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不要随意贴“标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6日11:40 法制日报 | |||||||||
新闻背景 2004年新学年伊始,扬州大学为减轻贫困生经济负担,将一部分未改成公寓楼的宿舍腾出来,作为贫困生的住宿楼,住这种楼每年只需交纳500元,而公寓楼的收费标准为每年1200元。此举一经媒体报道即引发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学校的这种做法帮助贫困生解决了生活难题;有人却认为这样做加重了贫困生的心理负担,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学校没有料
众所周知,如今大学普遍实行公寓化居住管理,年收费都在千元以上,新生报到后由学校统一安排住宿,学生是没有选择权的。扬州大学这么做完全是为贫困生排忧解难,可此举却引发争议,招来一些媒体猛烈批评,认为扬大设“贫困生楼”暴露了贫困学生的“隐私”,伤害了贫困生的“自尊”,人为地将大学生分为不同阶层是对贫困生的“歧视”、“贻害无穷”,等等。在媒体的渲染下,少数原先没有什么想法的贫困生也产生了想法,觉得住这种低档次楼“低人一等”、“压力”很大,等于给自己贴上了贫困的“标签”。 其实扬大仅仅是根据学生宿舍设施和条件不同分成高、中、低档次收取不同的费用,并没有把低标准的校舍冠名为“贫困生楼”,所谓“贫困生楼”之说法完全是媒体报道时的任意发挥。让贫困生集中居住(况且是自愿的)乃是出于宿舍设施配置和管理之需要,没什么错,何来“歧视”之嫌?谈何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 据报道,扬大的贫寒学子超过20%,这个百分比与全国在校贫困生比例大致相同。随着高校年年扩招,越来越多的贫寒学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昂贵的高校收费给学生家庭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日渐突出。援助贫困生完成学业需要多种救助机制,高校作为学生的“第二故乡”责无旁贷,应想方设法降低贫困生的各项费用,降低住宿费无疑就是举措之一。学生进高校是来读书寻求知识的,不是来享受的,学校没必要把宿舍都搞成条件优越的公寓,如果有更多的高校借鉴扬大的做法建一些低档楼,为贫寒学子节省住宿费,岂不是贫困生的福音? 作为贫寒学子首先要想着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奋发努力完成高等教育学业,而不是过于计较住简陋的宿舍矮人一头,低人一等,有失颜面。贫困并不丢脸,贫困学子要调整心态,树立自信,把贫穷视作读书的动力更好地完善自我,展现自我,通过发奋努力摆脱贫困,改变现状。如果过于把贫困当作个人“隐私”密封起来,稍有“泄漏”便觉失去“尊严”,感到压抑,产生自卑,显然是一种不正常心态,不可取。这种脆弱心理必然有损学业,影响人际交往,也影响将来毕业后与社会的融入。贫富生“分居”,好事还需有良策 康劲 其他学生住进每年1200元的公寓楼,而为贫困学生安排的宿舍每年只要500元,这从一种务实的角度看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正常的社会消费原本就是分级的,采取绝对的平均主义并不能实现绝对的公平。每年1200元住宿费,对于许多家庭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另一些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为此,从实际出发,为贫困生营造一个价格低廉的宿舍,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这完全是件好事。 这样的好事合理合法,但操作不好则会不合人情。有了所谓的“贫困生楼”,另一种问题可能就会随之出现———在缓解了贫困生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可能会给贫困学生投下一个担心被歧视的心理包袱。当然,可以通过正面引导等手段使贫困生逐渐树立信心,甩掉不必要的心理包袱。但是,作为学校来说,如果仅仅满足于此则是制度设计上的一个遗憾———好事并没有办好。因为学校的疏漏而使学生背上思想包袱,实在是不应该。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下列几种补救的办法:一是应该给“贫困生楼” 起一个响亮而美丽的名字,完全甩掉“贫困”二字,使这个宿舍楼从名称上体现一种励志向上的精神;二是对于“贫困生楼”的管理应该勇敢地进行制度创新,使这个宿舍楼不因为收费少而令管理和服务缩水,可以动员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进行清洁卫生等日常维护,使节约成本和锻炼学生很好地结合起来;三是要给“贫困生楼”树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吸引社会有识之士积极捐资助“楼”,逐步缩小与正常学生宿舍在设施上的差距,真正实现关爱贫困生、帮助贫困生、激励贫困生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