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新证解疑有重大突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5日13:20 扬子晚报 | |||||||||
神秘人士寄来“镇馆之宝” 8月17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到一封未署名的平信,这封邮戳显示8月16日发自南京市挹江门的沉甸甸的信件中,装着一本残缺不全的旧书《陷京三日记》和11位前国民政府要员阅读该书后谴责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手稿”。(本报于8月18日予以报道)
经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秘书长章义平初步鉴定,从纸张及内容上看,认为是原件。 此事令史学界十分振奋。因为迄今为止没有国民党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表态的史料,日本右翼一直声称,南京大屠杀历史是抗战后中国人杜撰的,1937年至1938年时期的国民党根本都不知道有此事件。也就是说,一旦这些物件的真实性得到证实,将是对日本右翼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有力回击。 “极有可能是国家一级文物,而且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孟国祥这样预言。 两大疑团 然而,在进一步确认史料的过程中,一些疑团也伴随着收到捐赠的欣喜。其中最大的疑团是,捐赠者有没有可能搜集到这么多前国民政府要员的手稿?旧书《陷京三日记》为何没有出版社及书号? 对神秘捐赠者身份的猜测,首先圈定在《陷京三日记》作者蒋公毂先生的后代身上。纪念馆随即与蒋公毂的儿媳、南京师范大学退休教师石明珠,蒋公毂的侄子、现居住上海的台商蒋祖怡等人联系。 他们均否认是捐赠者。但是他们对于60多年后蒋公毂的书籍亮相十分欣喜。应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的邀请,蒋祖怡专程从上海赶来,与石明珠一起到该馆,参与鉴定书籍和回顾历史,解析疑团。 破解疑团 蒋祖怡和石明珠戴上老花镜仔细辨认“手稿”,一致认为“是真的”。蒋祖怡看到残缺的旧书说,是伯父蒋公毂当时在重庆自费出版的原本。他说,当时蒋公毂在安全区美国大使馆(现在的西康宾馆)内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记日记,全凭一腔爱国热情。 他的回忆对解疑起了极大的推动。首先确定了这11份手稿的来源和搜集的可能性。蒋祖怡回忆说,蒋公毂当时任南京野战救护处副处长,与当时的救护处处长金诵盘负责城防救护工作,两人的私交非同寻常。他说,伯父蒋公毂医术精湛,当时的身份相当于国医,与前国民政府要员都有交往。而金诵盘与前国民政府要员很多都是同学,私交更是不一般。蒋祖怡说,伯父在重庆自费出版《陷京三日记》,出版后与金诵盘商量,给前国民政府要员阅读。 其次,蒋祖怡看到残缺的旧书说,是伯父蒋公毂当时在重庆自费出版的原本。朱成山兴奋地说,“自费出版”解除了“该书没有书号”的疑团。 11份手稿:可能是为再版作序 朱成山说,这两点回忆对证实史料具有极大的突破。目前该书有三个版本,一是该版本,二是后来蒋复聪(蒋公毂的弟弟)1981年在台湾为该书重新出版,三是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全文摘录。目前,后两个版本的内容完全一样。而此次捐赠的这本旧书的版本上,用钢笔注明25处改动,如“资财”改成“经费”,“得便搜集”改成“看到有”,这些改动非常到位,也为证实史料带来了新思路:有可能是当时为了找一家正规的出版社再版该书,然后搜集了11位国民党政要的手迹作序和跋,并且作了改动,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他1943年去世也未能如愿。这位拥有该书和手迹的捐赠者,也有可能是当时的出版商或者编辑人员的后代。 朱成山激动地说,如证实,纪念馆一定根据这25处改动进行再版,完成爱国人士的遗愿。 期待神秘人现身 这些天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直在寻找捐赠者。因为他(她)的现身不仅是最终确认史料身份和价值最具说服力的证明,同时也能牵出一段鲜为人知的重要历史。 据该馆馆长朱成山介绍说,接到信后立即做了两方面的寻找。一是直接与挹江门邮局联系,他们找到当时分捡信件的工作人员,确定是从该邮局寄出的,但此外再无线索;二是根据“时代超市南京店”的信封找到该店,但了解到,该店的会员当时有1万多户。 全如大海捞针!朱馆长希望本报继续呼吁神秘捐赠者现身,他说,他(她)在信封上“献给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字样表现出对该馆的信任,也希望他(她)继续本着尊重历史、教育后人的历史责任感尽快现身,填补这段史料的空白,回击日本右翼势力。记者沈峥嵘(新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