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农民造飞碟 乡亲凑齐50万元鼎力支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14:02 CCTV《社会记录》
农民造飞碟乡亲凑齐50万元鼎力支持(组图)

晨曦下的碟型飞行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农民造飞碟乡亲凑齐50万元鼎力支持(组图)

杜文达和他的飞碟


农民造飞碟乡亲凑齐50万元鼎力支持(组图)

飞碟制造现场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10月11日的一期节目中,报道了一位倾家荡产也要造飞碟的农民朋友,他自己的信心很足,乡亲们也都支持他。以下是节目实录:

  解说:奇怪的光,在空中时隐时现,它们是什么?一个阴森森的金属块悬浮在海洋上空,那又是什么?

  主持人阿丘:飞碟,不明飞行物,UFO,今天晚上我想给你讲讲这个神秘的东东,它们一直是人类难以揭开的密,但是我的一个同事说了,她刚见识了一个飞碟,一艘货真价实的飞碟。

  主持人阿丘:怎么样?这就是我的同事前些天见识的那艘飞碟!说实话,有点简陋,让人失望。不过据称,这个家伙一旦制造完成,将可以平稳的升空,安全的降落,以任意角度转向和前进,甚至还能潜水的,无所不能啊。听上去是不是很美呀?!呵呵。信不信由你了!想象一下啊,要是咱们人手一艘这样的飞碟,那不久的未来我们的生活可能就成这个样子了。开个玩笑了。好,还是说回我今天要给您说的这艘飞碟,这艘飞碟的主人,也是设计和制造者,跟咱们一样是个地球人,姓杜名文达,是安徽省宿洲市萧县的一位农民。

  上上个星期,我的同事见到这位飞碟制造者。。。。。。

  旁白:杜总带着我的同事进了他的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也就是实验室,也就是杜总家的会

客厅,也就是杜总的卧室。

  杜文达:随便看,上一次试的时候,我们的油门拉线断了。

  记者:这些材料都是您花钱买的?

  杜文达:是的,载人飞碟大概分五块,一个是内叶片外叶片,还有它的驱动部分和发动机.

  记者:中间哪个圆的是什么东西

  杜文达:中间的那块是我们改造过后的传动结构

  记者:人坐哪里?

  杜文达:人坐的位置就是在这个靠背的地方,就这个位置!

  主持人阿丘:要说这农民兄弟们这些年,也造了不少新鲜东西,我就听说了好多了。十年前,四川有位姓周的先生,是造飞机。我这儿还有他当时试飞的录像呢,咱们看看啊

  解说:从我们这个角度看,飞机的三个轮子已经离开了地面一米左右,但不知道为什么,他 了油门也许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不过他已经向那些围观的人们证明了他常说的那句话,即将离地有升空的感觉.

  主持人阿丘:尽管不高,真的飞起来了。呵呵。还有,山东的姓孙的先生,也是位农民兄弟,人家自己造汽车都造到外国去了,看看

  解说:2002年7月,英国举办国际怪车大赛,孙中歧率领的飞马队,是惟一来自中国的车队

  他是山东省夏津县的农民.

  外国人:来参赛很不容易,谢谢,很激动!

  主持人阿丘:好玩吧,不过,刚才几位比起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位杜先生,我觉得还是有些逊色,不光是咱们杜先生造的是飞碟,而且,咱们今天这杜文达,杜先生,可不像前几位似的自己闷头苦干,自娱自乐。他可是拉开了架势,当事业干的!

  主持人阿丘:环宇飞碟科技有限研究所,研究基地。从去年9月,杜带着40多个人,集资50万元,搞起他的飞碟研究。

  杜文达:我和四川的那个(人)想法不一样。可能他是一种爱好吧或者就是想要试一试,或者就想要做一个什么效应,也许这就是他的想法.可是他做飞机的时候,他应该考虑现在国内外飞机都比较先进了,你再根据现在去发展,从市场上它没有什么价值了,这个更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了,如果是一百年前也许差不多,现在没有必要了,我的想法是我做这个载人飞碟,这块和他的想法,动机都不一样,一个是我认为,现在这个社会上就是需要这样一种交通工具,一种多功能的安全的交通工具,一个是塞车另外是道路堵塞,一旦碰到这样的情况,除非飞机能过去,别的东西过不去.飞机过去还需要机场呢!直升飞机过去以后,它的安全性能不太好.我是从社会上需要,我才去做的!

