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烦恼——关于青少年青春期教育的报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09:14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 |||||||||
引 子 一本书,最近卖得挺火。这本名叫《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的书,介绍了13位中学生发生性关系的原因与过程。这本书在中学生、家长和老师中引发了一场“心灵的地震”。 为什么会引起社会如此强烈的共鸣?
“青春期教育是一个盲点。”我省性教育专家何峰一语道破个中原由。 青春期如同青青的苹果,它将熟未熟,有几分甜,几分酸,几分涩。专家认为,青少年时时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他们中的许多人由“少年的烦恼”发展成“烦恼的少年”。面对“烦恼”,我们的青春期教育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问题,本报一直给予关注。 1986年11月24日,本报一版头题刊发了商丘一位中学生郝红梅的作文《名声》,这篇作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女中学生因为借一支钢笔给同桌男生使用,周围同学议论说那位女生与那位男生“好上了”。学习成绩优秀的女生因“名声不好”失去评“三好学生”的资格,这位少女因此离开校园。 围绕这个故事,本报曾开展了一个多月的读者大讨论,收到来稿来信数千件。如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 今天,当年的少女已成为一所小学的骨干教师。 近日,记者采访当年《名声》事件的当事人,抚今追昔,从中既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脚步,也听到了来自校园的一声声叹息。郝红梅和她就读的中学 33岁的郝红梅一袭灰色碎花长裙,坐在她家客厅的长椅上,平静的脸上带着微笑。2004年7月22日晚,在商丘古城内一栋居民楼里,郝红梅与记者谈起了她走过的生活道路。 18年前,郝红梅在当时的商丘县观堂乡花坟中学上初二。她根据自身经历写成作文《名声》,获全国中学生作文邀请赛一等奖。《名声》发表后,郝红梅收到全国各地中学生来信3000余封,一封封来信诉说与《名声》主人公相同或类似的遭遇。新华社及《人民日报》对此作了报道,《河南日报》全文刊出了《名声》,又专门派记者跟踪报道,组织社会各界就《名声》反映的问题进行讨论。社会各界纷纷呼吁:“救救孩子!”——不要再让封建思想“压”坏孩子。 “那个时候,采访我的人太多了,邀请我参加活动的也太多了,我是完全身不由己地被推着走,我觉得自己几乎承受不了了。”郝红梅谈起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 作文《名声》获奖的第二年,郝红梅被商丘师范学校录取。师范毕业后,郝红梅如愿成了商丘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这一干就是17年。如今,她是学校的一名骨干教师,多次被评为商丘市和睢阳区的优秀教师,去年评上小教高级职称,她热爱学生,她本人和她所教的语文课深受学生喜爱。 2004年7月23日,记者来到观堂乡第一中学,也就是郝红梅当年就读的商丘县观堂乡花坟中学。 这所中学在花坟村的村头,被村民的房屋和田地包围着。学校正放假,几位穿着各色亮丽裙子的女中学生与穿着运动衫的男中学生在空旷的校园里结伴而行。学校一位教初三年级的教师说,现在男女生交往是正常现象,甚至“有学生谈恋爱”。 这里,18年前是另一番情景。郝红梅说:“我在花坟上中学的时候,大家的思想很保守、很封闭,男女生之间几乎不说话。” 那时,郝红梅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少女,胖胖的,黑黑的,一头短发。她的父母都是农民。 “她名声不好。”当时,周围同学的种种议论对一个少女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作文《名声》中的一段文字真实再现了郝红梅当时的心境: “深夜,她躺在床上,泪水湿透了枕巾,回想起她几年的生活道路,是多么曲折,多么坎坷!她擦干眼泪,在昏暗的灯光下,又打开了日记……” 郝红梅说,作文《名声》中写的事,实际上是发生在王楼家小学她上五年级的时候,那只不过是一次同学起哄,说她与某位男同学“好”。这一年,郝红梅11岁。谁知进入花坟中学后,流言仍缠住郝红梅,作文《名声》即缘于此。 “没想到事情会这么严重!”《河南日报》的报道让老师和同学都很吃惊。花坟中学开始发生变化,学生们像是在补课似的,男女生交往骤然“很开放”,“有几对男女生还真谈起了恋爱呢”。 经历这场风波,大家仿佛突然明白许多。郝红梅也逐渐从“名声”的阴影中走出来,进入商丘师范学校后,她参加了学校文学社,与同学的交往,不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很融洽。 一晃十几年过去,“名声”远去,“名声”的影响却是无形的,它已烙进郝红梅的心灵深处。郝红梅说,她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觉得与他们的心贴得很近。一次,在闹市买衣服时,突然一位40多岁的陌生人拍着她的肩膀说:“你是郝老师吧,俺孩儿经常指着你的照片说,你是他最难忘的老师。”小心“青苹果”成“烫手山芋” “女生把钢笔借给男生使用,即使他们之间有好感也是正常现象,这是人进入青春期后必然会出现的情况。”一位专家说。 家长们往往不那么看。 商丘市睢阳区观堂乡花坟村一位农民说:“我的孩子要敢在学校里谈对象,我揍扁他!” 在郑州,一位学生家长曾请“私人侦探”跟踪孩子,为的是摸清他与哪位女孩“拍拖”。 事实上,许多中学生对谈恋爱“情有独钟”,尤其在城市中学校园。男女生从互不来往到“亲密接触”,这一跨越令许多老师和学生家长始料不及。 2004年8月1日,记者在网上遇到了一对正在“热恋”的中学生。“亲爱的”、“来一个KISS”、“5131402”(我一生一世爱你)等热恋词语不断地出现在他们的聊天语言中。在一些网吧,中学生谈情说爱已成“网上一景”。 据郑州市某中学一位任初三年级班主任的老师讲,许多学生公开谈恋爱。这位老师说:“这种事太多了,管不过来,也没法管,只要他们在学校不出事就阿弥陀佛了。” 郑州市某中学一个学生毫不隐瞒地说,在班上,同学之间互相传送情书、相互约会已经不是秘密,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新潮”和“时尚”。 有人说,中学生谈恋爱“遍地开花不结果”。既然“开花”了,不论什么“果”总会结出来的。从媒体报道的一些事例来看,中学生开恋爱之花结出“苦果”、“坏果”的不乏其人。 广东省柳江县某中学17岁少年覃某向女同学求爱未果,迁怒同学,手持两把小刀刺戳9名男生,导致8人受伤,1人身亡。 