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2年做好试点 贵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启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14:24 新华网 | |||||||||
新华网贵阳8月19日电(记者石新荣)一项由农业部、文化部支持的贵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日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毕节地区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等地启动。 参与这一项目的水族科研人员韩荣培说,这一项目先期选择从江、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两县作为调查典型个案,全面收集当地侗族的水田稻作、苗族的山地农耕,彝族的旱
中国农业博物馆副研究员肖克之介绍,这一项目是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29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之一,由农业部中国农业博物馆联合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等机构组织实施。计划通过为期2年的实地调查,全面了解贵州民族民间农业传统文化遗产状况,积累和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经验和模式,为配合全面系统地启动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做好试点。 地处中国西南的贵州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早在20多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李平凡介绍,自春秋战国至西汉,布依族、侗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百越族系”,就已经“垦食骆田”,居平坝、水滨,耕种水田,聚族而居,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被称为“稻作民族”。源于古代“百濮”族系的仡佬族、木佬族,在当时也已形成了“椎结,耕田,有邑聚”的农耕生活方式。苗族、瑶族等民族,长期过着“刀耕火种”、“赶山吃饭”的迁徙生活,长于狩猎,保存着典型的山地民族文化特征。彝族、白族等民族,则传承着从游牧到农牧并重的传统农业经济历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