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旁冒出家长陪读村落 陪读:自立的绊脚石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3日16:08 浙江在线 |
放眼望去,“陪读”现象如火如荼,然而伴着“陪读”应运而生的是一个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么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儿呢? 儿童发展的理论揭示:儿童发展依赖于成年人,又独立于成年人,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但这种依赖性是暂时的,随着孩子的成长,独立自主性将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往往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总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甚至 是包办,从而剥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空间,不可避免地在孩子身上表现出独立性差、不会独立地处理等问题。所以一味把过错归结于“独生子女”是不理智的表现,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不能不说是罪魁祸首,家长手持这一尚方宝剑训斥孩子的同时,孩子的天性也在一步步隐退。新闻背景:大学城旁冒出家长陪读村落 9月11日电近日来,杭州各大高校新生已经陆续入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送孩子来杭上学的家长,竟然留下来了没回去———他们要给孩子“陪读”。担心子女太“自由”,是家长们决意陪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个,下沙大学城旁边还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陪读村”。 事实上,据上沙村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村有300多户出租户,其中绝大部分是学生自己租来考研等,但有数十户都是家长在这里陪读的。他们中间,远的来自内蒙古、四川、重庆、湖北,近的来自金华、温州、宁波……(新华网浙江频道) 关注:“陪读村”让人欢喜让人忧 视点:父母陪读是爱是害? 陪读,这一古代曾经盛行的风气在如今又流行起来,只是陪读的角色由书童变成了父母,有从农村到城市的,有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还有在一个城市中奔波的……父母们陪着孩子上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陪读是一个过程,其结果会是什么样?因陪读所产生的悲剧不少: 一个已经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的学生,因为妈妈不能再陪他到北京读书,在生活中,他陷入了混乱冬天里他不知道该添衣服,甚至穿着拖鞋去天安门。最终,这个可以攻克学业难题的优秀学生,因为理不顺自己的生活,逃回了家……人们探寻原因时发现,他从上学起,一直由妈妈帮他打理除了学习以外的一切,有时为了不影响其读书,妈妈会一口一口喂他吃饭。 还有一个孩子,因为比较内向,学习成绩也不太好,学校开家长会时要求他的家人陪读这给他精神上带来了巨大压力,他多次向父母提出中止陪读。当他的母亲被说服时,学校又通知其父母去陪读,得到通知后,他一直闷闷不乐。最后,这个上初中的孩子服毒身亡。 也许,这些都属于特例,那么对于众多的学生来说,陪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家长陪读忙 父母要陪读的理由无外乎三种: 一种是认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果不陪着,可能会导致他们生活的混乱。这种类型以大学陪读为主。上大学之前,除了学习之外,小王的所有生活起居都由妈妈负责,但在离家两百多公里的太原上大学,还要独自面对诸如洗衣服、买生活用品等事,妈妈怎么都不放心。9月份开学前,小王的妈妈在单位办理了内退手续,陪着小王来到了太原,准备在学校的附近租套房子,为小王打理日常生活,好让他安心学习。“或者等他对一切都熟悉了,自己能照顾自己了,我就走”,采访中,王妈妈这样说。 二是认为孩子的自制能力差,如果不陪,可能会导致孩子行为失去规范。8月底的时候,我曾接到一个同学的电话,她请我帮忙在太原五中附近租一套房子,她姐姐的孩子今年中考时考上了五中。原因是这孩子在上初二时有过“前科”———孩子在初一时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里前五名的位置。到了初二,孩子的学习成绩突然一落千丈,经过调查,家长发现孩子下学后,以上晚自习的名义在网吧打游戏……经过努力,孩子总算考上了太原五中,但为了防止孩子再出问题,家长辞了职,准备租套房子,给孩子当陪读。 三是为孩子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一些家长认为,现在升学竞争非常激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自己替孩子打理一切,孩子在上学的同时,还要腾出时间参加各种辅导班、特长班的学习,哪怕是上学路上的时间都要尽可能节省。去年考上高中的小林家在山西大学附近住,到校需40分钟,为了把上下学时间节省出来,今年开学,家长在学校附近租了套房子,陪着小林。 孩子不领情 按理说,家长陪读当然乐了孩子,可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能腾出更多时间专心学习。但实际情况是,对家长含辛茹苦的陪读,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不少被“陪”着的学生承认自己实际是处于一种无可奈何、被动接受的状态。