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城市交通如何与地铁“无缝衔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4日10:36 扬子晚报

  全面轨通后的南京地铁1号线进入装修和调试阶段,10月底首列地铁列车上线热滑,年底各站点装修完毕。风驰电掣进入南京城的地铁,将给市民出行和交通格局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南京既有的交通体系如何与轨道交通衔接,我们如何才能更方便、更快捷地赶乘地铁?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负责人。 公交线路须作重大调整

  南京地铁1号线经过的中央路、中山路、中山南路,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走廊。据统计
日立为中国全力以赴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新浪搜索不一样的联盟 你的放心来自我的用心
,和地铁1号线重合或部分重合的公交线路有120条之多!像1路、33路等热门线路,一年的营业收入就2000多万。地铁1号线预计客流量120万人次,整个公交客流量也才300万人次。地铁的横空出世,将给南京公交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双方的竞争是难免的。

  南京交通规划研究所副所长何宁认为,在新的交通体系中,地铁是“线”,公交是“面”;地铁对快速打通南京南北交通的“排洪”功能是公交车无法代替的,但对纬向道路客流的吸引还需要公交支撑,双方合作的空间更大。

  地铁投运后,南北向的公交车运力减弱和淡化将是必然,从整个城市交通组织优化理应如此。但公交车在与地铁垂直路网中潜力很大。公交车可在东西向“非”字状路网,或东南、西北向和东北、西南向的“X”字型的交通中布线,包括发展穿街过巷的小公交,在“面”上拓宽拓深,为地铁输送和接走客流。南京市民出行中公交才24%,而选择自行车的就有44%,地铁的到来必将大大刺激市民出行,公交车恰好做好延伸服务,二者联合起来向不合理的交通出行要市场,潜力很大。地铁站口预留疏散接泊空间不够

  地铁高峰时两三分钟就有一趟,单趟列车相当于1215辆公交车运力,短时间内数千人从地下涌出地面,对站口的分散或接泊能力是个考验。除公交车外,人行、自行车、小汽车的停车和空间都应统筹考虑。然而南京地铁对站口交通疏导预留的空间不够。

  南京市交通研究所总工钱林波介绍,地铁站口至少要预留5米宽的人行道,配置自行车棚,公交站点在5080米内,城外的地铁出口配置停车场,这样才做到“无缝换乘”,使客流就像一滴水落地后快速融化一样。然而南京地铁运行的中山路、中央路中轴线,相对狭窄拥挤,重开发,轻配套,站口交通较差。许多出站口占用了人行道,人行道过窄,未设专用自行车棚,除小行和奥体站外,主城外的各站口都未配建停车场。

  由于未设自行车停靠设施,北京地铁站口自行车扔得到处都是,有的停到了绿地上,下雨时甩到了地铁口内。而随着私家车快速进入家庭,驾车到城郊地铁站口换乘,是必然趋势。南京地铁站口地块开发很热,珠江路站小粉桥地块拍出每平方米22000元的天价,玄武门站口的酒店式公寓南京国际广场每平方米要卖2000美元,但站口配套交通空间很小。 确立以地铁为核心的公交发展战略

  南京地铁1号线21公里,总投资近85亿元,是建国以来除明城墙外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目前轨道交通还只是一条线,但到2005年,南京将有13条轨道交通,将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南京市地铁指挥部负责人认为,地铁大运量、快速、准点的特点,为化解城市“出行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地铁修到哪,城市扩到哪。应尽快确立以地铁为中心的公交发展战略,一切服务于地铁,为地铁创造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环境。

  在国家建设部出台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轨道是骨干交通,公交车是辅助交通,出租车是补充。公交优先不是公交车优先,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说明,公交车不是少了,恰恰是多了。东京等国外大城市的人流全在地下运行,地铁站口换乘的停车场无边无际。公交车为地铁让道,为地铁服务,是大势所趋。据悉,南京将要出台的城市交通白皮书,将对现有交通格局重新整合。

  何宁认为,现阶段确立地铁优先,首先应做到公交运行一体化,打破各种公交运行行业壁垒,整合资源,互相依托。如公交系统一体化,将所有公交企业整合成一个公司,或票制一体化,澳大利亚、加拿大地铁和公交同样刷卡,坐完地铁后2小时内再坐乘公交不收费,新加坡地铁和公交车换乘互相给予10%的票价折扣,后一种对南京IC卡系统也适用,这样将使整个公交出行和线路组织大大优化,零距离换乘。顾巍钟(新华日报)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