四川省简阳市15岁初二女生刘某与同班男生钟某在家中约会,被回家的奶奶撞见。刘某因害怕奶奶告密,竟与钟某合谋将其奶奶杀死后抛尸户外。 还有的中学生因为“偷尝禁果”后处置不当,给自己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一位妇科医生告诉记者,现在学生中堕胎现象确实比前几年多了,特别是假期一过,来“看病”的女孩就特别多。过早、频繁堕胎对女性身体健康会造成极大损害,成年后会留下一些后遗症,产生一些妇科病,如习惯性流产、子宫癌、不孕等。 问题不止于此。许多青少年上网成瘾,武汉市一名中学生因为沉溺网吧最近面临休学。专家调查发现,上网成瘾者主要是11岁以上的青少年,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没有理想,敌视父母,不爱学习”。类似由“网瘾”引发的社会问题一个接一个,难怪许多非法网吧成了一大“公害”。 一些中学生以吸烟、喝酒为时髦,有的人甚至走上吸毒、抢劫、杀人的道路。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不满14岁的儿童少年犯罪率在上升。 种种问题,暴露出青春期教育上的缺失。补课应当从家长和老师开始 难题出来了。遗憾的是,一些老师和家长的做法往往不是帮忙,而是添乱。 重庆璧山县某中学学生余某打篮球时,同班女生王某为他擦汗,这一幕被班主任看见。班主任老师为寻找二人谈恋爱的证据偷看并公开曝光了余某的日记。 广州市某高中一16岁男生在家中与女同学通电话谈情说爱被其父亲发现,这位家长一怒之下踢了儿子一脚。这个男生从二楼纵身跳下,不治身亡。 “教育孩子一定要以沟通为主,”河南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程明武说,“老师和家长发现孩子有谈恋爱倾向或行为时应耐心做工作,要讲究方法,正确引导。” 对于作文《名声》中反映的现象,程明武说:“郝红梅当时的年龄正是青春期前期,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小学高年级男女生之间出现疏远情绪,这是他们性特征逐渐明显带来的正常心理现象,是性朦胧期对异性向往的曲折表现。如果适时地进行青春期教育,引导他们度过这一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将会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 2004年7月30日下午,在郑州金拇指幼儿园,何峰给100多位学生家长讲授性教育课,课后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何峰的“官衔”是河南省性健康教育促进会副会长。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首先要补上性教育这一课。”何峰深有感触地说。 何峰说,我们许多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还十分保守,在对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的问题上存在误区,他们不仅自己回避谈性问题,对孩子也是采取“不许问”或随便找个理由搪塞过去的态度来应付。 一次,何峰给郑州某学校师生讲课,放映人的生命起源的科教片时,校长感到很难堪,他要求何峰停止播放,并说:“看着脸红。”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误区不只是在性教育方面。 一些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当落后。他们动不动就给孩子“贴标签”,训斥或辱骂孩子“懒”、“笨”、“没出息”,殊不知进入青春期的少年,他们自我意识觉醒,最需要得到的恰恰是人格上的尊重。 一些家长自身沾染了不良习惯,给孩子“创造”的是一个恶劣的成长环境。据有关资料反映,有50%左右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就是由不良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造成的。 郝红梅说:“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当他们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就加以表扬,这样他们才能不断进步。”选择“鸵鸟心态”还是直面现实 郝红梅读小学和中学的时代,她的父母和她同学的父母大多是农民,他们几乎不可能给孩子讲青春期教育方面的问题。学校也是如此。直到今天,许多农村地区青春期教育还是空白。 “青春期教育特别是性教育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薄弱环节。”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蒋月娥说。 据专家介绍,初中生理卫生教材中涉及青春期知识这一节内容,许多学校的老师总是一带而过,或者让学生自己看。实际上,性教育包括生理学、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教材上讲的那一点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至今,我国只有少数几座城市开设了青春期教育课程。 显然,对中学生回避谈性问题是普遍现象,大家倾向于让孩子“无师自通”。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越来越“早熟”。 人口学研究表明,20世纪的100年间,每过25年少男少女的性成熟提前1年,上个世纪初性成熟期发生在十六七岁,世纪末的时候已经提前到十二三岁。现在,一些女孩在10岁即来月经,有的不到10岁。男孩子12岁开始遗精的已很常见。 性成熟的提前使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增加和少女怀孕现象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重庆市未成年人意外妊娠援助中心自成立以来,每月门诊援助手术约30至40例。 性问题早早地开始困扰着孩子,他们从老师和家长那里得不到答案,就开始自己寻找答案,黄色网站和黄色影碟反倒成了中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渠道。 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法官介绍,该法院今年审理一起未成年人性犯罪案件,那个少年就是因为看了黄色录像,受到误导后强奸了一名幼女。 许多孩子在性问题上表现出的无知令人吃惊。 湖南一名中学生因为对手淫过分自责,竟用刀切下了自己的生殖器,成了再也没有男性特征和功能的残疾人。 