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一年七次离家出走 伤心母亲欲在全国寻找良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6日10:15 巷报 | |||||||||
社区记者 王晶 报道 一年七次离家出走,抵触老师,从不和父母沟通,对于这样一个儿子,长春市民张女士搅尽脑汁,却毫无办法。无奈之下,近日,这位伤心的母亲来到本报,她说她想为孩子找一位良师,无论在中国的哪个省,她都会把孩子送去。 爱子心切,三年之内为他换了三所学校
据张女士说,因为前些年她和爱人工作繁忙,一直把小儿子杨浩(化名)放在农村,由他奶奶照看,直到七岁才接回到长春。那时就觉得他不像同龄的孩子那样活泼开朗,没事总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呆着,和家人之间总像隔着一堵墙,她和爱人忙于工作,也没有当一回事。2001年,杨浩小学毕业后,他们觉得前些年对孩子有所亏欠,花了12000元的择校费把他送进了某重点初中,本想让他有个优越的学习环境,谁知却发现他喜欢上了上网,为了避开网吧,2002年,张女士用心良苦地把他转学到农安县某中学降级重读,并在那里租了房子,全家搬了过去。那段时间,杨浩学习成绩还不错,后来那里也开了网吧,怕他重蹈覆辙,2003年,张女士又在长春市找了一家学校,还把他送进重点班, 适得其反,晚上睡觉得把他的鞋子藏起来 谁知适得其反,因为他在农安县读书的那所中学与长春市的中学使用的教材不同,他一时不能适应,学习上很吃力,他开始觉得老师把他当成“包袱”,巨大的学习压力和老师的“轻视”让他开始仇视学校,更加不喜欢学习,本来已经扔掉的“上网”又捡了回来,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张女士和爱人急了,开始更加严格地管教,每天反复叮咛,放学到学校去接,放假不许出去玩。去年9月份,杨浩第一次离家出走了,半个月后,张女士和爱人在同学家找到了他,一番严厉地教育后甚至动了拳脚。然而他们的拳脚没有起到丝毫作用,以后的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爬过窗户,跳过墙,用尽各种办法,又离家出走六次,以至于张女士和爱人晚上睡觉前得把他的鞋子藏起来。 直面杨浩:他说他不喜欢被束缚 昨天上午9点,记者在张女士的家里见到了杨浩,那是一个神情忧郁、及其不喜欢说话的男孩,与他面对面的一个小时里,他始终低着头,偶尔会慢悠悠地回答记者几个问题,句句带着抵触的情绪。 以下是记者与他的对话: 记者:你喜欢上学吗? 杨浩:谁说我不喜欢? 记者:那为什么逃课还离家出走? 杨浩:我不喜欢被束缚。 记者:那你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 杨浩:想学习就学习,想玩就出去玩,没有人在我耳边烦我。 记者:觉得父母烦? 杨浩:我已经长大了,自己会安排自己的生活。 记者: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 杨浩:说了也没有用,他们听不懂。 长春阳光心理援助中心格林主任:让孩子感觉到心理上的平等和被尊重 杨浩的问题在现在的孩子中很普遍,问题的根源在于张女士和爱人对他不平等的教育方式。首先,张女士和爱人对他进行的不是亲子教育,使杨浩在幼年时就与父母造成一种情感隔阂,他不习惯于与父母沟通,等孩子长大以后,又想弥补这种感情上对他的亏欠,把过多的期望和爱强加到他的身上,怕他上网,就不停地给他换学校;因为他学习成绩下降,就不停地给他施加压力,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特别脆弱和敏感,他们以为自己长大了,所以排斥甚至厌恶父母把他们的想法强加给自己,以致用逆反的行为来“报复”父母,得到心理上的快感。 张女士和爱人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努力与孩子之间建立亲情,让他感觉到一种心理上的平等与被尊重 ,然后再像朋友一样和他沟通,让他自己去辨别是非,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长春市第一零三中学战静老师:找一个让杨浩从心里面折服的人来引导他 杨浩的行为是他没有自控力和责任感的表现,这样的学生我也接触过很多,父母往往在他们年幼时对他们疏于管教,等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再后悔莫及,严加管教,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现在应该找一个让杨浩从心里面折服的人来引导他,而杨浩的父母退到第二位辅助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