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小学生看着同伴溺水身亡 不要勇为但是不能无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3日16:38 《今日说法》

  小学生张智勇和几名同学去江边游泳时,为了救落水的同伴而溺水身亡。但在他挣扎呼救的时候,周围的同伴没有一人采取搭救行动,眼睁睁地看着他沉入水底。而且事后谁也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家长和老师。央视《今日说法》播出最新节目《童言有忌》,以下试节目实录。

  主持人:肖晓琳

  嘉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李玫瑾教授

  张智勇是湖南省湘潭市曙光小学的学生。2003年9月5日放学以后,家里人发现他不见了,正在焦急地寻找时,张家接到了班主任老师的电话,说发现张智勇的书包在河边,让家长赶快去认领。

  孩子的父亲张伟根接到学校的电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儿子的书包怎么会丢在江边?人又去了哪里呢?他放下电话迅速赶到了江边,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当他赶到江边,看到熟悉的书包和衣物却不见儿子的踪影,他感到这是不祥之兆。于是,焦急万分的张伟根拨打110求救电话,湘潭市水上治安管理大队接到警情后,迅速组织了打捞船赶到了出事地点。

  据打捞队讲,仅靠书包和衣物还是不能判断小孩出事的位置,这样盲目地打捞恐怕没有结果。那么是否有人在江边看见过孩子呢?就在张家心急如焚,四处打听的时候,围观的人却有人说下午曾经看见几个学生离开了江边,其中有一个胖胖的男孩儿。张妈妈听到群众的描述,觉得很像是儿子的同班同学小盛(化名),她马上把这个情况告诉老师。

  当老师打电话询问小盛(化名)关于张智勇的消息时,他的回答却令张家大失所望,他说自己没有和张智勇在一起,也没有见到过他。虽然电话里小盛(化名)说看见张智勇,但老师从小盛(化名)紧张的语气中感觉到他可能没有说实话。也许他真的知道张智勇的下落,张家不愿放弃这唯一的线索,他们决定和老师亲自到小盛(化名)家里问个究竟。

  据张智勇的大妈讲,从小盛(化名)的表情和举止他们分析,他肯定知道张智勇的一些事情。在张家和老师的耐心劝说下,小盛(化名)才不情愿地说出了他和六位同学,放学后一起去江边洗澡的事情,其中就有张智勇在内。随后,在张家的要求下,小盛(化名)来到江边,指出了张智勇落水的地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寻找,张智勇的尸体就被打捞上来了,据推断此时距张智勇落水已经过去三个多小时了。

  张家觉得既然小盛(化名)说和同学一起去江边洗澡了,那么别的同学是否看到了张智勇落水的情况呢?为了把事情弄个明白,第二天,张家和老师又一次来到小盛(化名)家里。经过再三劝导,小盛(化名)终于说出了张智勇落水的全部经过,并且还有六位同学也看到了张智勇落水的情况。

  那是九月五日下午,曙光小学96班大扫除结束后,张东(化名)同学提议要去江边洗澡。于是小盛(化名)、 张东(化名)、张智勇等七位同学不顾学校禁止下河游泳的规定,来到了学校附近的湘江边。到了江边,几位同学很快脱去了衣服,开始站在水里玩耍。不一会儿,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突然发生了。张东(化名)以为自己会游泳就大胆地往水深的地方走,刚走了几步就一脚踏空陷到江水中。

  张东(化名)说就在他喊救命的时候,看到张智勇奋不顾身地过去救他。此时,一种求生的本能驱使他紧紧地抱住张智勇不放,并且用另一只手抓住了同学们丢过去的塑料泡沫慢慢浮上了岸。可是,张智勇却在此过程中慢慢沉了下去。

  张东(化名)游上岸后,他看到张智勇正在水里挣扎着,其他六位同学也看到了这一情景,但是他们谁也没有过去帮助张智勇一把,他们眼睁睁的看着张智勇在水中沉浮,竟没有一个人呼喊一声。那么,为什么六位同学见死不救,也不去找人帮助张智勇呢?事后,同学们说当时他们心里十分害怕,以为张智勇必死无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却动弹不得。

  也许他们是怕被淹死没有去救张智勇,也许他们是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六位同学眼看着张智勇在水里挣扎着,他们没有采取一点办法。直到张智勇彻底从江面上消失了他们才上了岸。张智勇为救张东(化名)沉入了水中,六位同学开始责备起张东(化名),并提出让他出钱赔偿。担心事后要承担责任的张东(化名)想到自己家里并不富裕,拿什么来赔偿呢?

