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拐儿童意外现身杂志配图 焦急父母企盼奇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9日10:45 浙江在线 | |||||||||||||
儿子是2003年3月9日下午3点左右失踪的,2004年1月12日的晚上,李照强突然接到他姐姐的电话:快!洋洋找到了! 近一年来,关于“洋洋找到了”的消息已经不是第一次传来了,尽管每一次都让他俩心如撞鹿,结果却都让人失望,但是这一次可不比寻常—— 在2004年第2期(1月12日-1月18日)《新民周刊》第25页题为“民间机制送达民间善心”的文章插图中,一个特写镜头赫然就是洋洋! 照片背景是外滩,东方明珠塔清晰可见,可怜的洋洋已经沦为乞丐,头发凌乱龌龊,衣服肮脏不堪,眼神从下望上看,目光呆滞而惊恐,小手拿着一只讨钱的纸杯,手臂晒得很黑,左前臂有一块紫红色的大伤疤,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孩子的右臂被背后一双骨节嶙峋的手紧拽着,指甲深深陷了进去…… 图旁的文字似乎未卜先知地写着:“儿童行乞的背后往往有一只操纵的黑手,这些孩子的生存与未来令人担忧。” 夫妇俩事后说他们当时兴奋得都快厥了过去,抓着杂志看了一夜不睡觉,整整10个月了,每时每刻想念着的儿子突然现身了,怎不教人涕泗横流。 第二天一早,夫妇俩就来到本刊编辑部,讲述洋洋失踪的故事—— 李照强夫妇居住在上海宝山区场北村5队,以回收废物为生,房子自然是租的,而且离大场飞机场非常近,洋洋平常最大的爱好就是看飞机起降。 2003年3月9日这天上午,李照强踩着三轮车带着儿子去机场回收废物,含有狼狗血统的杂交狗“花花”撒着欢跟在车后,那是部队的朋友送的,3岁了,几乎伴着洋洋一起长大,皖西人拐子多,李照强夫妇最初养这条狗的意思就是要让它成为洋洋的保镖。但春天来了,机场周围的野花开了,花花因为怀春而有点心不在焉,老是自说自话地离开主人去找女友。 所谓将门之子早知兵而木匠之子早弄斧,洋洋才4岁就学着父亲和人讨价还价了,常常惹得人大笑,也许看在孩子可爱的份上,人们总是很关照李照强,生意总是很顺利。 这一天中午时分父子俩回来了,李照强买了2斤黄酒、3斤橘子、1瓶可乐和4根火腿肠,橘子和火腿肠、茶叶蛋都是洋洋最爱吃的。 李照强一直忙到下午2点才吃午饭,一盅黄酒,小菜四碟,李照强倚窗独酌,看儿子在窗下玩耍,狗子不知哪里去了,不远处,飞机正一架一架地起飞,这天看飞机的人特别多,离他家门10米处始终有一个中年人坐在三轮车上,从下午1点许一直坐到现在,车上放着两个大竹筐,蹊跷的是他似乎并不看飞机,而是看着他儿子玩耍。 他知道那人也是收破烂的,年龄40左右,曾为了“抢生意”和洋洋的妈吵过一场,安徽临泉人(安徽西部,与河南交界处)也住在场北村,叔伯兄弟10多人一大帮子,只是不知道他的姓名。 李照强当时微微掠过一丝纳闷:这小子不赶早收破烂,呆在这里浪费时间干嘛? 孩子还在玩耍,狗子仍然不知去向,农村的下午是慵懒的,散漫的,大约下午2点40分左右,李照强进里屋和杨丙巧唠了5分钟的话,再回到桌上却发现窗下的孩子不见了! 再抬头,那“临泉人”也不见了! 李照强立即冲出门去,杨丙巧开始大声喊叫,最初还以为孩子去了周围邻居家,但是找遍了场北村每个角落,烟杂店、游戏房、棋牌室都没有踪影,夫妇俩有了不祥的预兆,一个4岁的男孩能走多远呢,于是带着哭腔拔直喉咙震天地喊,狗也狂吠了起来,大概意识到自己的失职,花花满村子地乱窜,一直窜到公路上,对遥远的前方狂吠,突然,李照强想起了那个下午在他门前整整呆了2个小时左右的“临泉人”—— 立即冲到他家,“临泉人”的外公看到李照强夫妇突然出现而很慌张,说外孙回老家临泉了。 “什么时候走的?” “……刚走不久。” “哪里上车?” “……真大路。” 心急火燎的李照强立即打的赶往真大路,真大路的长途汽车售票处告诉李照强:我们这里从来不发临泉方向的车! 回到家,天已黑了,妻子的嗓门已经哭哑了,狗还呆在公路上不肯回来(事后分析那里应该留有洋洋最后的气息)。 小洋洋就此从大家的视野中消失了。 漫漫寻儿路 短短的几天内,杨丙巧就瘦得形销骨立,李照强天天酗酒,醉了就狂骑自行车,整个上海乱兜,到处贴“寻人启事”,火车站、码头、长途客运站——以前不知道的芷江路、局门路、咸瓜弄、虹镇老街、七浦路现在都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民工部落”沪宝路、小闸镇、翔殷路现在也知道了,几天内贴出了近千张,但是洋洋还是渺无踪迹。 洋洋失踪后的第4天,“临泉人”回来了,李照强兜头了迎上去,那“临泉人”却如见鬼魅,不知何故见了李照强就“满脸耸起了鸡皮疙瘩,低头想走而且双手抖个不停”(李照强语)。 李照强问:你见过我儿子吗? “临泉人”:……没有。 “我儿子不见的那一天,你不去收破烂,在我门口磨蹭2个小时干吗?” “……玩呗。” “玩?我门口有什么好玩的?犯得着你呆两个小时?我进去才5分钟,孩子没了,你也不见了,这么巧?” “……我咋知道呢……” 说完“临泉人”赶紧溜走了。怒火中烧的李照强想上门讨说法,但是一想到他们叔伯兄弟10多个,便又转道去了警署,把“临泉人”的种种失常现象向警署作了反映。 但在以后的日子里,“临泉人”仍像没事人一样,他现在见到李照强已经不起鸡皮疙瘩了,只是头一低走人。 “我天天去警署问讯,洋洋失踪的第4天,我在大渡河路张贴寻人启事,一个好心人对我说,大场警署今天有人送去一个迷路的男孩,也就四五岁,我听了赶紧蹬车赶往大场,一路上连闯2个红灯,但是只要我一说找孩子,交警就说,哦,快走吧! “可是一到警署,孩子已经被领走了,值班警察非常关心我,马上要对方再把孩子送过来,让我看看,我一看的确死了心,那不就是别人的孩子嘛。” 为了一个期待,期待着洋洋会突然回来的奇迹,李照强夫妇执意不肯搬离场北村,他们说,时间再怎么流淌,洋洋一定会对机场对飞机的轰鸣保持深刻的印象,会不会有一天洋洋凭借对机场的记忆而寻回故居呢。夫妇俩的手机日夜开着,等待着各种可能的信息,洋洋的小床也原封不动地保留着,他的衣服也一件不拉地保留着,他的玩具、用具一直到他心爱的“花花”一切都保持原样。 忧郁的“花花”,自从小主人失踪后,总是到处转悠到处嗅,我们不知道动物会不会有内疚之心,反正它后来的行踪就是每天一早出门,转到黄昏才回来,躺在洋洋的小床旁,深深地叹一口气。 它不再守门,终于在2004年的年初失踪。 周刊介入寻找 沉默笼罩着《新民周刊》社。自从去年8月《收容遣送法》被废止后,面对不断涌入城市的流浪行乞人员,本刊曾组织了大量的调查报道,在全国取得了影响,2004年第2期第25页题为“民间机制送达民间善心”的报道只是其中的一组,所用的小洋洋照片乃是本刊摄影记者钱东升在2003年8月在外滩所摄,那天他并没有特定的任务,为了采风,也为了留下历史的一瞬,在那些日子里他几乎天天在闹市区寻找典型的场景。 那天下午3点左右,天气特别晴朗,外滩游人如织,他多次取镜后坐在外滩小憩,偶尔瞥见一个50开外的老农妇带着一个孩子径直向他走来,孩子看上去不过四五岁左右,可以明显地看出孩子是被老农妇推搡着向前走来的,眼睛里充满着惊恐和乞求。孩子手持纸杯,畏缩地伸向前来,钱东升右手持照相机,左手向纸杯投入一枚硬币的同时,右手按下了快门。 