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刘索拉: 别叫我“先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11:04 东南快报

  刘索拉,1955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5年发表小说处女作《你别无选择》,近年推出《行走的刘索拉》《语·音·画》等访谈集。刘索拉小说被看成是我国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首批作品。1988年旅居英国,后定居纽约,并于1997年成立自己的音乐制作公司,致力于使中国传统音乐以一种新形象进入世界音乐界。主要音乐作品有《蓝调在东方》《中国拼贴》《缠》《六月雪》等。

日立为中国全力以赴 爱心竞拍就送礼
联想打印机送电脑 男科妇科疾病不用愁!

  当年的先锋文学作家、著名音乐家、出国已久的刘索拉,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还是1985年出版《你别无选择》时的样子。当时,她作品中流露的现代主义色彩对于尚在蒙昧中跌跌撞撞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个异类。此后,她“消失”了。当她再度出现时,已经是作曲家和人声表演艺术家了。近期,刘索拉出版了新书《醉态》。此书配一张CD,尝试把设计、音乐和文字融合在一起。除去版权因素,刘索拉在CD中精选了她这十几年在国内外各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曲子,如蓝调、爵士、摇滚等。或许,正是因了这份独特的文字与音乐,记者采访了刘索拉。关于自己虽尖刻但不冷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介绍你的时候,你更希望大家称呼你“先锋人物”、“作家”还是“音乐人”?

  刘索拉(以下简称刘):叫我什么都成,就是别叫“先锋”。

  记:你小说里的文字总是大大咧咧的,给人感觉有些冷,有些尖刻。生活中你是这样的人吗?

  刘:不冷,但是尖刻。

  记:二十年前,《你别无选择》中的人物塑造,比如“在阳台上只穿着胸罩短裤练习体操”的女大学生等,于是有人说你“先锋”;二十年后,你作品中的音乐律感,以及以“图书加CD”这种在我国还不常见的方式来发行著作,于是人们感觉,刘索拉“先锋”依然。“先锋”在你眼中是什么?

  刘:“先锋”这个词是别人不知道怎么形容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时而给的代用词。它只起一个给大众简单概念的作用,这个词跟艺术家本人没什么关系,并且是个很老的,早没有什么意义的词汇。我为《醉态》一书采用的这个出版形式是因为更适合我的思维,我既然是对艺术的多种形式都感兴趣的人,干脆就把这些艺术形式都合在一处,希望使读者在一本书中品味到多种艺术形式。我记得有一次在美国的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老旅游书,里面写的内容早就过时了,但是书中加有彩色手绘插图,让人拿在手上爱不释手。如今没有人这么出书了,但是能够把文字、音乐和视觉艺术融在一体出版,还是很多艺术家的梦想吧。关于《醉态》一本私人化的书

  记:“醉态”指的是什么?

  刘:“醉态”是我的一部音乐作品的名字,并且和我以前的生活及创作状态有点儿符合,所以就用它作书名。我觉得这是很私人化的一本书,文字部分有很多回忆,还有对做音乐过程的描述和音乐背后的故事。这些文字是为音乐着想的,我希望通过文字让人对生疏的音乐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记:你的唱片都是在国外发行,网络上也少有下载,而且大多数人听来又是那么难以理解。《醉态》中你提到的那些与音乐相关的文字,你觉得读者能理解吗?又能理解到什么程度?

  刘:我不知道读者对那些文字的理解能到什么程度。那些文字是我听着音乐写出来的散文,它们和音乐本身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直接的关系。文字和音乐是独立的,但是我也尽量提供给读者音乐背后的故事。音乐不是可以用文字一句一句描述的,但是音乐的背后总是有作曲家或者演奏家的故事,或者一部音乐可以引出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来。书里的很多文章说的是我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体验,里面的CD也不是光收了所谓的“先锋”音乐,还收了不少我写的流行音乐。总之不是一本难读的书。

  记:无论是《女贞汤》,还是《醉态》,它们都非常讲究装祯,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你觉得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与包装哪个更重要?

