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粑妹”和“粑妈”(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7日08:46 海南日报
“粑妹”和“粑妈”(图)
  义兴街是海口市的老街道,汇集许多本地特色小吃,上图为红豆糕、米粉糕。 本报记者 李英挺 实习记者 袁锦明 摄

  “粑妹”和“粑妈”算得上是海口西天庙一带不出名的“名人”。两母女出名,是因为她们的粑做得好,煮出来的各种粑食香滑可口;说两母女不出名,却是因为跟着她俩吃了十几二十年粑的左邻右舍中,很少有人知道她们的大名。来买小吃的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熟客,在喊出“来一碗”前面时,往往加的是“粑妹”或“粑妈”。

  8月底的一天下午,“粑妹”和“粑妈”的小摊如往常一样摆在西天庙门前的一个小角落里,六七个热的煤炉上搁着粑食、红豆、粗面,白色、赤红色,稠的、清的,甜的,咸的,绕着“粑妹”排成一个小圈,“粑妹”舀着粑,“粑妈”将钱放入了身边一个粉红色的塑料桶。

  “粑妹”名叫董亚梅,年纪其实已年近半百,小名叫阿妹,自小在这义兴街一带长大,又会做粑,所以人们叫她“粑妹”。而她70多岁的老母亲符秋妹,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粑妈”。

  “粑妈”话不多却爱干净,花白的头发上夹着一个泛着亮光的发卡,她细心地将碗放在锅里煮着,问起她做粑的经历、义兴街的往事她连连摆摆手说不懂讲;“粑妹”则不同,瘦削的她爱与人交谈。她说,其实母亲年轻时在一家造船厂上班,但后来下岗了,家里有6个小孩,母亲没有办法,只好去跟她的姑母学做粑,养活家里人。

  小摊的凳子很少,因为来吃的很多顾客大多从家里带来口杯或碗一元、两元地买了拿回家,仅有的几个小凳子,矮得坐上去像是席地而坐。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她们的生意,食客们或是坐在西天庙的台阶上、或是干脆打包到不远处的老爸茶店去与喝茶的街坊邻居边吃边聊。虽然如此,但年老的“粑妈”说,生意比起以前难做,一天能赚个三四十元已经算很不错的了。文革时,“粑妈”的小粑摊也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粑妈”也因此吃了苦。直到改革开放,一家人才敢把“粑摊”再次开了起来。不久,长大成人的“粑妹”也过来帮忙。

  从年轻到白头,从少妇成老妪,在小巷的喧闹里、在一勺勺的舀卖中,两母女在西天庙边度过了一个个春秋……

  作者:谢向荣 高艺

  (来源:海南日报)
日立为中国全力以赴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人大附中网校招生中 男科妇科疾病不用愁!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