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安徽人的形象不容扭曲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16:50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国庆节的喜庆气氛并没有冲淡安徽人心中的火气。这火气是由“安徽口音”引发的。

  当代安徽人的“三大发明”

  9月24日,南京晨报一名记者在报道当地一起抢劫案时,很武断地表述说,两名嫌犯“操安徽口音”。该报道引起了安徽众多记者的强烈不满。9月30日,本报以《“安徽口音” 引发一场风波》为题,就此做了深入报道。不少读者在看到本报报道后,纷纷来电或上网表达自己对外地个别记者的不满。

  以安徽人做出的巨大贡献而言,我们的确应该受到更多的尊重而不是歧视。包产到户、傻子瓜子与民工潮是安徽人的“三大发明”,这些发明直接启动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伟大改革。很多人只知道安徽民工每年在沿海等地“再造”了一个安徽,却从来没人算过,安徽的淮河人民历年为淮河下游所做的牺牲可以“再造”多少个安徽!去年淮河洪水泛滥,为了保护下游外省工业城市的安全,安徽人含泪引水泄洪,自毁家园,由此造成的直接损失数以百亿计算。在我们再三牺牲自己的基础上,下游“富户”安然地垒起了他们居高临下的财富大厦。安徽人代价惨重的牺牲曾经“感动中国”,但似乎并未感动国内某些“富户”。正如省内一位记者朋友所说,外地人对安徽人的歧视是没有理由的,我们的愤怒应该受到尊重。

  被扭曲的“安徽人”

  但话说回来,地域歧视现象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当然是主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理由。坦率地说,有两种人搞得我们很没“面子”,第一是极少数流民,第二是极少数官员。

  我们注意到,外地少数媒体已将“安徽口音”异化为贫穷、愚昧、堕落、犯罪的代名词。2001年9月27日生活时报、南方网在报道一名50多岁的女乞丐时,称她“操安徽口音”,事后查明此人叫刘海云,是河南三门峡农村的农民。2002新华网上海5月9日报道,上海发生一起抢劫案,作案人员4~6名,“均操安徽口音”。于是在办案过程中,该市“娱乐场所、中小旅馆等地方对年龄在20至30岁、操安徽口音、无正当职业的外来人员”统统成了摸排对象。2003年8月13日,新华网、北京青年报、北京娱乐信报报道说,2003年6月5日中午北京市发生抢劫杀人案,“侦查员了解到,劫匪至少有一人操安徽口音”。2004年9月25日金羊网、新快报、都市快报报道,某位名人在广州被卖淫女子抢了钱包,“这名女子(指妓女)身高1米60左右,长相一般,操安徽口音。”

  面对这些与“安徽口音”有关的丑闻报道,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到底是媒体有意张冠李戴,还是外流的少数安徽人确实如此?

  与普通媒体相比,央视焦点访谈的杀伤力更为强大。央视一位同行有一次闲聊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当焦点访谈记者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时,他们便会把目光扫向安徽。这话听上去令人感到悲哀。事实上焦点访谈对安徽的每一次报道,几乎都会产生轰动性的效果。共和国总理在南陵县粮库被“骗”、叶利钦与克林顿在蒙城县“纳税”、阜阳的劣质奶粉事件、合肥的“亿元垃圾工程”以及王怀忠身上发生的诸多笑料,这一切都被央视抖露在全国人民面前。焦点访谈的杀伤力与少数官员制造丑闻的破坏力,共同将安徽人的“面子”进行了一次次可怕的伤害。我们当然不能责备焦点访谈,我们只能反问自己为何会成为访谈的“焦点”。

  皖人渴望有“面子”

  抖露家丑、自揭疮疤是需要勇气的。揭疮疤是为了更好地自我警醒、自我疗救。在这方面,河南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针对外地“妖魔化”河南人的现象,河南省政府一方面加大对外正面展示与宣传的力度,另一方面则着力推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塑造河南新形象工程,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行动。因此,在修复我们的“面子”时,政府的责任是重大的。“少数流民”产生于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少数官员”来源于一个强大的“强势群体”,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强大经济实力的同时,如何抓住这两个群体来修复安徽人形象,是政府应该考虑的问题。

  南京晨报记者的报道刺痛了安徽人,也刺醒了安徽人,网上众多老乡对这篇报道所表现出来的义愤,让我们看到了安徽人对家乡的强烈热爱。安庆房地产商汪先生前不久出差珠海时,曾遇到一名来自皖北的乞丐。掏钱时,他诚恳地对乞丐说:“我给你10元钱,只求你今后别再说自己是安徽人。”这一切充分表明,一股渴望修复自身形象的强大情感力量,正从安徽民间源源涌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