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男子年近40征婚百次 感慨真正的爱情征不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4日10:43 新桂网-当代生活报 | ||||||||
匆匆的都市生活造就了庞大的单身族,年龄差不多了却还是孑然一身,怎么办?除非看破滚滚红尘心如止水,不然……惟有征婚。征婚可以有一百个理由,而征婚路之难,又难于上青天。人心隔肚皮,从天而降的馅饼未必美味。即便如此,婚还是要结的,征婚也许能为你找一个最爱的深爱的想爱的亲爱的人来告别单身。而婚介所内就像一个小社会,那里面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每天都有可能上演一出出活报剧,婚介所内有太多太多故事,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南宁市多家婚介所内调查采访,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征婚之痛 故事一:征婚上百次至今仍独身 南宁市某杂志社年过40的刘明(化名)最近情怀落寞。国庆期间,他的最后一个伙伴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过起幸福的两人世界,他心里感觉很酸楚。“10年来,我征婚上百次了,屡征屡败。我等待的她,不知何时能‘征’来?……”10月2日晚,记者在广西残联希望心理热线见到了刘明。眼前的他虽谈不上是个美男子,但也算是一表人才。1.8米左右的个头,标准的身材,斯斯文文的外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性格开朗的刘明一见到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大学时,曾谈过一个朋友,毕业时,女友分到别的城市,于是,两人便“劳燕分飞”。或许是过于珍视大学的那段感情,总感觉“曾经沧海难为水”,参加工作前8年,他从未考虑过感情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他开始考虑个人问题时,却发现身边已没了可选择的对象。无奈中,他只好试着走进婚介所。 刘明说,从第一次征婚起,至今已走过近10年的征婚之路,征婚上百次,却总是阴差阳错。在他眼里,婚介所就像一个小社会,在那里,他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在他身上也发生了许多故事。最让他难忘的是在征婚过程中遇到的“婚托”。当时,他在报纸上看到朝阳路上一家婚介所刊登的征婚广告,感觉女方条件不错,便前往应征。该婚介所的“红娘”对女方夸赞不已。刘明交了20元见面费后,在婚介所内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才看见女方从楼上下来。女方和刘明交谈不到十分钟,就以有事为借口离开。刘明当即说了句:“现在有些征婚有点假。”女方回答:“没有缘分,什么都是假的。”这话让刘明如鲠塞喉,什么也说不出。 如今,刘明仍经常出入各种婚介所组织的交友活动,但他已不再轻易加入婚介所,成为会员。他告诉记者,实际上征婚真正能成功的不多,据了解,目前国内征婚成功率最高的是成都市,仅为7%。刘明说,除此之外,确实也没有更好的择偶方法,只好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来。 故事二:征来老伴两月离婚要房产 提起征婚,南宁市某新闻单位的陈小姐气不打一处来。陈小姐告诉记者,征婚陷阱实在太可怕。经了解,原来陈小姐的父亲深受征婚之苦。去年5月,陈小姐的母亲去世多年后,她父亲通过征婚“征”来个桂林老伴。刚结婚时,老父亲还开心了一些日子。可好景不长,爱时髦的老伴就以各种借口与老人分居。陈小姐知道后非常恼火,可老人们的事,她也无权过问。 没想到,这个时髦的“后妈”却在父亲单位到处散播流言,说陈小姐和弟弟经常打她。已经在外安家的陈小姐听到后更加气愤。一个多月后,时髦“后妈”干脆提出离婚,要求把房产分给她,还要给5万元损失费。这下把陈老伯惹火了,一气之下,陈老伯将离婚诉状送到了南宁市新城区法院。这时时髦“老伴”有点怕了,便降低要求,只要3万元养老费。陈老伯也不想再见这个“老伴”,遂答应了她的要求。陈小姐认为,像这样借征婚骗钱的人不在少数,想征婚可得睁大眼睛。 谁在征婚 现象一:“富翁”千里征婚 记者应征先交会费 记者在广西一本公开发行的杂志第九期上看到,很多海口“富翁”“富婆”在该杂志上刊登征婚广告,不远千里征广西“媳妇”“老公”。在这些征婚广告中记者发现,征婚的“富翁”“富婆”大部分是台商、港商或归国华侨,有“实业”且“非常重情义”。一个台商的征婚广告上写道:46岁,丧偶,一女儿随父母定居台湾,在台湾有房产,在深圳有商铺,海南有工厂、公司,事业辉煌,住别墅,驾名车,虽然经济富有,但很正派,有责任感;中年丧偶,深感人生可贵,诚觅一位能勤俭持家,温柔贤淑,善解人意,热爱家庭的女士共建家园,可带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一名52岁的澳籍华人在征婚广告中这样写道:幽默风趣、正直,有责任感,丧偶,有一女儿在法国上大学,1995年到海南投资酒店、旅游业;有多处房产,几辆名车,惟缺个女主人……看了这样的征婚广告,可能很多女士都会动心。 这些“富翁”“富婆”真的都有这么优秀吗?近日,按照征婚广告留下的电话,记者以应征者的身份打通了前者留在广告中的婚介所电话。