在太原理工大学,许多同学表示不愿接受这种行为,他们说大学的内涵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团队精神,要不然大学为什么安排同学们集体住宿。 小王说,从小到大都在父母的管教下生活,任何事情都不能有自己的主意。好不容易来太原上大学了,本想着可以过自立的生活,能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没想到妈妈非要陪读。他都不敢跟同学们说,怕大家嘲笑。 “我觉得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很希望自己能回归到同学当中去。甚至羡慕可以在放学时和同学一块骑车回家这样的小事,路上可以和同学们聊一些不能对父母说的事,请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多好,可我不敢跟父母说。再说,一个月600多元的租金,压在我心里,总让我觉得要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他们的辛苦,我一点也不快乐!”在送我下楼的时候,一位被父母陪读的中学生抓住机会向我说了这样一番话。 背负不起的爱 陪读,是爱还是害?太原市心身疾病门诊部主任、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卫亚莉老师分析到:家长的初衷是爱孩子,但陪读会让孩子的能力弱化,是一种隐性伤害。 首先,对于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而言,陪读只会让他们的能力变得更差,因为陪读剥夺了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是一种不良亲子关系。人类几乎所有的社会能力都是在后天学习、培养的,如果在后天教育中,剥夺了这种学习的机会,只会使他的生活能力日益弱化,进而有可能成为被淘汰的对象,甚至可能出现心理疾病。卫老师在工作时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因为原来的家离学校较远,父母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上学放学还要接送,因为怕车撞着,怕被人拐走,孩子下楼和院里的伙伴玩,父母必定有一个要跟着。慢慢的,孩子和同龄人之间产生了隔阂,最终造成心理强迫障碍。 其次,对于上大学的孩子来说,父母陪读的更大伤害在于其行为自制能力。人的成长中有几个阶段,其中十八九岁是一个关键期,因为正常的人格开始在这个阶段中健全起来,心理会在这个阶段趋于成熟,对社会的基本观点也会在这个时期形成。父母陪读会干扰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判断能力得不到发展,一旦进入社会,将陷入自己事事无力做主的痛苦中。 第三,陪读,也反映出家长的心理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焦虑。究其根源,家长陪读正是对孩子的能力缺乏信心的体现。 人质 “我把一个人质交给了社会”,这是一位父亲面对教育中的不合理现象发出的一声呐喊。发扬了拿来主义的精神,我用人质来比喻被父母陪读着的孩子!孩子交给了学校,更多时间他跟老师在一起,知识是由老师传授的,道理是由老师讲解的,孩子相信老师而不是父母。慢慢地,晚饭时的餐桌上孩子不再同父母交谈,开始把自己的日记本锁进抽屉,开始反对上下学时父母的接送……孩子的独立、自主甚至叛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掘开一条深沟。于是,父母希望掌握孩子的语言,父母希望控制孩子的行动,希望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陪读,给了父母们这样一个机会。如果非要给陪读找一个科学的理由,那就是分数。当分数成为对知识惟一评价时,这样的体系没有顾及孩子的健康。同时也约束了大众行为,成为很多父母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追求的目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哪个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做人质,做一个没有思想的木头人。要想孩子改变,父母必先变,认识孩子,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子。(山西晚报) 专家:孩子为什么“长不大”? 1.独立自主方能成材 孩子“长不大”从根本上说就是缺少独立性。所谓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在社会上生存以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在人类历史target=_blank>人类历史上,那些杰出的人才,都有很强的独立性。199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调查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成材离不开独立自主”。研究表明,杰出青年在童年时代66.89%的人非常喜欢自己独立做事情,29.73%的人有时喜欢,不喜欢的只占3.38%。这一组数据表明杰出青年童年时要求独处和独立做事情的愿望非常强烈。独处为个人的创造力发挥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而独立性为个人的创造提供了不受他人影响的能力。 2.“长不大”的症结在哪里?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缺少独立性是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把原因归结为“独生”。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作为“自然人”来到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孩子的独立性差,从根本上说,是后天塑造的结果。从家长教养方式来看,过分保护型教养方式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品质的最大障碍。