摄影记者的习惯是为了“保本”而再摄一张,但是和所有老乞婆不同的是,这个老乞婆宁可不要钱东升的第二枚硬币,硬拽着小乞儿慌慌张张地走了。 “我当时就觉得蹊跷”,钱东升后来回忆说,面对镜头,所有的乞丐只要有钱进囊,一般都很坦然,有的还会要求多多拍摄,假如拍一张就是一块钱的话。可是这个老太婆为什么如此慌张呢? 回来整理照片时,发觉大量的照片中要算这张照片特别有型,第一,背景为外滩,地域性标志强;第二,新闻要素比较齐全,构图,用光,人物瞬间表情都比较理想;第三,老乞婆的黑手紧紧拽着孩子的右臂,指甲深陷,似乎怕他逃走,符合“乞儿背后有黑手”的主题;第四,孩子的眼神特别震慑人心,那里充满了惊恐、无助、期盼和绝望…… 听了李照强夫妇的诉求后,周刊决定帮助他们寻找,当时的气氛比较乐观,因为发表的照片没有老乞婆的脸部,就请钱东升寻找原照片,只要老乞婆的尊容出现,事情就水落石出了,时值春节前夕,李照强一家甚至可能团团圆圆地吃年夜饭。 没想到,底片里没有一点老乞婆的脸部信息,编辑部便决定将这张照片打印大量的彩喷,送上海黄浦区公安局立案,黄浦区公安局立案后就落实到外滩警署和南京东路警署,大面积的搜寻开始了,问题是事不凑巧,当时全市主要中心路段都开始实行“区域性禁乞”,乞丐已经大量减少甚至不见了,这就给搜寻带来极大的困难,经商量周刊决定给上海市公安局的领导写信求援,并表示,只要有利于破案,我们暂不报道也行,孔宪明副局长见信后当即作出重要批示,“协查令”当晚就上了相关的系统网络。 更大规模的搜寻开始了,“刑警803”也接到了任务,抽调5名干警成立了“专案组”,所谓“大炮轰蚊子”,为了一名孩子的命运而成立专案组,这在“803”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协查令下去,各地立即有了反馈,中春路儿童福利院来电:我们这里有个孩子,几乎和协查令上的洋洋长得一模一样,4-5岁,左臂伤疤明显,语言不清,或迷路或被人遗弃,在这里好几个月了。 大家一阵欢呼,钱东升当即和专案组成员一起赶赴福利院,对孩子“验明正身”,想着这一次各个要素基本符合,寻找洋洋的行动总该尘埃落定了吧,没想到福利院误报了,那个孩子的确和洋洋长得很相似,左臂也有烫伤,但却是个女孩。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自2004年年初迄今,寻找洋洋成了大家的一块心病,公安始终保持高度责任心,竭尽全力,但是,上海街头乞丐的减少使洋洋现身的几率再度稀释。 大家期待着洋洋左前臂大紫疤显露的季节,气温一过30摄氏度,李照强夫妇就来到编辑部,虽然杨丙巧已经怀了孕,但是对洋洋的思念更深沉更执著,已经转入一种“类祥林嫂”的絮叨状态—— “洋洋想放好一样东西,总爱说‘把它关起来’……” “……一块钱的硬币,他已经自己创造地叫‘大毛钱’,怎么也改不了。” “……喜欢自己动手做事,从小不尿床,晚上都是自己起来开灯尿尿,熄灯睡觉,有一次坚持自己擦屁股,没想到够不着,就一头栽了下去……” “喝茶他叫‘哈哈’,特别喜欢吃拉面,那天我如果带他去吃拉面,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再差几天就可以进幼儿园了,我们已经和共康新村幼儿园谈定了……” 这就是命运,一个孩子的命运,向左他可能是汉尼拔或者费尔巴哈,向右他可能是马仔或者江洋大盗…… (知情者请拨打110报警电话或962288新闻热线电话)- 撰稿/胡展奋(记者)来源: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