听完记者的“征婚”意图,接电话的“红娘”很热情地介绍这位“台商”的情况,听得令人感觉到这位“爷”似乎是世上最好的人了。当记者提出想看征婚者的照片和详细资料时,“红娘”说,必须成为该公司会员后,才能查看资料。会员费是399元,成为会员后,该婚介所会终身服务,直至找到另一半。当记者表示相距太远难介绍时,“红娘”不耐烦地说,你好好考虑吧,便挂断了电话。 记者随后在刊登该征婚广告的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启事:主持人敬告应征的朋友,征婚广告文字内容为征婚者个人或中介公司发布,请读者慎重核查,由此产生的争议与本刊无关。 现象二:干好不如嫁得好 女大学生也征婚 南宁市新竹路一婚介所唐经理告诉记者,征婚者大部分是离异或丧偶的中、老年人,还有一些因工作忙碌耽误了婚姻的大龄青年。今年以来,一些女大学生也加入了征婚队伍。这些大学生应征者的要求非常高,大多要求有文化修养、有房子、有车子、票子的应征者。唐经理说,一些年龄太小的女大学生来征婚,都被他们婉拒了。 现代女大学生究竟持怎样的婚姻观,为何加入“征婚”一族?记者就女大学生征婚一事,采访了广西大学、广西民院、广西商专等院校部分女大学生后发现,接受采访的女大学生小敏说,毕业后,面临着择业等各种压力,如果征婚能找到一个有一定事业基础的男友,还可以帮忙找个好工作。即使找不到也没关系,反正征婚又不会损失什么。而学英语的小覃就现实很多,她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找个有钱的老公,可以少奋斗二十年。“我们班有很多女同学都有有钱的男友。”小覃满不在乎地说。大三的小韦则认为,大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网上有很多有关婚介的骗局,万一受骗,受伤的还是自己。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邕城各婚介所基本都实行会员制。想征婚,只需出具《身份证》、《离异证》,再交200-300元不等的会员费,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去“求偶”了。至于征婚者的实际情况,婚介所并不做过多核实。 相关链接:从原始社会到网络时代 中国人的漫漫相亲路 原始社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华夏族人,尚无宗法理制来约束男女情事,穹庐做帐,草木为床,原始的激情于旷野上奔腾。今天,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还保持着走婚的风俗,一年一度的三月对歌节是阿哥阿妹们的集体相亲礼。 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这两千多年的主题,两个素未谋面的青年遵从父母大人的指令结为夫妇,婚前的沟通全赖媒婆的一张巧嘴。严密的包办婚姻系统下,反倒助长了电光石火般剧烈爆发的爱情传奇的流传--通常是青年公子在墙头马上或者元宵灯下与佳人惊鸿一瞥,从此神魂颠倒,两下相思。 民国时期:失去了天子的中国重新开始百家争鸣,西方的浪漫故事和好莱坞电影一起搅乱了千年帝国的生活,在时尚的大城市,新派人物的作风之一是与原配妻子仳离,在社会交往中寻找自己心仪的新女性。他们在那个时代写下的情诗直到今天依然灿烂。 但对大多数温良中庸的国人而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然没有过时。民国报纸上常有这样的结婚启事:某男某女经某人介绍,双亲同意,于某日永结同心,特此昭告亲友。置一桌酒席由父母亲戚陪着相亲,合完了生辰八字,然后定下的婚姻关系才是正当和光彩的。 解放初期:经历了多年战火和革命浪潮的洗礼,于是“同志”这个没有性别色彩的称呼和“爱人”联系在一起。通过相亲获得“爱人”的途径只有两种,一是朋友介绍,二是组织安排。花费太多时间追求个人感情虽然没有不被允许,至少也被认为不够先进。介绍人以谈革命工作为理由将两个人召集在一起,往往就是恋爱关系确定的标志。结婚照上,这个时期结合的大多数夫妇穿一个式样一个颜色的衣服,惟一的区别只是尺寸大小。 文革年代:八个样板戏中听不到一句跟相亲有关的台词,温情和爱恋被批判为“小资产阶级作风”。中国人被分为三六九等,选对象要看出身,看成份,工人和贫下中农是硬杠杠,共产党员是最佳配偶。地、富、反、坏、右分子则注定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但是革命斗争仍取消不了男婚女嫁,在上海的外滩,一对一对紧挨着倚靠在黄浦江的栏杆上谈情说爱的情侣,他们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了一道“情人墙”,把革命的高音喇叭变成了背景音乐。 改革开放之初:一部《庐山恋》成了国人重新直面情感生活的标志。青年男女们又在公园里谈起恋爱来,相隔两地的情侣耐心地互致情书,大学校园里偶尔也能看到某个衷情男子站在女生宿舍的楼下等上一昼夜。个人征婚广告也铺天盖地地出现了。但无论自由恋爱如何正大光明,对大多数人来说,相亲仍是逃不掉的选择。 网络进行时:现代相亲的装备如下:电脑,手机,信用卡,安全套。新新人类的心情就像风一样自由,网络随时为他们开启通向异性的大门,只需要手指轻敲键盘,他们就开始畅想电脑另外一边那个是轻舞的仙子还是丑陋的恐龙,还没等电脑屏幕烧得发热,相亲的时间地点就已经定好了。第一声问候总是这样:你是万人迷吗?我是小李飞刀。天知道,他们的相亲是在天亮之前还是天黑以后。当代生活报记者采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