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没有图纸的风雨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08:26 潇湘晨报

  侗族是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侗族风雨桥的渊源,也难以追溯。

  张柏如是通道本土的侗文化研究专家,2002年,其撰写的《侗族建筑艺术》一书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专著中他指出,侗族以“佬、坦、绞”三大支系为主体,各支系都有自己突出的文化特征,如“佬”支系擅长织锦、刺绣,“坦”支系最会制作陶器,“绞”支系则建筑技艺精湛,尤其注重公益建筑,如鼓楼、寨门、桥等。

LG CDMA手机一元抢先拍 手机中的战斗机
荣誉时刻共享辉煌 展示时尚,飞扬青春

  湖南通道侗族即属“绞”支系。

  风雨桥,原称“花桥”(音:wàqiáo),因桥上所建亭阁及桥内梁、栏板多有艳丽彩绘而得名;又称“福桥”、“廻龙桥”。侗族花桥都是跨水而修,而且基本都修在寨子的下游,大多并不在交通要道,也不一定完全为避风雨。在更大程度上,这些花桥是一种象征——“为风水龙脉的地理观念而修建”,挡住寨子的福气、财气不外流。

  “风雨桥”这个称呼,是1965年郭沫若为广西三江县的程阳桥题诗——“艳羡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层高”——以后,才广为流传的。

  8月7日,仅在通道陇城镇至皇都侗寨二三十公里的乡村公路沿线,我们就看到了15座风雨桥。

  同行的通道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段吉林说:“我们这次看的桥基本都是路边的,下次带你们去更远的寨子,那里的风雨桥更古老,更漂亮。”

  15座路边的风雨桥,相隔最近的不到100米。最早有建于清初的,也有民国时修的,还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桥,不论年代远近,一律纯木结构,覆黑瓦,木栏、木板,长廊,只不过有的简朴,有的华丽、精致,如短调、复歌。

  所有这些风雨桥,至今都在使用。

  当我们反复看到一个着侗装的女人或男人,或一些成群结伴的小孩子,吧嗒吧嗒地踩着木板桥面,一阵风似地穿过,总疑心他们的背后拖着一条光阴的影子。

  段吉林告诉我们,侗族的风雨桥是公益建筑,都是当地村民自愿募捐而修成。一般是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合计,“寨子需要架桥了”,然后召集全寨人一说,大家都响应,即可动工。如果是工程比较大的桥,会在老人中推举几个“化首”(组织募捐的人),分头往别的寨子去发动募捐。

  当天我们遭遇的15座桥,每座桥身内都挂有“功德匾”,譬如从“何春福 捐3角钱,韦秋三捐青布5尺,捐工一天”到“吴氏信捐4元2角1分,何景文捐68元”,不论本村还是别寨,甚至包括来自“长沙、贵州”的,所有捐募者名单,无一遗漏,且不分先后。

  更不可思议的是,侗族工匠建桥是没有设计图纸的。

  古时候没有,现在也没有;建桥如此,修鼓楼也是如此。像独岩丹霞景区的鼓楼,建成于2001年,21层檐,具体高度是多少,据说连修楼的“大师傅”也说不清。

  8月8日下午,我们在县城内看到正在修建的双江河风雨桥,繁复精致的桥身已经立起来了,建桥的“大师傅”是双江镇红香村71岁的丁运文,手上也没有图纸。只有一些钻了孔、打了墨线的柱子,堆放在一起,每个柱子上都写着“第几排第几根”。

  完全凭借经验和想象,那些大大小小,简朴、华丽的风雨桥在建成之前就已了然于胸,这样出乎寻常的创造力,令人惊叹。

  而正是这些没有图纸的风雨桥,历经岁月风雨,仍呈现出澹然平和的气质。

  这是值得尊敬的一种气质。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