  刘:对于一个出版物来说,内容和装祯都重要。一部出版物,已经不是一部文学作品本身了,文学作品是那些稿件,一旦出版,就牵扯到装祯。这本书和《女贞汤》不同,它的设计风格是跟着音乐的风格而定的,所以很抽象,也不容易设计,不能光跟着文字想象,设计师得听音乐,还得懂这一类的音乐,懂得这一类音乐的视觉美学等等。设计师如果不理解音乐的流派,就无法完成这类设计。可以说,这本书的设计很有自由爵士乐和现代音乐的色彩,是年轻设计师刘治治的杰作。他根据我的乐谱来做基础图案,用很简单的颜色,夸张的构图,使全书的视觉有一种音乐的气息———进行、休止、呼吸、结构、解构……读者如果不能理解音乐,别听音乐;再看不懂文字,就干脆把书拆了,用那些图案当室内装潢,肯定很酷。

  记:《醉态》中,你尝试把音乐和文字融合在一起,而你本身既是音乐人又是作家,能说说音乐与文学在你眼中是怎样的关系?

  刘:文字是对音乐的补充。这个概念是我这一个书系的概念,以后我会邀请更多音乐家来参加这个书系,像作曲家郭文景、梁和平,可能还有一些作家,让作家和音乐家合作,文字通过音乐得到延伸。关于音乐我不用它讨好人生

  记:有些人喜欢你的小说,却无法接受你的音乐,你怎么看?

  刘:我记得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艺术家都活得很惨,活着被接受的就不是艺术家。这种教育把我们搞得很害怕,生怕活着时没工作;万一成功了又不是艺术家了。总而言之,很多人认为艺术家就该活着等死。我很久以后才明白这回事:艺术家是一种被众人攻击的职业:太成功了,就违背了艺术家哲学;太失败了,谁也不拿你当人。这个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中国艺术家面临的。

  记:不被大众接受的音乐,创作它意义何在?

  刘:音乐变成了生命令我感觉愉快,我享受这种它变成生命的过程。我希望让观众在轻松中灌输一些比流行音乐更丰富的东西。其实,在海外,外国人一直认为我是很前卫的。而面对中国人,我一说我做音乐就非从音乐史开始讲,有人说我的东西不新,我的新东西是从本土的最根儿上去找,从最老的声音里找到新的声音。包括我的演唱技法也没法说,那是我学习世界各种民间音乐,甚至爵士、蓝调、中国民间音乐等等的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不普及,我真的是没法解释,国内音乐教育通常讲到20世纪近代,现代派音乐就没有了,现代派之后国外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很少介绍,最多介绍到摇滚乐。我看国内很多流行乐的杂志还在介绍什么老的摇滚乐队出什么东西了。

  记:自己的音乐无法被大众接受,这对你是否有过打击?(或是否有过困惑?)当音乐与受众之间产生了矛盾,你认为问题出在哪方?

  刘:我是学音乐的,自从进了音乐学院起,就知道音乐不是我们平常人的概念——大众娱乐工具。这世界上还有不同于歌曲作者的音乐家,就是象在化验室里工作的科学家一样的音乐家,他们的创作远比一般的大众音乐家辛苦,也不讨好。但是我自从懂得了音乐的实质,就佩服这些音乐家,也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对音乐创作的追求。这种追求是音乐美学和音乐技术,还有人文,而不是简单的用音乐讨好为生。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会面临困难,但没有什么困惑。大众不是艺术的鉴别者,艺术是启发大众想象力的行为,而迎合大众想象力的行为叫“娱乐”。

  记:接下来你有什么艺术或文学创作方面的计划吗?

  刘:我正在准备一台新的音乐会、与非洲舞蹈家合作新的音乐舞剧、一部歌剧。明年这套书还会有几本一同推出。除此在给德国政府举办的国际现代音乐节做策划。(来源:倪妙璇)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