长沙市一个女中学生被她的男同学偷偷亲吻了一下脸蛋,她竟因此跳楼自尽了。究其原因,是这位女学生的母亲告诉她“只要被男人亲吻就会怀孕”。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一书披露了13个中学生的性经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他们初次性交时100%不用安全套;他们有过性交经历的事实,而父母与教师100%不知道;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的最新研究发现:有92.5%的学生认为自己曾经在生活中遇到过有关“性”的问题,86.7%的学生首先向父母求解,但只有2.6%的家长给予了满意的答复。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作者孙云晓说:“家长和老师通常都是鸵鸟心态,以为不把这件事说得那么清楚明白,孩子们就不会去尝试。结果很可能就是,错误或不完整的信息,导致了生理上的伤害,进而影响心理成长。” 事实上,国外半个世纪以来的统计数据表明:在青春期,科学的性知识教育并没有导致青少年性行为的增加,相反孩子们因为了解了更多的性知识而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近几年,全国许多大城市比如北京、广州等地,都将性教育搬上了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性知识,学生们甚至有望从中学起就学习使用安全套和紧急避孕等知识。这已经向前迈进了一步,但这仍与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真正需求相差甚远。 而在大多数地区,这项工作进展缓慢。大家担心,在性知识方面对孩子讲得多了,孩子会“学坏”。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银河认为,应当教会孩子如何去爱。“避孕知识”对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瑞典从小学就开始给男孩、女孩讲解避孕知识,从而根本杜绝了少女怀孕的问题。 程明武认为,老师、家长不要随随便便就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因为这段经历将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有“早恋”倾向,老师和家长最好以提醒、交流、建议的方式告诉孩子,而不要以命令、惩罚等手段来解决问题。老师和家长主要是“疏”而不是“堵”,应当鼓励男生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老师和家长要学一些必要的生理学、管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首先要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还要知道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除“烦恼”须先“洗脑” 除青春期性教育外,对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涉及内容广泛,专家说,它是一项“综合工程”。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蒋月娥说:“青春期教育包括生理、心理、法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做好这个教育,有助于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操和文明习惯。” “未成年人是中国的未来,青春期是人生最活跃、最关键的时期。”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潘贵玉说,“形成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是全社会都要关心的一件大事。”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10至18岁的未成年人约为2亿,这是各个年龄段中最密集的人群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电视、影像、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接触大量的信息,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文化侵蚀着孩子们的心灵,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打起未成年人的主意。 一个严峻的事实是,近年,未成年人犯罪正呈上升趋势。“问题少年”在不断增加。 “全面加强青少年青春期教育刻不容缓。”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有感触地说。 “现在的孩子孤独啊!”程明武说,“很多问题都是由此引起的。” 一所中学对6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是,患抑郁症者比例高达25%。北京一份数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学生有60%存在心理障碍。一项调查的结果说明了“走出家庭”的中学生的心理状态:60%的中学生承认自己在心烦的时候会找朋友聊天,还有59%的人认为自己会选择“独自待着”,而“向父母倾诉”的获选率只有1%。 一个女中学生写道:“我没有朋友,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我是多么孤独!”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主任孙云晓也提醒家长们:不要在孩子面前过于夸大生活的艰难和压力。 程明武说,虽然早就提素质教育,而现实中推行的还是应试教育,孩子每天被作业和各种辅导班压得没有了自由和快乐。家长一问起孩子的事,往往就是“作业做没有”之类训斥的话。孩子与家长之间逐渐失去了“共同语言”,于是,孩子开始从同伴中找心理安慰,到网上和游戏厅里寻找刺激,以排遣心中的苦恼,寻求一些快乐。 与此形成对照的一个事实是,我国青少年对科技有浓厚兴趣者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 “从更深层次来看,我们应当反思,对青少年的教育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了吗?”一位专家说。①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