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如何补偿何祚庥的遗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00:14 新闻晚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这些天,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的获得者正在一一揭晓,“中国人何时获诺奖”又一次成为国人关注的话题。日前,北京某报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的“遗憾”:在得知美国科学家凭借量子色动力学的“夸克渐近自由”获得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何院士遗憾地说:“在这个领域里,我们的研究曾早于美国,成果也非常接近最后的结果。”

  原来,在1965年我国率先提出了“夸克模型”———这一量子色动力学的关键理论,
而且,当时提出的关于颜色的概念已接近了最后的结果。作为当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何祚庥说:“我们当时稍稍领先于美国等一些国家。”但是,随之而来的“文革”使这项工作被迫停止,科研人员被关进了牛棚。1973年,三位美国科学家的论文发表。31年后,正是凭着这篇论文,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样看来,中国人“诺奖荒”的原因恐怕要追溯到三十年前。由于一个科研成果需长时间的检验,因此几十年前遭受的浩劫,很可能导致了如今国人无缘诺奖的尴尬。试与竞技体育相比,从奥运第一枚金牌到第一百枚,我们只用了20年时间,而在诺奖所代表的基础科学领域,那一代人留下的遗憾至今尚未了断。这说明,基础学科的腾飞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更多资金的投入,以及更强的综合国力和制度保障。

  而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高,那么,这一代人的“诺奖温床”是否建立起来了呢?笔者认识不少大学生,他们对数学、物理、哲学等基础学科兴趣浓厚,但事与愿违,“学这些不吃香”的“教诲”让他们中的不少人放弃了这些领域,未来的“数学家”改学精算,“物理学家”转行管理……诚然,在当今社会,这些学科不再是“显学”,但我们的高校、研究机构能否对它们的建制、待遇再作调整,使这些思想的火苗有朝一日燃起火焰呢?获“数学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美国数学家怀尔斯,为证明费马大定理,可以9年不写论文而生计无忧,这样的厚待不值得国人深思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尤可追。创造更好的环境以使青年俊彦投身基础学科,才是对何院士一代人遗憾的最好补偿。 作者:俞陶然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