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寻找半个世纪前的恩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0日04:42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本报记者胡健摄影孙立新

  教师节的前几天,年逾花甲的著名诗人流沙河心中突然有了一个愿望:寻找60多年前读中学时的老师,谢师恩。由于老人年迈,腿脚已经不便,于是他委托本报记者代为寻找。
日立为中国全力以赴 大奖新浪iGame免费抽
史诗大作倾情放映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为了圆老人这个感人的梦,记者踏上了“寻师之旅”。

  第一次寻师:遗憾而终

  流沙河告诉记者,他年少时曾就读于省立成都中学,即现在的成都二中,其中有一位叫孙志侠的男老师,历史课讲得特别好,对他的影响很深。“如果他还活着,差不多有90多岁了吧。”流沙河眼中流露出一丝老人特有的恋旧之情。

  9月7日,记者径直来到成都二中(现在已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办公室的张主任得知记者的来意后,立刻到处打听。但是,由于孙老师已经离开学校几十年,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情况。最后老校长童平章提供了一条线索:孙老师从成都二中调走后,听说最后是从苏坡中学退休的,“那个学校就在苏坡桥桥头,我去过。”

  “苏坡桥桥头有个37中!”记者立即驱车向37中赶去。在路上,记者通过电话找到了37中管理离退休人员的赵主任,然而,记者听到的是最不愿听到的回答:孙老师两年前已过世了。带着遗憾,记者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沙河老师。他在电话里沉默了片刻后说:“这也很正常,毕竟他教我的时候是上个世纪40年代,过去60多年了,我都73岁了,何况他老人家。”

  可能这一次的“寻师行动”激活了老人尘封的记忆和情感,他对记者说:“还有一位老师,很有可能还在,教我的时候他才20多岁。”这位老师叫何文昆,教外语。“听说他后来在四川大学教书,”沙河老师说,“如果他还在,我真的很想见见他。”于是,记者又踏上了第二次“寻师旅程”。

  第二次寻师:先师已去师母还在

  第二天上午,记者来到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向党委办公室打听何文昆老师的情况。“何老师过世10多年了。”记者心里暗想,一定要找到何老师的家人。他们住在哪儿?过得怎么样?何老师后来发生了什么?至少要给沙河老师一个交待。

  在川大,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没有和孙老师共过事。终于,一位老院长告诉记者,何老师以前住在川大的专家楼,但不知道现在搬家没有。在专家楼大院的门口,守门的大爷给记者介绍了一位外文系的老教授,在她的指点下,记者找到了何老师的家。

  开门的是何老师的遗孀———李瑞仙老人。她听明记者的来意,露出慈祥的笑容说:“他(何老师)都走了十多年了,还有人记挂他,难得有这份心啊。”

  李老师回忆说,何老师从成都二中调走后,又在几个学校教过书,后来到他去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1952年回国。回国后在四川大学教书。后来院系调整,川农院从川大剥离,他被暂时借调到雅安。原本只打算在那里干一年,然而两人却喜欢上了小城市的风土人情、自然雅静,于是一呆就是30年。1985年他被调回四川大学,负责“语言培训中心”的工作。1988年,何老师脑溢血复发,并且越来越严重,1992年因病辞世。

  从何家出来,记者立即拨通了流沙河的电话。“什么,去世啦!那我就没有老师(在世)了……”在电话那头,沙河老师轻轻地说了一句,“那我就去看看师母吧。”

  流沙河,著名诗人、作家,原名余勋坦。1931年11月11日生于四川省金堂县城。1948年在成都读中学时,开始写作。1957年出版诗集《告别火星》,发表组诗《草木篇》,作品以白杨、藤、仙人掌、梅、毒菌为赋,抒发爱憎之情,寓意颇深。他晚年专注于研究《庄子》,积数十年研究之心得出版了《庄子现代版》,为文坛所瞩目。他的散文、随笔像《含笑录》《Y先生语录》《詹詹草》都似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可又包含深意。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