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法到决策到实践 邓小平与海南经济特区诞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8日11:25 新华网 | |||||||||
新华网海口8月18日电(吴仁辉)“1984年2月8日,正在厦门特区视察的邓小平登上了鼓浪屿,当他隔海远眺台湾时,联想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的步伐,久久没有说话,陷入了沉思……” 通过文字表述的这一场景,在邢诒孔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20年后的今天,重读这段文字,他仍然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
“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潜心研究党史23年的海南省史志专家邢诒孔认为,正是对深圳、珠海和厦门等经济特区的视察,看到特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并联想到祖国统一大业,坚定了邓小平加快海南改革开放步伐的想法。 从厦门回到北京后不久,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在与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座谈时指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同年的5月29日,邓小平会见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时说:“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利用天然气还可带动其他行业。这里铁矿丰富,可以发展钢铁工业。” 邓小平有关开发海南的想法逐步得到落实。1984年5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经济政策;随后,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设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的建议;1986年8月,国务院发出通知,赋予海南行政区以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实行计划单列。 1987年6月12日,小平同志在会见前南斯拉夫客人时,第一次向外界提出了创办海南经济特区的设想:“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回想起1960年视察海南,宝岛丰富的自然资源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邓小平说:“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丰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并进而阐述海南岛开发建设的意义:“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从想法到决策到实践 邢诒孔说,从“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到“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再到“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那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体现了邓小平对海南改革开放从想法到决策再到具体实践的过程,也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 “小平同志的三次讲话,为海南加快改革开放、建省办大特区奠定了方向。”邢诒孔说,“‘好好发展’,这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海南经济特区的亲切鼓励、殷切要求和深情期望。” 在邓小平的设想里,加快海南的改革开放还被赋予了重大意义,那就是祖国的和平统一。 海南与台湾同为祖国的宝岛,面积相近,地理和自然条件相似,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差悬殊。由于长期位于国防前哨,海南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内地大多数地区。1987年,海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39元,仅为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83%,全岛近1/6人口还处在贫困线以下。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实践向人们展示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威力,如果对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就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整个海南的面貌,使海南迎头赶上,对祖国统一大业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小平同志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早在1984年2月,小平同志邀请中央领导座谈特区等问题时,就提出了用20年时间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的设想。”字里句中,邢诒孔满怀深情。 建省办特区16年,海南的巨变有目共睹:吸引了超过100亿美元的外资,展开了海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建设;经济以年均11%的速度快速增长,是海南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从建省办特区前的100万人减少到7.3万人,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局中,海南发挥了大特区特有的试验、探路和积极推动的作用。实践充分证明,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关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富有远见、英明正确的。”邢诒孔这样说着,还沉浸在深深的追忆和怀念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