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失学的农民工子女 你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6日10:42 江南都市报

  本报与共青团南昌市委推出“寻找失学的农民工子女”爱心助学活动

  文/图胡剑峰、记者徐彬、王平策划记者黄铭

  希望的九月就要来临,当您身边的孩子正筹划着如期返校时,我们的城市中却有一群“流动的花朵”——农民工子女 ,正面临着失学的困境。为了让这些农民工子女能够和城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 手机中的战斗机
雅典快讯 新浪无线 展示时尚,飞扬青春
里的孩子们一样得到良好的教育,能够“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即日起,本报与共青团南昌市委、南昌市希望工程办公室联合组织发起“寻找失学的农民工子女”大型爱心助学活动,让 农民工子女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教育的权利。

  今年“六一”期间,温家宝总理看望接见了部分子北京就读的农名工子女,并写下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的题词。今年,中央1号文件特别要求各级政府采切实措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并号召社会捐款、捐物,资 助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确实,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进城务工的农民弟兄,他们不但贡献出了自己低廉的劳动力,而且还为促进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做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南昌市已拥有农民工近40万人,并有 随南昌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而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由于没有一技之长,缺少专门的职 业技能,他们绝大多数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从事的一些收入较低的职业。由于他们长期干着既苦又累的活儿,且一直难以享受 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使他们及其子女的身心都处于“弱势”状态,甚至于一些农民工子女为家庭贫困而进不了学堂,而过早 地承受着他们不该承受的压力。为实现希望工程让城市内的农民工后代人人有书读,协助政府实现教育公平的一贯宗旨,共青 团南昌市委与南昌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已经通过中国青基会争取到了让500名农民工子女就读的“金龙鱼”基金,共计15 0万元。受助对象将获得每年600元人民币的助学金,被安排进南昌市公办学校和经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办学校就读。

  本报与共青团南昌市委、南昌市希望工程办公室联合发起的“寻找失学的农民工子女”爱心助学活动,以进城务工的 农民工子女为资助对象,帮助他们不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就学机会。助学金主要用于农民工子女的书本杂费等学习费用。 助学金不发给学生本人,而是由学校用以抵扣书本杂费,如有结余,再交学生本人补助生活费用。

  “寻找失学的农民工子女”爱心助学活动受助者须符合以下条件:

  1、父母或其中一人进城务工,均为农业户口;

  2、随父母进城,在流入地城市的小学就读或已失学、未入学的小学适龄儿童;

  3、家庭经济困难;

  4、家庭有固定的居所,在流入地城市居住一年以上;

  5、家庭没有一年内让学生转学的计划;

  6、品学良好的在校生、已失学或未入学的小学适龄儿童优先。

  从即日起,“寻找失学的农民工子女”爱心助学活动开始接受报名,凡符合以上条件者可到:

  南昌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共青团南昌市委权益部)

  南昌市红谷滩行政中心南昌市市委大楼北5楼报名

  咨询电话:0791-6849763、3885826

  

  同时希望本地企业与个人能给这些困难家庭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让这些面临辍学或者没有条件入学的孩子背上书包 ,坐在明亮的教室内,享受他们应该享受的阳光。您的一点付出将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让我们共同努力,给这些孩子制造一 片蔚蓝的天空。

  如果没钱我想与弟弟轮流上学

  8月12日下午,在南昌市青云谱区的一个简易菜棚内,记者见到了即将面临失学的叶丹丹姐弟俩和他们的母亲。也 许是从未接触过记者的缘故,叶丹丹和她的弟弟显得特别的拘谨。

  叶丹丹是南昌市第九中学初三的学生,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开学,叶丹丹稚嫩的脸上露 出了本不该有的愁容。由于拘谨,叶丹丹和弟弟叶刚刚偎依在房间的一角,看着记者对她母亲的采访。

  叶丹丹全家共4人,10年前,因为涨水,家中的田地都被大水淹没,所以,一家人从新建县流湖乡来到南昌打工。 叶丹丹所谓的家,就是在他父母租种的1亩多菜地上搭建的简易菜棚,叶家的贫穷让人见了触目惊心,一个用纸壳板、竹板子 搭建的10多平方米小棚屋,被隔成了“一室一厅”,居室中相对而摆2张床,在叶丹丹姐弟睡的床上,摆着几根高粱杆,这 就是姐弟两人的零食。在床边的一个破旧的橱柜上,整齐地放着叶丹丹的暑假作业。隔壁的一间厨房内,因为使用不起煤气罐 ,一个煤气灶台堆放在厨房一角,上面已经积满了厚厚的灰层。在一个烧柴的泥炉上,漆黑的锅内还残留着他们家午间吃剩的 一点冬瓜。

