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记郑州市22中优秀教师吴玲(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3日06:57 大连日报
这是吴玲老师(后排右四)和学生在一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9月10日,郑州二十二中学学生向吴玲老师的遗像敬献鲜花。当天,是第20个教师节,郑州市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在各种庆祝、表彰、慰问活动之外,更深深地缅怀着一位献身教育事业的已故中学女教师———吴玲。新华社记者郭久辉摄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园丁,而郑州市22中高级教师--吴玲,则把教师比喻为泥土,因为“泥土不仅把爱献给花,也同样献给草,从不厚此薄彼。”吴玲从教近30年,忠实履行着“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理念。

  2004年7月11日,年仅50岁的吴玲因患癌症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学生和校园,但她看似平凡的事迹、高尚的师德,强烈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并引发人们对未成年人教育等问题的思索。

  不“可爱”的“差生”更需要关爱

  22中学是郑州市城乡接合部一所普通中学,生源主要是两部分:一是附近“都市村庄”的孩子,生活富裕,但多数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厌学情绪较重;二是来郑州务工人员子弟,多数生活贫困,流动性大,受教育情况不佳。由于思想素质、学习成绩“双差生”多,提高升学率难度大,因此不少教师不愿留在这里任教。1993年,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吴玲从开封市一所中学调入郑州市22中任数学教师。

  在吴玲眼里,没有“差生”。她常说,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我们没有理由挑选学生,孩子们无论是聪明伶俐的还是脑瓜不太开窍的,是品行好的还是沾染了这样那样毛病的,只要他坐在我的教室里,就是我的孩子,我就要对他的成长负责。

  1996年的一天,一个班主任找到任年级长的吴玲,说班上有个男生两天没来上课了,他父母忙着做生意也不管。一连3天,吴老师和那位班主任骑着自行车,在偌大的郑州市逐街寻找,终于在一家网吧把这孩子“揪”了出来。吴老师把这孩子领到自己家,煮了热腾腾的鸡蛋面让他吃,又给他换上自己儿子的干净衣服。那孩子承认沉溺网络游戏不对,可就是常管不住自己。吴玲一次次帮助他、鼓励他,这个孩子慢慢地改变了,顺利完成了中学学业。

  22中校长李素萍告诉记者,由于生源的差别,吴玲老师的学生中上“清华”“北大”的并不多,但在她看来,转化一个“差生”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重要,她从不放弃对“差生”的帮助和关爱。

  刘双明老师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001年,初二年级有一位全校闻名的“双差生”,经常旷课、打架,与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还曾殴打过3个批评他的女教师,老师们都主张将其开除或送工读学校。吴玲老师却反对这样做,她主动担当起转化这个孩子的重任。

  一次,这个孩子又旷课了,吴玲了解到他可能去的地方,骑着自行车找了去,耐心劝他回校上课。没想到,这个男生却与吴玲吵起来,还把吴玲连同自行车跺倒在地。看到一个小伙子欺负中年妇女,不少围观群众要上前“见义勇为”,吴玲马上站起来对人们说:“我是他妈妈,我让他跟我回家。”男孩子的脸红了,低头扶起吴玲的车子,乖乖跟着吴老师回到学校。之后,在吴玲的一次次帮助教育下,这个孩子改变了,再没打过一次架,顺利完成了中学学业。

  几位离退休老教师说,目前由于一味攀比升学率,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个人和本单位的名利,两眼紧盯能考取名牌学校的好学生,对“差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严重偏离了基础教育的宗旨。相比之下,吴玲老师关爱“差生”,尽力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才,这种“为祖国和人民炼好钢,不剩下一粒钢渣”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对照反思。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孩子

  吴玲不仅热爱教育事业,还勇于探索和创造。她常自制教具,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她的数学课上,常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

  来到郑州22中后,吴玲全程带了两届毕业生,包括数学成绩在内的各科成绩均为22中最好水平。在她带领下,22中在省、市数学竞赛中多次拿名次。由于业务成绩出色,吴玲1997年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

  在帮助“差生”转化方面,吴玲有她的独特创造。她在班级里组织“一帮一”学习小组,让“尖子生”与“落后生”结对子,促进了后进生转化。为了鼓励“差生”上进,吴玲创立了“自我管理进步奖”,专门奖励那些取得进步的“后进生”。现在已经入党、走上工作岗位的赵刚,谈起当年这一奖项带给自己人生的变化时,感慨万千:“从那以后,我才知道我也能像别人一样做好很多事情,不再破罐破摔!”