  主持人阿丘:据杜文达介绍,自己91年在报上看到了一篇报道对自己是深有启发,再加上结合气候学中龙卷风产生的压力,他认定自己的飞碟一定能上天。杜文达虽然只有初中毕业,但凭着天资聪慧,写了出自己的碟型飞行器的理论构造,去年9月该理论被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专利。

  杜文达:北京航天大学大概去过好几趟,当时找了一个姓高的教授,他给我提供了四个国家的,有日本的、美国的、德国的、俄罗斯的,他们都没有搞成功,我就把我的设想和原理还有这个专利证书带给他,给他看过之后,最后他还劝我,那个教授也劝我,他说你个人投资这块

  搞点比较小的,这个太大了!我说现在我已经开始设计研究了,我就不打算退了!

  主持人阿丘:尽管杜先生的决心很大,但我还是不敢相信。恕我直言,这家伙离地,我估计也是很有可能的,但有多大开发价值,实在不敢苟同。我觉得花些钱自娱自乐也未尝不可,但投资50多万,真当事业干,我总觉得没谱!

  这几天我认了一回真,查了大量的关于UFO的书,书上说目前确实有很多国家都在开发这种飞行器。这个象一只金龟子的玩意有个很酷的名字叫“EKIP”的,从侧面看,这个东东象一颗扁豆。您可别小看这只金龟子哦,它不仅可以载重100吨,而且还能以每小时500到700的速度在天空中飞来飞去,飞行高度不逊于波音客机。我听专家说呀,这个玩意的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的科技水平非常尖端。它花了俄美两国专家15年的时间,而且我还听说造一个这样的玩意的花费大约在7000万美元。

  主持人阿丘:到底杜文达的飞碟有没有可能升空,我的同事在回北京以后专门咨询了北航能源与动力学系的一位权威的教授,教授说,——不是没可能!杜文达飞碟的动力系统的合理性是完全有理论支持的。不过教授叫咱们先把杜文达的飞碟放一放,先听他说说这人造的碟形飞行器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人造碟形飞行器有两种,目前真正在航天科研上被需要的是一种水平动力飞碟,就像您刚才看见的老外们造的那样的飞碟,而另一种人造飞碟的动力轴是垂直的,因为性能与水平动力飞碟相差甚远,在航天科技上的用处并不大,所以科学家们都不怎么研究它。杜文达研制的碟型飞行器就是后边这种垂直动力的原理。教授说,按照垂直动力原理,杜文达的飞碟不是没可能升空,但也就只是升空罢了,要想左右平飞或者拐弯盘旋什么的,那是万万不可能的。老外在花大价钱试验,专家们质疑杜文达的想法。不过,我的同事告诉我,专家的质疑不怕,因为在杜文达,杜先生的身边簇拥着很多坚定的支持者!

  影像:

  儿子:(爸爸)他做这个目的不是为了经济,为了自己一些心中的想法,自己的理想而已。旁白:这个小伙子(或者少年)是杜文达的粉丝。

  我认为我爸爸是一个科学家。

  记者:如果说这仅仅是你爸一种幻想?

  儿子:那我还是支持他,最起码他为了这样的想法努力过,奋斗过

  旁白:这位大嫂是孩子他妈。两年前杜文达投身航天事业之时,孩子他妈很怄气。

  爱人:吵过

  记者:他怎么跟你说,

  爱人:他说这是他的理想对国家对自己有利的,他搞这个科技,回到县城来,租的房子,他到这里来,我也不放心,(他)买材料什么不方便,到城里租房子,我也不放心,我就到搬来了,租房子照顾他,他研究他的。

  杜文达: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困难到什么程度呢?要还外面的钱又要买东西,他(内弟)就把他家里的牛卖了,耕地的牛,卖了牛想拿这个(钱),买治淋巴癌治血癌的药,但是这个钱他就没花,给我送了1900,最后又送了我几百块钱,又把家里的豆子,刚打的豆子,手里穷,卖了500块钱,给我送过来了。

  主持人阿丘:不知道您听明白了吗?精神上,家人们不遗余力的支持,经济上,投资飞碟的人,可不是什么风险投资家,而是卖牛,卖地,卖房,卖车,来帮助杜文达的。而且都是杜文达的父老乡亲,据说参与投资飞碟制造的人有四十多个。不过,有意思的是,在他的这些朋友中,有钱的都不参加,有钱的朋友对他这个事情,要么认为搞不成,要么就是不相信,可能是人家见多识广吧;而那帮穷的哥们,都认为飞碟市场是非常有前景的,而杜文达又是个能人,跟着他干,不会错。于是大家倾家荡产地投资到这个飞碟制造中来,就这样七拼八凑终于凑齐了50万。

