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南京知青72贤”昨重访马坝(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7日10:23 扬子晚报
“南京知青72贤”昨重访马坝(组图)
大妈热情地拉着当年知青的手。

“南京知青72贤”昨重访马坝(组图)
知青为革命烈士献花。张本甫 摄

  “老队长,我们看您来了!”昨天下午,钱学均、丁文泉、方衍华、黄其寿四名当年的知青刚到原盱眙县马坝公社老庄大队孙庄生产队孙队长的家门口,就热情地招呼久别重逢的亲人。他们四人是1964年“南京知青72贤”的一部分。昨日,包括“72贤”在内的130多名南京知青重回当年插队的盱眙县马坝镇,纪念下乡插队40周年,看望日夜思念的故土和亲人,畅谈当年的马坝知青精神。

  亲人重相见,未语泪先流。40年的思念,40年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知青们百感交集。当年,他们一个个都是青春少年,意气风发;如今,他们有的已年过六旬,头发斑白。在《打起背包走天下》的歌声中,知青记忆中难以磨灭的一段历史又浮现眼前。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邢燕子、董加耕等有全国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典型。受他们的影响,1964年,南京一中、二中、三中等中学的72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主动提出放弃高考,到马坝农村去做“新农民”,要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他们因此被誉为“知青72贤”。1964年10月6日,他们浩浩荡荡地开往马坝安下了新家,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一时间,南京知青72贤成为有全国影响的集体,他们也成为当时年轻人学习的榜样。此后,陆陆续续又有许多批次知青下乡插队。

  “我们当时是主动找苦吃。”现已退休的汪唯恭说,与后来下乡的知青不同,1964年,我们这批人可以不下乡,有的人成绩很好,完全能考上大学,是我们主动弃考务农的。这是一种时代的召唤,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当时的马坝农村非常穷,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粮食不够吃,只能用瓜菜、山芋干代替,稀饭一吹三层浪。有一个知青,饿得实在没法,有一次竟连喝了16碗稀饭还不见饱。冬天,知青们光着脚丫子挑河泥;夏天,日头再毒也和当地农民一样下地干活。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老知青樊政中说,到了冬天没有烧饭柴草,我们就到60里外的淮河河滩割芦柴。60里路啊,没有汽车,几十吨的芦柴全靠脚底板走路,用平板车拖回来的,有的人脚底都磨出了血泡。

  当年的知青,不仅为马坝农村献出了青春和汗水,有的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昨天上午,130多名知青来到吕惠珍烈士墓前,进行新的墓碑揭碑仪式,缅怀烈士的事迹。1966年7月,来马坝插队两年的吕惠珍和同伴方衍华一起放鸭子,方衍华一不小心掉进了河水湍急的淮河支流——九里荒大涧中。见此情景,吕惠珍毫不犹豫地跳下河去救人。不幸,她自己被河水吞没了。当年9月,吕惠珍被授予“雷锋王杰式的革命战士”称号,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当年的知青点领导赵鹏秋老人说,40年后我们重访马坝,并非仅仅因为老年人爱怀旧,更重要的是追忆一种时代精神,这就是知青身上体现出来的甘于自我牺牲,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变迁,这种精神永远不过时。当年放弃高考的方玉说,她父亲是大学教授,她本人成绩也很好,完全可以上大学,但她选择了去农村。这段历史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对于她本人来说,这一选择影响了她的一生。她在农村得到了磨炼,吃了很多苦,这使她以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从不拈轻怕重,可以说,这段经历让她受益终生。本报记者张本甫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F1中国大奖赛
《2046》公映
法国特技飞行队访华
网游天堂2新增服务器
2005新浪考研大讲堂
国庆出游宝典
“十一”缤纷车世界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性感文化的解析》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