  

  叶丹丹的母亲告诉记者,他们来到南昌后,便租种了当地人的1亩土地,租金是一年交300斤稻谷。现在,她家的 主要收入来源于丈夫在外面做苦力,每月可挣到500元左右。1亩地的收成只能维系家中吃饭的钱。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叶丹丹还独自推着自行车去菜市场卖了菜。当记者问她怕不怕被同学看见了,叶丹丹回答说: “不怕,都已经习惯了。”但是,由于近来干旱的原因,原本可以到附近集市上卖点菜的收入也没有了。

  记者了解到叶丹丹家一年的总收入不到6000元,一日三餐的开支几乎都是从1亩多地中刨出来的。家中最主要也 是最大的开支就是姐弟俩人的学习费用。现在,一年下来姐弟俩学杂费加上入学前一次交清的借读费的平摊就是2000多元 。面对又一新学年的到来,叶丹丹的母亲显得有点无奈,她说,以前为两个儿女读书而交给学校的一笔不菲的借读费,已经让 一贫如洗的家欠债几千元,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家中人的身体,否则看个感冒就是100多元的医疗费,对他们这种收入的家庭 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对与现在的困境,她会尽自己的努力将孩子抚养成人,只要孩子愿意读书,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他们上学 。但是,新学年2个孩子共1千余元的学杂费又一次压到这位柔弱的母亲身上,她除了每天在菜地里劳作外,想得最多的就是 2个孩子的学杂费该从哪里来?叶丹丹的母亲有点哽咽地说,如果实在筹不到孩子的读书钱,也就只能让一个孩子辍学。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叶丹丹一直搂着她11岁的弟弟,听着记者与她母亲的交谈。记者最后向叶丹丹问了一个可能 发生的残酷问题:“如果你家没钱了,只能供一个人读书,让你来选择,你是选自己读呢,还是让弟弟读?”对记者的提问, 非常喜欢读书的叶丹丹一时愣在了那里,她的手不停地在弟弟的肩膀上揉搓,眼眶里噙满泪水,最后,她用很小的声音说:“ 如果家里没钱供我们读书,我就与弟弟轮流上学。我不想长大以后再去卖菜,我要当律师。”

  惊心数据

  南昌有近万名流动失学儿童

  在南昌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城市人口达到400多万,其中有一部分是从边远农村来到南昌打工族,他们在为南 昌发展做着自己的一份贡献,但是,由于自身文化、技能等方面的缺陷,他们只能游弋在繁华都市的边缘,用他们的劳动力换 取者他们生存空间。

  这些外来农民工集中居住在城郊插花地带,每月的收入主要支付在孩子的教育、房屋的租金和饮食开支上。农名工邹 某来自安义县,结婚后的4年内,生育了3个儿女,来到南昌打工后,将家人全部接到南昌,租住在青山湖畔的汤家自然村, 15平方米的居室内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3个孩子从6岁到9岁,都没有进过一天学堂。主要的原因就是支付不起几千 元的借读费。而像邹某这样的农民工子女无法上学的现象并不少见,由于贫困他们的子女只能在校园外嬉戏,只能过早地出卖 自己的幼小的体力去挣取一份微薄的收入,没有文化的结局,迫使他们就像父辈一样从事着廉价的活计,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记者无法统计出南昌有多少失学儿童,但新华网2003年11月6日的一则消息显示,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达到9 .3%。如此推算,南昌市的18周岁一下的流动失学人数应该在1万多人。以上只是一个推算数据,但是,这个推算数据让 记者感到震撼,这些流动失学孩子应该享受同样的阳光,别让他们成为城市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记者手记

  让孩子们共享一片蓝天

  几天来的采访,耳闻目睹了身边的农民工子女困窘的生活状态,使记者的神经越来越脆弱。一个人面对贫困的底线是 什么?我想吃不饱、睡不暖并不可怕,怕就怕穷的连信心也没有了,连对生活的希望也缺失了。

  “人人享有教育权”,这句口号喊了许多年。接受教育是国民的基本权利,在这一点上城镇居民子女与农民工子女没 有任何区别,更没有任何法律条文规定说农民工子女不能在城市里上学。

  

  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提供给每个适龄儿童的一种福利。政府在保障本地少年儿童入学的同时, 也不该忘记那些给我们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的子女,应该以积极的行动来给予他们帮助。

  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成为困扰农民工在城市长期生存、工作的心病,成为阻挡在农民工子女面前的 一座大山。值得庆幸的是,一种共识正在全社会形成,“关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强音。

  让我们摇旗呐喊,全社会携起手来,今年的9月,一定要把身边的贫困农民工子女送进宽敞明亮的课堂。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