调查显示,过分保护型家庭的孩子大都独立性较差。 从孩子家务劳动的时间与儿童道德优点的相关分析来看,家务劳动时间与儿童的独立性显著相关,即儿童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家务劳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劳动技能技巧的训练,也是儿童独立地思考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孩子能力的综合训练。一些家长对孩子从事家务劳动存在观念上的偏颇:一是家长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把学习成绩如何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二是低估了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三是单纯地把孩子从事家务劳动看成是时间和体力的付出。因而包揽了孩子力所能及的很多事情,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动手做事,独立处理问题的可能。 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向人们揭示出:儿童发展依赖于成年人,又独立于成年人,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对成年人有着显著的依赖性,需要成年人的帮助。但这种依赖性是暂时的,随着孩子的成长,独立自主性将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 进人学龄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完成作业、看书学习、以及自主地与同龄伙伴交往的能力。但是孩子的这种独立性的发展,却常常受到家长的阻碍,表现出一种不真实、不自然的情况,即对成年人依赖的成分依然很大。这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本质缺乏全面地了解,在处理孩子与成年人的关系上,过低地估计了孩子的独立能力,而过多地相信自身在孩子发展中的辅助作用。 另一方面,是习惯于将成年人的活动特点强加于孩子,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设计孩子的活动,代替或者强制他们做事,不给孩子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从而剥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不可避免地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独立性差、不会独立地处理问题等人格缺陷。(关颖/孙云晓教育网站) 观点:陪读现象一把双刃剑 有报载,一些学校为督促差生学习,提出让家长陪孩子读书。这是因为,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只有当家长陪在眼前时才会把天马行空的心收回来看点书,一些老师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种心理,才出此下策。看来,陪读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催化剂。记者也为此采访了一些老师。大多数老师指出,陪读是把双刃剑,不能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它。 据介绍,陪读这把双刃剑如果用好了可以鞭策孩子好学上进,有立竿见影之功效。这是因为,一些来自于外地的初中生、高中生在离开家庭后,一段时间内无法控制自我。从饮食来讲,大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刚入校时学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学校食堂的大锅饭,身体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陪读可以从生活上给孩子大力支持,学生成绩也可在短时间内有起色。同时,因家长全程陪读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监督,可以提高下一代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对被陪读的孩子而言,影响和意义就更为重要。有些陪读家长在付出劳动后,确实收到了孩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然而,所有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起决定因素还在学生自己。有些陪读尽管在经济和精神上付出了很多,结果却事与愿违。毕竟,参加高考的是学生本人,而不是在身边助阵的陪读家长。 从孩子自身而讲,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而言,陪读只会让他们的能力变得更差。众多研究表明,几乎人的所有社会能力都是后天形成的,家长陪读,有时可能会使孩子的自理能力更差,殊不知,那些迈进了大学校门的人还要让母亲给铺床叠被。从心理来讲,家长陪读容易滋生孩子的强烈依赖性,久而久之什么事都等着父母来解决,自身反而没有多少主见,而这对于正在心理和人格成长期的孩子来讲,应该是个不小的忌讳。因此,成长之路,各有策略。在所有的育人方式中,陪读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当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应考虑退出全方位护航的角色,把空间留给孩子,把路留给他们。 陪完小学陪中学,陪完中学陪大学,更有甚者,一些家长还陪着孩子出国留学。家长啊,你们一路风雨走过,陪到何时才是个头呢?来源:千龙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