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隐形胸罩三次显“原形” 消费者出尽洋相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15:49 浙江在线

  新闻闪回 读者唐女士反映,7月3日,她在某商场远翔贸易公司电视直销柜台买了一副隐形胸罩。可使用不到一个月,就出现三次当众脱落的情况。使她出尽洋相不说,经销商还出尔反尔,收回了脱落过的胸罩和购买发票,又没解决问题,让她投诉无门。

  隐形胸罩露了形

LG CDMA手机一元抢先拍 大奖新浪iGame免费抽
玉兰油欧莱雅等6折起 展示时尚,飞扬青春

  和当初购买隐形胸罩那般激动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唐女士在使用这种胸罩后气得发抖。

  唐女士告诉记者,她是看到电视广告后才去买这款隐形胸罩的。广告说,这种新型胸罩没有带子,粘在胸部和身体完全结合,不但使用方便,看起来也更美观,充分展示女性的形体美。

  她一个月前在逛商场时,突然看到了和广告中类似的隐形胸罩,便毫不犹豫买了一副,价格为198元,品牌是“富利波”。

  营业员为她量了尺寸,推荐一款中号的胸罩。购买时,营业员提醒她说,用上这种胸罩不能使用香水。唐女士想自己从来不用香水,无大碍。

  这以后,只要穿上低胸连衣裙,唐女士必戴上隐形胸罩。但在一个月内,胸罩三次脱落,使她羞愧不已。

  第一次是走在马路上,突然一只胸罩杯滑脱下来,唐女士毫无准备,手忙脚乱地赶紧捂住前胸躲到角落,费了好大劲,才将脱落的胸罩重新粘上。第二次是在和亲朋好友聚会时,另一只胸罩杯又突然滑落。这回,众亲友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最厉害的一次是在游泳时,一对胸罩居然从游泳衣的一侧滑了出来。她本能地又捂住胸部,将胸罩塞进泳衣。

  据目击唐女士出洋相的一位小姐说,她穿的都是宽松的低胸连衣裙,胸罩滑落时的样子真的很难看。

  使用意外未提醒

  唐女士半个月前拿着这副让她尴尬不已的隐形胸罩到每日商报来投诉,要求经销商或厂家给个说法。

  记者看到,这种名为“富利波”的胸罩颜色接近肤色,没有固定带子,号称“全世界最自然的隐形胸罩”。使用说明书上对产品的优越性作了很诱人的介绍:最自然接触的新罩杯,世界专利、可洗涤与重复使用,使用简单、清洗容易,对皮肤保证安全。但没有使用安全警告。

  记者到该电视直销柜台采访时,一名营业员说,汗出多了,胸罩是要滑落的。然而,有关这方面的警告,唐女士提出诸多疑问。

  她说,购买时,营业员并没告知汗出多了胸罩会脱落,而在产品包装和说明书上也未见类似提醒。关键是,这种好看的胸罩,本来就是为女性夏天穿戴设计的,冬天穿得厚实,这种胸罩毫无意义。而夏天,谁会不出汗呢?

  至于出汗出到何种程度胸罩会滑落,这名营业员解释不清。而对游泳时掉胸罩,产品说明书也没有相应的警告。营业员说,搞不清游泳时会不会掉胸罩。

  出尔反尔失物证

  自消费者投诉后,经销商“远翔贸易公司”一名自称也姓唐的主管先生主动和记者联系,表示愿妥善处理消费者投诉。

  唐女士说,她到媒体投诉,只想提醒消费者注意选择,也提醒厂家和经销商改进产品说明,不想一分索赔。

  而唐先生告诉记者,给消费者造成的尴尬,他们表示理解,希望给予适当补偿,“和平”处理纠纷。此后,唐先生许诺了一定数额的补偿金,让消费者拿购物发票到电视直销柜台退货。唐先生当时的解决办法是,消费者把198元的货和发票先退回,随后商定的补偿金会给唐女士的。

  然而,意外的是,唐女士自将隐形胸罩和发票还给经销商后,在以后的半个多月时间里,再未等来经销商的任何回音。

  于是,记者再度和经销商联系,他们说,唐先生已不管这块业务了,唐先生所作承诺,他们一无所知,以后也不会给消费者这样的补偿。消费者如果有“意见”,可以拿胸罩去鉴定。

  唐女士顿时傻眼了。发票没了,胸罩也给了经销商,她还能拿什么去鉴定。

  新闻链接

  隐形胸罩频出洋相

  12345市长专线今年夏天接到不少有关隐形胸罩的投诉,反映的情况几乎如出一辙:脱胶、滑落、洋相出尽。

  据周女士反映,她花598元买了最高档的隐形胸罩,原本以为价格这么高,产品一定靠得牢,但最后还是出了洋相。5月3日买的胸罩,使用没几次,到6月初就脱胶滑落。电视直销柜台给换了一只,但没用多久又出现了脱胶滑落现象。

  而另一位姓叶的女士花200多元买了隐形胸罩,也在一个月内脱胶滑落。她说,电视直销广告和包装上极尽华丽之词,但只字不提脱落的尴尬,也没有提醒,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杭州市技术监督局的一名专家说,用一种特殊的凝胶将胸罩固定在身体上,这本身就存在脱落的危险,商家事先未给消费者任何书面和口头的提醒,这是一种销售欺诈行为。

  浙江援手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朱民强说,隐形胸罩因属最新产品,国家尚未出台强制质量标准,但从常理讲,胸罩戴在身上,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美观。商家推销产品时,好处说尽,对其所存在的“危险性”却未作提醒,这种行为,无论从《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是《广告法》上看,都是属于“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可以依据这两部法律追究商家责任。来源:每日商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