  吴玲常对年轻老师说:“我始终坚信,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为了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吴玲整天跟学生们泡在一起。她还跟学生们学会了打球、下棋、滑冰及上网聊天。

  对所遇到的“问题严重”的学生,吴玲老师不是轻视和惩罚,而是尊重和宽容。在吴玲老师的教学记录中,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后进生”常旷课、抢钱、欺负同学,吴玲接任班主任后找他谈话:“其实你是个好孩子。”这个学生疑惑地看着吴老师,吴玲说:“我知道你抢过钱、打过人、常去泡网吧,但老师知道你绝不是个坏孩子。”“老师,您说的是真话吗?”吴玲点点头,说:“你有很多优点,比如你集体荣誉感很强。运动会上,你拼命跑,为班级挣了那么多分,真了不起!”说到这里,这位学生眼睛湿润了,他开始向吴玲诉说。吴玲对他说:“非常感谢你信任我,今后怎么做,相信你肯定明白。改掉坏习惯是不容易的,我和你共同努力。”从此,这个父母都不抱希望的孩子变了样。

  吴玲执教近30年,人们无法统计,有多少名“差生”经她调教,成为合格公民和人才。郑州市教育局局长司福亭介绍说,吴老师始终在实践“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孩子”的教育理念,所以她总能发现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这是我们当前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应该汲取的宝贵经验。

  弥留之际还念叨着她的学生

  吴玲的丈夫是位铁路电气化工程师,儿子如今正在上大学。在丈夫和儿子眼里,占据吴玲心灵分量最重的就是她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别人眼里的“差生”。

  1996年,郑州市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找到吴玲,希望调她过去。那所中学有一流的设施,还有较好的生源,升学率高,容易出成果,而且收入、住房都比22中好得多。但是最终,吴玲选择了留下。理由很简单,这里有一群孩子让她放心不下。她把其中一个正在转化中的孩子的故事讲给重点中学的校长听,并说服了那位校长。

  2003年春,吴玲被确诊为卵巢癌晚期,住进了医院。她知道自己生命可能不长久,但是她仍一边治疗一边备课,还给学生们写信,提醒他们考试前复习哪些重点,多帮助后进的同学。

  2003年秋,吴玲出院了。由于化疗,她身体很虚弱,但她多次找校长,请求回校工作。李素萍校长安排她到图书馆做点轻松的工作,但闲不住的吴玲把积存多年的图书整理归类,制作索引;把多年积存的杂志分类装订成册;定期向老师和学生推荐优秀书刊;并辅导学生成立了“逸兴书社”,有意将一些后进学生组织进去,交流读书心得。直到今年3月,她病情复发,再度住院。

  吴玲再也没能回到心爱的校园,但是她一分钟也没忘记自己的学生。她临终前清醒时做的最后一件事,是给她任教的初二年级五班和六班的学生写了一封信,信中,她还惦记着:“党楠同学最近进步很大,要继续发扬”“××同学和××同学,要懂得控制住自己,少去网吧。”“最近出了一本新书《爱,你准备好了吗》,很适合同学们读,可以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她静静地走了,留下苦苦呼唤她的学生、同事和家人。

  7月14日,是向吴玲遗体告别的日子。暑假中的22中校园,站满了从各地赶回来的吴老师教过的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职工。一位老奶奶泣不成声地说:“俺那孙子,遇着吴老师,才从邪路上拉回来上了大学啊!”已经大学毕业的小张流着泪说:“我的家庭环境不好,吴老师不仅教我知识,还教我做个坚强的人,她的爱改变了我的人生。”(新华社郑州9月12日电)

  学习吴玲忠实履行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新华社记者郭久辉

  当人们庆祝第20个教师节时,一个普通中学女教师吴玲的名字被人们广为传颂。她默默无闻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引人思索一个并不时髦的话题:什么是人民教师的职责?

  吴玲爱校如家,她爱那些可爱的好学生、好孩子,也爱那些一般人看起来不可爱的“差学生”“坏孩子”。她自比为“泥土”,不仅把爱给予鲜花,同样要把爱给予小草,用她爱的甘露浇灌那些枯萎、生病的枝叶,使之重现生机。这就是吴玲对人民教师神圣职责的理解和实践。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天空下最神圣的职业”“园丁”“红烛”等称谓表达了人们对人民教师的崇敬,也体现了教师岗位重要、职责神圣。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的教育工作者衡量教育成果,只看升学率、考取名校人数、获奖、拿名次等级,放松、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有的只把目光盯着能上名牌、拿奖牌、为学校和老师挣荣誉和利益的尖子生,对后进生不管不问。这种把“教书”放在第一位,把“育人”放在其次的做法,就必然会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吴玲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她不计个人名利,不仅努力教书,而且更关注如何育人;不仅有激情而且有创造。她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以母亲般的爱,使一个个有这样那样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新华社郑州9月12日电)
日立为中国全力以赴 免费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新浪搜索不一样的联盟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经济学家舌战国企改革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