  记者:看病的钱算是救命是钱,住房的钱,给你,你就拿了

  杜文达:当时我跟他说了 ,我说风险比较大,成功了可能是时间很长,不能立马,今天拿钱明天就能得到回报的,你们考虑好,他们都说得很好的。

  主持人阿丘:投资人多了自然应该有个章法,于是,今年6月,杜文达和大伙就成立了这个名为环宇飞碟科技有限研究所。说到这,我想先给你说说杜文达他们这地方,安徽省宿洲市萧县,箫县是个农业大县,不过经济一般,信息也不够灵通。这么说吧,不大像对飞碟有特殊感情的科技之乡。杜文达说,大家的想法是,倘若这艘飞碟真的能够上天,倘若真的有大财团对此感兴趣有意买走这个飞碟的专利,那么,或许人们可以或多或少地改善目前的生活状况。

  卖专利,说到这里,我还得给您补充一段信息,在安徽萧县,杜文达也算得上是小有名气的,因为早年他曾经发明过一种矿山上使用的一种机械,当时的那项专利,卖了18万元,这可是当时当地轰动一时的新闻。几年前,杜文达也算是个村里靠科技走上致富道路第一人,村里村外的乡亲们眼里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家。

  工人:好象说我们老总给我们说的都是许多这方面的原理什么,好多东西听了他的什么原理觉得肯定能成功。但科学没考虑这么多。还得等结果吧。

  旁白:在飞碟公司这些工人,几乎就没有什么高学历,来之前工人大多只会一点点简单的焊接或切割技术,甚至对机械方面是一无所知。不过,还好,在工人们上岗之前,杜总总会对这些工人做一个为期一星期的简单培训,另一方面,没有高技术的工人们说了,只要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就对得起他们杜总。

  记者:今天是周末你知道吗?

  工人:不知道。

  记者:应该是休息的时候?

  工人:我们没有休息的。每天就是干,干。

  工人:上年的春节都没放假。

  记者:真的?

  工人:真的。

  工人:为了早点给他搞成功,没有。

  记者:有没有人说你们特傻呢?

  工人:有,偶尔也有问这方面的。可能我们想的比他还要远点。

  旁白:您可能要说了这帮工人们这样尽职尽责,一定得了多大的好处,哼哼,这您就想错了,因为杜文达的这个飞碟公司资金非常紧张,这里工作的工人的工资都采取记帐的方式,也就是说大家一年多都没拿一分钱了,杜总一再的安慰大家等到飞碟试验成功了,所有的工资就会一次性的发给大家,对此,工人们对此也没表示过什么不满,反正飞碟制造一旦成功,专利只要买出去,钱自然就会拿到手里的。

  记者:你们从来没想过,我不在这干了,我到外面打工,没有这样的想法吗?

  工人:没这个想法,有这个想法也不到这来了,矿上上班一个月千把块钱的。都有这个信心把他搞好,既然干了,信心很大,有很大的把握把他搞成功。

  主持人阿丘:而在杜文达的身边,帮助他管理这帮工人是一个名叫胡波的人,这个胡波也是颇有来头,他原来是当地一家葡萄酒长的副厂长,在听见杜文达造飞碟的事情以后,把自己厂长的高薪工作辞了,还把自己的房子做了抵押换了一笔资金来支持杜文达。

  胡文达:其实我跟我老婆的比较厉害的,一说就难受

  记者:你们到现在还是为这个事(飞碟)吵?

  胡文达:现在基本上好了,能理解.

  主持人阿丘:杜文达造飞碟一段时间后,越造越穷。不久,杜总的经济就开始告危,这个公司老总当得真够窝囊,除了租来的面积约20几亩大小的破厂房,连给妻儿睡觉的房子都没了,这学期儿子学费还是从亲戚家借的。与此同时,关于他造飞碟步履维艰的消息传开了,飞碟上了电视登了报纸,杜文达出名了。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上海的一个老板看了报纸之后,连夜赶到萧县一举为杜文达的飞碟注入了将近十万的资金!杜文达带着他的科研班子又上路了。

  主持人阿丘:今天的故事就算讲完了,说心里话,讲了一晚上杜文达和他的农民兄弟一起造飞碟,我的心情非常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方面我觉得杜文达和他同伴的身上表现出来的执着和认真,是那么地令人可敬,另一方面,杜文达和他的亲人们投了那么多钱的载人飞碟到底能不能上天,我心里也在打鼓。或许对杜文达他们而言,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关于UFO的粉丝们的故事了,更多兄弟们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节目的时间到了,让我用一段录像作结尾吧,这段录像是这个月初,杜文达他们自己拍的,拍的他们的飞碟的一次试飞,那一次他们没能成功。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周一至周五23:30首播,次日4:40,16:30重播

  欢迎Email至shehuijilu@vip.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