  于是六位同学商量,只要赶快离开江边就不用承担责任了。为了掩人耳目,有同学提出到县政府大院再玩一会儿,这样他们就不会有人怀疑他们和张智勇在一起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六位同学在县政府大院玩了一会儿,他们以为这件事可以这样掩盖过去,就各自回家了。

  这次,我们才勉强从刘雨(化名)的母亲那里了解到当时的情景。刘雨母亲说,那天晚上,儿子满头大汗地跑回家,神色有些紧张。母亲问他干什么去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说和同学骑自行车玩去了。

  张智勇落水的事情已经真相大白,那么六位同学的家长听说此事后又有何感触呢?被救同学张东(化名)的父亲说,他不会对此表示感谢,因为只有张智勇去救张东,其他人却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样的回答多少让我们感觉有些意外,毕竟张智勇是为救张东(化名)而死的。相比之下,当张智勇处在危险的时刻需要救助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去帮助一下,甚至连呼喊一声也没有。这让张家不免有些寒心。

  在当地,记者本想见见其他几位家长,听听特点对此事的一些看法,但最终他们以各种理由拒绝了我们。经过多方努力,我们找到了同学周宏(化名)的父亲。周宏父亲说,儿子是害怕坐牢,害怕赔偿才不敢报警的,这种心情也可以理解。

  张家查明儿子溺水的真相后,找到曙光小学,希望学校对儿子的死给予公正的评价。曙光小学认为,虽然认可张智勇的救人事实,但是张智勇私自下河游泳也是违反的校纪校规。曙光小学还指出,根据教育部有关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学生上学、放学途中发生的事故,学校不予承担任何责任。此外,学校不赞同学生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去救助别人,因此学校对张智勇救人的行为不能定性为见义勇为。

  张智勇的离去使张家的梦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事后张家没有去追究任何人的责任,而是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

  主持人:李教授,在观看整个记者采访的时候,我心里始终有一股非常强烈的难以说清楚的那种疼痛和震惊。应该对张智勇这个好孩子的去世感到心痛,同时也觉得这几个孩子为什么最后能这么做呢?

  李玫瑾:即使这些孩子没有说真话,即使他们撒了谎,但是我们对他们不能责怪太多,因为孩子很小。但是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孩子的行为往往会反映一些大人的背景,也就是说孩子为什么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视为儿戏,而且当看到一个同伴落水挣扎没有再上来,他们第一没有去喊人,第二没有及时报告还继续去玩儿,这里面反映出对生命意识的淡漠。

  其实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我们很注重对于孩子的各种知识方面的教育,但是我们很少给孩子灌输生命权利高于一切的法律意识,在法律当中已经非常注重维护生命的权利,这个意识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灌输,要告诉孩子,在生活当中最重要的是生命。

  主持人:这里面最为痛心的是孩子们对法律责任的误解,说害怕因为去叫了大人救张智勇,害怕因为张智勇的死亡自己要去坐牢,这就说明他们有责任意识,但是他们误解了这种责任。

  李玫瑾:孩子们多次谈到的怕,这个怕其实我认为可以理解,因为作为一个未成年人,他身心发育并没有成熟,可能父母或者是大人曾经跟他用一些话来吓唬过他们,所以孩子他可能就会造成这样一个错觉,只要做错了事情,一旦被抓住的话就要去坐牢。这说明缺失的还是我们成年人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主持人:孩子们的想法往往反映了家长们的一个观点和态度,我们刚刚从被救孩子的家长身上看出了他对整个事情的评价,的确让我们非常难以认同。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的父亲,他的父亲在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完全采取的一种回避否认和拒绝的一种态度,这是令人更为痛心的一件事情。

  李玫瑾: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社会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都非常冷漠,有一天你的孩子再出现这样的问题的话,你可能也会遇到相同的对待。所以,我们应该是对于这种不幸和对于这样的一个事故,应该采取关心关爱,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受害的家庭。

  主持人:其实学校对这件事情看来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我们的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学校就说像这样的孩子从行为上我们肯定,但是我们不树典型,也就是不赞扬他不推崇他。

  李玫瑾:现在小学生的课本当中,把鼓励少年见义勇为这一条去掉了,也就是说作为未成年人,他们身心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在这个年龄段不鼓励他们见义勇为。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有必要强调一点,见义勇为和见义有为是两个概念,如果你见到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你没有自己上手去做不等于不去管,如果你看到一个生命正在失去的话,你居然不去做任何作为,作为成年人就属于不作为间接故意了。作为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勇为但是不能无为。

  主持人:在遇到这种意外的紧急的情况下,如何智慧地去解决,在这方面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学校不能简单的一句话说我们现在不值得树这样的典型,因为生活当中有很多也是一种自然的教材,这种教材如果我们利用得当的话,对孩子是一种很好的法律或者道德以及行为方式的教育。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纯真和善良的,但是作为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应该好好地想想,怎么样能够把孩子们培养成为有正义感的、有责心的、有对生命价值充分理解的公民,这是我们成年人的责任。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