的朴素道理还是懂得的!”他表示,只要自己在成都一天,就要帮杨明春把老伴照料下去……刘诚的义举赢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

  无意间的善举让帮助者与受助者成了“亲如一家人”,这样的事例在成都市还有很多。家住八里小区的石胜明先生,虽然自己也不富裕,但现在仍然坚持每年拿出几百元来捐助贫困学生,他说自己也是从贫困生过来的,知道求学无钱的苦楚。他说:“我只求一个心安!如果是要求回报的话,我还不如拿钱去买彩票。”

  而据称在资助一名贫困学生中受过骗的庞文婷说:“我把钱拿出去时,就没有想过要有什么回报和收益。”26岁的庞文婷在人民南路开有一家电脑公司,三年前曾经接到一封邮件,要求她资助一名她公司某员工老家的贫困大学生。她按要求每学期给他寄了1000元。后来辗转传来消息,说这位学生早已退学了,在社会上瞎混,只不过每学期托他的同学在收这笔钱……8月12日,谈起这件事情时庞文婷说自己仍然不后悔,她说:“他(指受助者)糟蹋了这种美好的感情是他的事,我看重的只是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的那一份精神快乐!”

  相关人士 “借条助学”倡导互助新风气

  8月13日,省社科院社会学家周光胜在接受灵通哥采访时分析说,从人的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分析,那些有能力帮助他人的善士所求的“回报”往往是精神性的,也未必就是一定要施及自己,他们也许只想以自己的行为倡导一种人人自助、互助的社会风气。以晚报报道的这位神秘男子为例,他让几位贫困学子和家长打借条的举措,不能视作故意刁难,他无非是想借助这一有形的形式提醒受助的学子:在你们最困难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向你们伸出援手,今后你们有能力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做!周先生提醒拒绝“借条”的家长们克服自卑心理,调整好心态,“勇敢”地把自助、助人的火炬传递下去!

  8月13日,灵通哥从成都市教育局宣教处一顾姓工作人员处获悉,市教委对我市贫困助学高度重视,专门设立有“帮困教育基金”,针对正值大学秋季开学前夕的情况,正在筹划一次大型的“社会帮困助学”活动,具体内容将择日对社会公布,望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同时也希望在今年被录取入学的贫困学子及家长密切关注。

  今日声音

  主持人:史平

  贫困生更需要“自力更生”精神

  贫困学子的入学问题,每年都要牵动无数人的心。但同时,也有一股不良风气正在贫困生中慢慢蔓延:有的人开始习惯于得到他人的“帮助”。去年8月《华商晨报》有这么一则新闻:阜新市一特困大学生考上了研究生后到媒体求助,家境拮据的“事迹”被报道后,光阜新市委就组织干部捐款1.8万多元,在此之前已有数人捐了几笔数目可观的钱。上学早已绰绰有余,但该生表示剩下的除了还债外,还要给父母好好看病。据悉,这位贫困生大学期间就没有出去打工或者做家教什么的,主要依靠救济生活。而大学毕业考上研究生了,非但还让人捐助,还把多余的钱也接受了,这说明,他已经习惯于接受救助。也许这是一个特例,不过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如果让人养

  成了这样的习惯,可能不是在帮一个人,而是害了一个人———害他们失去了自力更生的好品德。

  我并没有半点反对给贫困生捐款的意思,相反一直提倡这种美德。只是,我们的帮助要用更恰当的方法,物质与精神帮助并重。在给予一个贫困生最基本的学费、生活费保障之后,捐助者更应该给予他们“自力更生”的精神。(嘉宾/叶边鱼)

  贫苦学子谢绝“超额资助”

  一条“弟弟放弃北大欲复读,让姐姐先上大学”的新闻,这几天感动了无数读者。全国各地热心读者以及海外华人纷纷表示要资助文中的弟弟刘晓强上学时,这位贫苦学子选择了谢绝。他说,在母校作出考上北大奖励2万元钱的决定之后,上学的前期费用已经够了,今后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及做家教来维持生活,也可选择助学贷款,希望大家把钱资助给更需要帮助的人。据《城市晚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