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驾驭市场经济是首要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2日06:06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编者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重强调了五种能力,其中第一种能力就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对我们党来说,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加深认识和理解这一能力,我们特约了《中州学刊》杂志社社长李太淼和中共许昌县县委书记王桂梅就如何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进行了对话,分别
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加以阐述,供读者学习时参考。核心是领导发展的能力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之所以要把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摆放在如此突出、重要的位置是有着深刻的哲理依据和现实依据的。发展是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重要基础和根本途径。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最重要因素。而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经济社会活动资源配置的最佳的组织方式和制度形态。改革开放25年尤其是过去的十多年取得的辉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来,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环境、执政使命和执政任务的清醒认识。王:您说得很有道理。作为基层党委的一名领导干部,我对发展的重要性有着更深的体会,即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县里的工作千头万绪,方方面面,但经济工作是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把发展搞好了,把经济搞上去了,其他方面的工作开展起来就比较顺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说,决定于执政党能否自觉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把党和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观行为与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客观过程统一起来,有效克服市场缺陷,推动经济健康发展。驾驭市场经济面临严峻考验李: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前无古人的一大创举。但是,要真正很好地将市场经济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不仅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更需要科学的、实际的驾驭能力,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一系列复杂的关系,解决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与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掩盖在交换关系之下,经济运行走势扑朔迷离,难以判定。市场经济又是开放体系,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国际因素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显著增强,经济运行过程日趋复杂。对我们来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规律性。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经济体制转变所引起的,不仅仅是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而且还是社会关系的重大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使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愈发需要提高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王:确实是这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既是一个伟大创举,又是一个全新课题。以前搞计划经济,最大的压力是物资匮乏、供给短缺,现在我们搞市场经济,物资匮乏、供给短缺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像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早期的情形那样,严重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权力腐败以及种种社会丑陋现象,却可能死灰复燃、不断增大,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经济不发展,人民不答应,执政不能持久;经济发展了,而人民要求更高了,执政也更难了。对目前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实是一条“全新”而“艰难”的道路,是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所面临的“重大考验”。所谓“全新”,是指当今世界,自市场经济诞生以来,还没有一个大国是在共产党执政、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经济的。所谓“艰难”,是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思想、理论、观念以及体制、机制、法规等十分空白,尤其是在生产力落后、资源短缺、人口多、底子薄这样的既定国情条件下进行的。所谓“重大考验”,是指面对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如果驾驭得不好,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等现象严重了,社会主义和执政党的威信就会降低。真正落实“五个重视”李:驾驭市场经济之所以面临严峻考验,是因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范畴,它需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法制等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需要执政党努力推进科学发展、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和谐以及国际关系的不断进步。这就需要我们真正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看,经济发展不可能自动代替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而且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弊端、缺陷只有通过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得以补救,否则,市场经济不可能顺利运行和更有效发挥作用。王:当前,我们在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此,我们党审时度势,在《决定》中明确提出了“五个重视”。尽管这“五个重视”是就全国的工作而言的,但对各级地方党委的工作都极具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五个重视”可以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同时,我还想强调说明一点: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GDP也有不容忽视的缺陷。我们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有的GDP核算制度,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防止任何片面性、绝对化。正确处理“六大关系”李:我们党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者、谋划者、推动者。《决定》针对我国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的特点,针对现阶段各方面利益关系非常复杂,引发经济波动、社会动荡的因素较多的难点,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六大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三是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四是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五是要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六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能否切实处理好这“六大关系”,直接反映着我们党领导改革、谋划改革的水平和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党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所面临的严峻考验。王:是这样,搞好地方工作同样要正确处理好“六大关系”。比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根据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股份制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创新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要深化地方的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使资本、技术、知识、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要深化行政管理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为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注意改革的配套性、协调性,增强改革的成效;要把握改革的时机、改革的力度,争取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等等。只有这样,地方经济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完善领导经济的方式李:按照什么方式领导经济工作,直接反映着党领导经济工作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这是提高我们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关键。《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责任定位,还专门就地方党委如何领导经济工作提出了要求,并明确了党委与政府在经济工作中的职责分工。这个规定,既着眼于理顺党政关系,又着眼于形成党政合力;既有利于进一步克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又有利于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王:改革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作为地方党委,只有把精力放在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等重大事项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近些年来,我们县结合地方实际,确立了“工业强县、农业兴县、开放带动、城乡互动、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县已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型。由此我也更加体会到,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更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能力。另外,我还想再强调一点的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以法律为规范的经济形态,与计划经济有着质的区别。要驾驭市场经济,必须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全面认识市场经济的特点,努力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自觉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来规范经济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快速发展。要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在想事、谋事、干事上下工夫。⑦3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