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鸟”夺金记(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8日07:45 扬子晚报 | ||||
“荆棘鸟”一飞冲天 昨天下午,还未来得及洗去征尘,身为领队的刘宇雷老师就忙着写“荆棘鸟”参赛的总结。提起“荆棘鸟”,刘老师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中国首届无动力高台飞行大赛吸引了24支来自全国各地大中学校、企业和澳门的飞行爱好者队参加此次比赛。10月5日上午10时30分,起跳处的风标被吹得直了起来,意味着这里的风速有5~7米/秒。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飞行器要从一座7米高台直飞天空,然后从距离海面5米的空中落到大海里。比赛总评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研究所总设计师胡继忠说,这对无动力飞行来说,难度较大。 果不其然,第一个冲上高台的华北电力大学的“冷却塔式滑翔器”,刚离开高台就像冰棍般直直插入水中,此后的4架飞行器都没能真正飞起来。南航大的“荆棘鸟”第六个出场,侧风起飞,它飞起来了!尽管只有十多米,尽管只在天空中停留了五六秒,但它第一次让观众看到了“飞”,终于赢得了大赛唯一的一等奖。 7位院士选出“荆棘鸟” 侧风飞翔的“荆棘鸟”让行家们刮目相看,它的三名设计师:石钢、华振、张云的身份更让专家瞠目———他们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分别来自飞行器设计工程专业、动力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刘宇雷老师告诉记者,8月23日学校决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消息在校园传开不久,30多件观念不一、外形奇特的设计方案就摆到了学校团委办公桌上。经过学校的陶宝祺、管德、刘大响、屠基达、陈达、冯培德、贲德等7位院士和众多教授的评审,学校国防协会主力会员石钢、华振、张云三人设计的“荆棘鸟”入选。 方案出来了,可是要把“荆棘鸟”从图纸变成实物可不简单。比赛要求飞行器不能携带动力装置,这就要求飞行器的外形必须符合飞行动力学,飞行器的材质必须轻盈结实;飞行器着陆点是大海,这就要求飞行器必须设计一种快速逃生装置。而这一切对于刚上大二、大三的学生来讲,绝非易事。好在学校拥有众多的航空界院士,在他们的精心指点下,9月29日,“荆棘鸟”终于成功诞生,并被托运至珠海准备参赛。 比赛前夜突改“鸟尾巴” 10月3日,刘宇雷带着石钢、华振、张云来到珠海参赛,临行前刘宇雷和同学们对夺冠信心十足,可真正到了珠海,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4支代表队中“发烧友”们设计的作品,不管从外形还是设计方案都和荆棘鸟不分伯仲。为了能让荆棘鸟飞得更远、在空中逗留的时间更长,比赛前夜,刘宇雷和队员们毅然决定对“荆棘鸟”进行修改:将其重心前移。此前“荆棘鸟”的重心偏后,起飞后极易出现鸟头上翘,最终导致“荆棘鸟”刚飞离平台就坠落大海的结局,重心前移后便可飞得更加平衡,飞得更远。此外,俗称“鸟尾巴”的尾翼角度也至关重要,他们将此前水平的尾翼稍稍向下倾斜了一点。这样的修改果真起到了作用,比赛当天经过“改良”的“荆棘鸟”一下子飞出了十多米,在空中停留了五六秒,以骄人的战绩夺冠。 23岁的石钢是“荆棘鸟”的主要设计师之一,比赛那天也是他驾驶着“荆棘鸟”飞上了蓝天。昨天下午,石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其实比赛之前我从未上过天。”他说,当自己落到海里,从海水里探出头时,看着岸上激动的人群,一下子明白:“荆棘鸟”终于飞起来了!本报记者 孙为立 陈明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